
第二章 石動中州派神影流劍道一門弟子的稽古心得
切返的論述與省思
雙手刀劍術的練習(鍛鍊、淬煉)實務裡頭,最基礎最關鍵最根本最重要最應該每日腳踏實地充分練習的基本動作,就是「切返」,其效用與奧妙的理論為何?實務運作上該掌握哪些原則細節,能否細細深思之後,予以論述評析。
出處1:切返要義-高野左三郎(十段範士) (http://travelsamurai.blogspot.tw/2011/02/1.html)
出處2:轉引自〈雙手刀操刀式概說〉(https://kendo.youmay.tw/article/194/detail/1051)
出處3:〈雙手刀操刀式概說〉(https://kendo.youmay.tw/article/194/detail/1051)
一、效用與奧妙的理論
(一) 切返的源起及其重要性
切返是北辰一刀流特有的練習法,在日本幕府末年期間,在該流派的道館一直是紮根訓練重要的項目,初學者被要求對指導者作不間斷的練習,打久了自然手腳的協調性會變好、臂力也增強,手腕何時該絞束,腳步如何隨著身體快速移動,間距的拿捏,在不斷地練習中,自然獲得修正。所以該流派在明治、大正年間的各項比賽,獲得無數次的優勝,其他流派也發現練習切返的好處,於是群起仿效,在昭和年間已變成劍道必練的重要課目,一直延續到現在。(出處1)
曾經在日本武德會擔任主任教授的內藤高治說:「劍道是由切返開始,亦由切返終止。」(出處2)本門黃隆民老師亦指出,源於日本北辰一刀流所創的切返,是很重要很有價值的練習方法。「大、強、速、輕」的練習進階通則,不僅是初心者入門必練,乃至一直到最高階的武者都必須每天做這種基本的練習。(出處3)
(二) 切返的練習內容
傳統的切返是兩人一組進行練習,下位者面對元立,在一支正擊面後衝體,接著從其左邊開始輪流打左右兩邊45度斜面,過程中往前打四支面再退打五支面;之後,退回原位,接著再重複上述的動作一遍,最後往前打一支正擊面通過元立後轉身回復中段,點劍為禮做為結束。
本門黃隆民老師在傳統的切返的基礎上,研發了一種「複式切返」的練習法。亦即在打刺部位上除了打面(「元立」(站上位者)不予架開,直接受擊下位者打來的面)之外,再加上讓「元立」接著舉上段來讓站下位者各打刺九支(前四後五)小手、胴和喉或胸(「元立」均直接受擊),然後「元立」接著在站下位者打面時予以架開(傳統切返的典型作法),最後,雙方同樣互砍對方的面九支(因而產生互擊)。如此,基本的「複式切返」就有五個來回(「元立」左右面直接受擊、「元立」左右小手直接受擊、「元立」左右胴直接受擊、「元立」喉或胸直接受擊、「元立」以刀架開面擊)。而進階的衍生練習,就是讓雙方以大動作互擊對手的面,更進階的當然就是要求雙方以較快的速度、較小的動作來彼此互擊,而且是前進後退連續互擊(不是進退加總只有九刀了),一直打到教練喊停為止。(出處3)
黃隆民老師進一步指出:「我們認為,雙手刀所有的基本和衍生的各種招式技法,都已經包含在這樣的「複式切返」練習動作之中,雖然辛苦,但習者只要如此這般反覆鍛鍊,自然能有所體會,並且循序進階上達。」(出處3)
(三) 切返的效用
高野佐三郎(十段範士)在《劍道教本》一書裏面對切返的效果這樣說過:「左右的進退動作能敏捷又自在者,身體手足的筋力會增強,氣息會長,打擊能正確又得心應手,心與手足的動作會一致,能調節力的功用,不必用力的就不必出力。相對的無力之人會變成有力,左右的腕力會平均發達。因此像電光火石般的敏捷打擊會作的出來,打長久也不會疲勞且有耐力,所以初學(心)者的效果更大。初學(心)者大半都不自覺技術不夠,只注意對手的面、小手,一心又想打勝之下,自己的姿勢、刀路自然就亂,無氣勢身體也不動,只用手打,因此變成帶有不好的習慣,就不進步了。這樣的毛病,只有一直練習切返就會避免壞習慣,同時會矯正自己的缺點。」(出處2)
黃隆民老師則認為元立透過對下位者的切返引導,可鍛練其擔任劍道師範的能力,其具體描述如下:
中州範士九段以前曾轉述過本門總師名譽範士九段石動碩舟齋的話給我聽:「所謂八段究竟是怎樣的境界?」若要具體描述之,那就是:你和七段的對打時是八段,和六段的對打時好像是七段,和五段的對打時好像是六段,…,和二段的對打時好像是三段,和初段的對打時好像是二段,當然,和段外的對打時就好像是初段一般,你總是表現得只比對手強上一段的樣子。這也就是為何劍道稽古時傳統上站下位的要對站上位的元立進行切返的道理。透過切返的動作,站上位者能據以判斷下位的實力到哪裡,從而才能決定如何剛剛好以比下位者實力稍為強上一些的技術來給下位者適切的引導。這個道理看似簡單,可是能做到剛剛好的劍士其實不多。(出處3)
黃隆民老師進一步解釋,熟練本門的複式切返,對於掌握彼此在節拍、間合與虛實上的變化有很大的幫助,其具體描述如下:
實際上在對陣交手時,先賢達者給我們的教導是,「對手擅長打大支刀時,你就以小支刀對付他;對手擅長打小支刀時,你就以大支刀對付他」。以大支對付小支,以小支對付大支」其要義主要是在於虛實的變換以及節拍的變奏上,尤其是在節拍的變奏上。「複式切返」的練習若能落實,武者自然慢慢體會對手和自己在節拍調子上的韻律,知道大支小支的出刀幅度在速度、輕重和虛實上的性質及其變化的可能性,也能感受雙方各種「間合」的相對關係,又能練習全身整勁的自我熟練,復能養成身形挺拔的好習性,知道如何透過著眼法鍛鍊出鉅細靡遺見樹又見林的觀察力。「複式切返」的練習可謂好處多多,武者宜善加應用。(出處3)
二、切返該掌握的原則細節
(一)切返練習的基本要求
切返的練習,每次打擊都必須用全力,從開始到結束,力道都要一致。打擊中上半身保持放鬆,不以手臂的力量控劍、揮劍,如此一來雙手才能變換自在。同時喊聲要大,以保持氣勢的旺盛。打出的劍要大支有力,最重要的是刃筋要正確,左手保持在中線上,打擊的角度要正確且對稱。特別要注意的是打對方的面,而不是打對方的劍(小孩很愛這樣打)。攻方打擊時要掌握好距離,而不是守方去配合攻方打擊。切返動作結束時要維持殘心。(出處1)
初學者進行切返時,可以放慢速度來做,務必以「做出正確的動作」為第一優先考量。等到熟悉動作之後,便要逐漸的加快切返的速度;但此時身體的動作不能因為速度加快而混亂或是偷工減料。丹田為人體中心之所在,進行切返打擊時萬萬不可讓身體前傾後仰、東搖西晃。若是犯了這種錯誤,就表示平常練習劍道時身形易於崩潰,是為武術中的大忌。正確的做法是以腳步帶動身體,而不是以身體拖著腳部,如此一來,身體自然能輕快活動,身法也能快捷輕靈。快速度的「切返」,除了速度的要求之外,形態正確性也是重點,萬不能為了做出快速的擊打,而私自將動作刪減或是胡亂演繹。此外,「間合」即為「間距」也就是敵我雙方的距離也要特別注意。在切返中,攻方要能瞬間判定雙方間的距離,立即調整步伐大小,以求得有效、最佳的打擊。(出處2)
(二)逆式呼吸在切返中的應用
除了上述的基本要求外,有鑑於高階的切返是相當綿密且激烈之攻防動作,需要充足的血氧供應方得以持續進行,為此,黃隆民老師指出,在「切返」裡,呼吸換氣有著一定的要領;將控制呼吸的要點帶入「切返」之中做出來,習練者才能得到進行「切返」練習的好處。關於本門逆式呼吸在切返練習中的應用方式如下所述:
在對打稽古或練習複式切返(或互擊練習)時,不論是採用任何一種操刀式,其逆式吞吸和發力出刀相互配合的原則是,一律先吸氣(吸一口也好,吸兩口也好),然後再揮刀(出鋒也罷,藏鋒也罷;輕劍也好,重劍也好;大支劍也罷,小支劍也罷)。只以刀身或刀鋒同對手互擊或擊中標靶的當下,排氣(呼氣)讓他自然無聲地吐出去即可,呼吸的意識重點就擺在逆式吸氣即可。如此這般,不管是運用哪種步法和節奏來入身逼攻,採用何種操刀式來抓對手的縫隙以擊或因應對手攻擊採取的互擊,血氧應該就能足夠因應臨兵激烈戰鬥之所需(至少老朽之身不至於不堪),年輕人的體能負擔當然更能因此持久不虛也。
至於進行逆式吞吸時,在口鼻的使用上也有一定的章法要講究。基本上只要是吞吸,雖然有輕有重(練習高頻打靶時輕吸輕吐即可,需要打出快速劍或重劍時則須猛然快速重吸),其吞吸時的嘴型和牙齒位置是一樣的。吞吸時的嘴型大致類似一個「露齒傻笑」的表情,嘴唇適度張開約兩至三公分不等,兩個嘴角略往後拉,牙齒上下排要輕輕若合,舌尖略為輕抵上下排牙齒之間,以此嘴型來進行以口吸氣,吐氣時可以在同樣嘴型下以口呼氣,也可以口鼻同時自然呼氣,乃至只以鼻子呼氣。(出處3)
(三)因應個別差異
每個有其獨特的習性,因此,在面對不同對象的切返時,都會是不同的體驗與挑戰,如何才能應對自如呢?首先,你一定要具備夠深夠廣的實力與經驗,才有可能因應不同下位者的個別差異,而在稽古當下即能做出適切的判斷;其次,更重要的是,站上位者一定要有足夠的修養,沒有高下位一等的傲慢心態,也不會有一定不能輸給下位的火氣,因此才能有適切提攜後進的雅量。而若要能更具體地落實上述的境界,最基本的功力就展現在「至少能夠抓得住對手的習性、節拍與韻律」。(出處3)
能夠抓得住對手出劍的習慣動作(大支小支、輕重虛實快慢的變化)以及身體節奏的音樂性(呼吸與起落動作的拍子),也就是「你抓得住對手的習性與節奏」,自然我們就至少可以有效地同對手合拍互擊,而立於不敗之地。如果能更進階,「讓退守抓不住你的習性與節奏」,那對手就不容易有效地打到我們。武術此門技藝之道無他,說穿了,最基本的就是這個道理而已。(出處3)
總而言之,一套看似簡單平凡的切返練習,實已將精進劍道技能所必備的各種要素都包含其中,可說是劍技之核心所在。只要勤加練習,並在與不同程度、不同習性之對象的切磋過程中,認真體會彼此間的應對關係,此乃精益求精的不二法門。
三、省思與檢討
切返有諸多的好處,然而筆者記得打從大學二年級加入劍道社開始習練劍術以後,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本人最怕的練習項目就是切返。現在回想起來,可能的原因是練習切返時一昧求快又使勁猛揮手臂,且這種快並非是由流暢的身體位移帶動,更多時候是偏重部分肌肉的使用(手意識過盛),因而導致血氧很快耗盡。過分使用手臂揮擊,在打擊正面時很容易打偏;在打擊左右斜面時則是出現迴旋弧度太大,連帶加重手部的負擔。正面會打偏表示我過分依賴右手;斜面弧度太大則表示在打擊的過程中,我的左拳並沒有保持在中心線上。
歸根究柢,一昧求快是因為定性不足,貪求快速達成目的,如此一來,沒能耐心的等待動力由腳底向地球借力之後依序上傳,力量來源偏重上半身,而上半身的力量來源又幾乎集中在掌握劍柄的手部,再細究則是以右手為主控。以右手做為主操劍方式,再加上動力傳導躐等,切返初始及結束的正面就容易打偏,打擊斜面時雖然有用到旋轉腰身來加速,但是迴旋角度過大,劍走的距離長了,消耗的力量較多,血氧供應自然捉襟見肘。
關於血氧供應不足導致容易氣喘吁吁的問題,一直以來我都歸因於自己體力之不足,因而總是在練習的量上下苦功,然而問題根本應該是要放在體能的合理使用上才是。我之所以有這樣的理會是,這一年來,我會在空地上自己練習切返素振,一次揮擊數百下也不覺得累、不會喘。比對道場上的真實切返打個幾個來回就氣喘吁吁,原因何在!顯然問題不在體能。自己素振時,沒有對手,心態較為從容,動力的傳導不躐等,揮劍也能配合呼吸韻律,血氧供應自然不虞匱乏。除此之外,在素振時我也較能遵守左拳走在生命線要求,打擊斜面時就不會出現迴旋路徑過大的情形。
總結來看,我因定性不足導致臨陣心即亂;心一亂手部意識就過盛,一昧貪快,動力傳遞亂了套,身形跟著走了樣,劍就無法打到適切位置;運動速度搭不上呼吸韻律,血氧供應很快就耗盡,氣喘吁吁無以為繼。
我的病灶即然在於貪快,對治之道可從心理與身體兩方面來談,
在心理方面,解決之道是在心頭的定與靜上下功夫。臨陣時心性之所以不定,我想是因為對「快」有迷思,只想著要快一點打到對手,然卻只是逞匹夫之勇的盲目使勁出劍,並沒有去考量相關的主客觀因素。主觀因素如自己是否處於動力綿密隨時可出一支的備戰狀態、能否遵循動力傳遞不躐等的原則來出劍、目付是專注於對手身形變化的觀察等;客觀因素如對彼此間合的掌握、對虛實、節拍、頻率的變化與應對等,凡此種種都是攸關勝負的重要因素,必須通盤考量。我所謂的「貪快」只是發現目標時見獵心喜,盲目的比拚肌肉速度。
要知道快與慢其實是相對的概念,就算肌肉速度再快,若是在較遠的距離發動攻擊,或是過早曝露攻擊意圖,那對手就有較多的時間做因應,此時自己認為的快,在對手眼中其實是慢的。再從對手反應時間的因素來看,攻其波谷要比攻其波鋒更具成效,因此若是攻擊對手的波峰,其亦能快速反應,則我方的快也會被對手的快所抵消。除了比拚速度之外,我還習慣以高頻出劍展現快劍風格,不過我的頻率是固定的,又有固著的攻擊模式,所以很容易被看破手腳而沒了威脅性。以前我都忽略這些因素的算計,徒然是個盲劍客。要在定與靜上面下功夫,首先,我得針對「快」的概念進行觀念澄清。劍道是與對手相互競爭的武術,不能一廂情願只想著自己要怎麼打,更要思考在不被對手打到的前提下,能有效的打到對方,這是很複雜的應對過程,不能輕率按enter。
自我保護是武術比試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要求,若是不能保全自身,就談不上勝利。柳生家的《兵法家傳書》中有一句名言:「不殺人,我以不被殺為勝。」這句話和師祖主張「與人對陣不能贏也不能輸」的理念實有異曲同工之妙。不殺人某種程度來說就是不能贏;不被殺當然就是不能輸。我的求快是奮不顧身的盲目躁進。想要一刀解決對手,不見得能一擊成功,但不求自保的結果必然凶多吉少。我在臨陣時缺乏對相關因素的算計,現在想來就是我缺乏自保意識。我必須要有一旦失手將非死即傷的真刀對決體認,才能在對陣時激發出自保的專注力,以及必須顧慮周全的通盤考量。
在身體方面,前面提到我的心一亂,身體的協調性也跟著亂了,反過來說,專注於維持身體的協調性,連帶也能定住心性。老師之前教過將劍高舉過頭,以極慢的速度來揮出一劍,過程中動力上傳要依序不躐等,並將意念放在動力在上傳中經過身體的每一個節點,最後在膝蓋頂直的瞬間將劍尖送到標的處。劍尖以極輕柔的力道碰觸標的,想像如同玻璃棒輕碰玻璃杯發出輕脆的聲響如餘音繞樑,不絕如縷,同時劍緩慢循原路徑返回高舉處。通過這種動禪來調服容易慌亂的心性,並讓動力依序傳遞不躐等形成肌肉記憶。這個目的若能達到,身體自然放鬆,身體放鬆了,腦筋也能清明,眼界的關注視野亦將跟著開闊,那麼盲劍客才能開心眼。
四、
雙手刀劍術的練習(鍛鍊、淬煉)實務裡頭,最基礎最關鍵最根本最重要最應該每日腳踏實地充分練習的基本動作,就是「切返」,其效用與奧妙的理論為何?實務運作上該掌握哪些原則細節,能否細細深思之後,予以論述評析。
出處1:切返要義-高野左三郎(十段範士) (http://travelsamurai.blogspot.tw/2011/02/1.html)
出處2:轉引自〈雙手刀操刀式概說〉(https://kendo.youmay.tw/article/194/detail/1051)
出處3:〈雙手刀操刀式概說〉(https://kendo.youmay.tw/article/194/detail/1051)
一、效用與奧妙的理論
(一) 切返的源起及其重要性
切返是北辰一刀流特有的練習法,在日本幕府末年期間,在該流派的道館一直是紮根訓練重要的項目,初學者被要求對指導者作不間斷的練習,打久了自然手腳的協調性會變好、臂力也增強,手腕何時該絞束,腳步如何隨著身體快速移動,間距的拿捏,在不斷地練習中,自然獲得修正。所以該流派在明治、大正年間的各項比賽,獲得無數次的優勝,其他流派也發現練習切返的好處,於是群起仿效,在昭和年間已變成劍道必練的重要課目,一直延續到現在。(出處1)
曾經在日本武德會擔任主任教授的內藤高治說:「劍道是由切返開始,亦由切返終止。」(出處2)本門黃隆民老師亦指出,源於日本北辰一刀流所創的切返,是很重要很有價值的練習方法。「大、強、速、輕」的練習進階通則,不僅是初心者入門必練,乃至一直到最高階的武者都必須每天做這種基本的練習。(出處3)
(二) 切返的練習內容
傳統的切返是兩人一組進行練習,下位者面對元立,在一支正擊面後衝體,接著從其左邊開始輪流打左右兩邊45度斜面,過程中往前打四支面再退打五支面;之後,退回原位,接著再重複上述的動作一遍,最後往前打一支正擊面通過元立後轉身回復中段,點劍為禮做為結束。
本門黃隆民老師在傳統的切返的基礎上,研發了一種「複式切返」的練習法。亦即在打刺部位上除了打面(「元立」(站上位者)不予架開,直接受擊下位者打來的面)之外,再加上讓「元立」接著舉上段來讓站下位者各打刺九支(前四後五)小手、胴和喉或胸(「元立」均直接受擊),然後「元立」接著在站下位者打面時予以架開(傳統切返的典型作法),最後,雙方同樣互砍對方的面九支(因而產生互擊)。如此,基本的「複式切返」就有五個來回(「元立」左右面直接受擊、「元立」左右小手直接受擊、「元立」左右胴直接受擊、「元立」喉或胸直接受擊、「元立」以刀架開面擊)。而進階的衍生練習,就是讓雙方以大動作互擊對手的面,更進階的當然就是要求雙方以較快的速度、較小的動作來彼此互擊,而且是前進後退連續互擊(不是進退加總只有九刀了),一直打到教練喊停為止。(出處3)
黃隆民老師進一步指出:「我們認為,雙手刀所有的基本和衍生的各種招式技法,都已經包含在這樣的「複式切返」練習動作之中,雖然辛苦,但習者只要如此這般反覆鍛鍊,自然能有所體會,並且循序進階上達。」(出處3)
(三) 切返的效用
高野佐三郎(十段範士)在《劍道教本》一書裏面對切返的效果這樣說過:「左右的進退動作能敏捷又自在者,身體手足的筋力會增強,氣息會長,打擊能正確又得心應手,心與手足的動作會一致,能調節力的功用,不必用力的就不必出力。相對的無力之人會變成有力,左右的腕力會平均發達。因此像電光火石般的敏捷打擊會作的出來,打長久也不會疲勞且有耐力,所以初學(心)者的效果更大。初學(心)者大半都不自覺技術不夠,只注意對手的面、小手,一心又想打勝之下,自己的姿勢、刀路自然就亂,無氣勢身體也不動,只用手打,因此變成帶有不好的習慣,就不進步了。這樣的毛病,只有一直練習切返就會避免壞習慣,同時會矯正自己的缺點。」(出處2)
黃隆民老師則認為元立透過對下位者的切返引導,可鍛練其擔任劍道師範的能力,其具體描述如下:
中州範士九段以前曾轉述過本門總師名譽範士九段石動碩舟齋的話給我聽:「所謂八段究竟是怎樣的境界?」若要具體描述之,那就是:你和七段的對打時是八段,和六段的對打時好像是七段,和五段的對打時好像是六段,…,和二段的對打時好像是三段,和初段的對打時好像是二段,當然,和段外的對打時就好像是初段一般,你總是表現得只比對手強上一段的樣子。這也就是為何劍道稽古時傳統上站下位的要對站上位的元立進行切返的道理。透過切返的動作,站上位者能據以判斷下位的實力到哪裡,從而才能決定如何剛剛好以比下位者實力稍為強上一些的技術來給下位者適切的引導。這個道理看似簡單,可是能做到剛剛好的劍士其實不多。(出處3)
黃隆民老師進一步解釋,熟練本門的複式切返,對於掌握彼此在節拍、間合與虛實上的變化有很大的幫助,其具體描述如下:
實際上在對陣交手時,先賢達者給我們的教導是,「對手擅長打大支刀時,你就以小支刀對付他;對手擅長打小支刀時,你就以大支刀對付他」。以大支對付小支,以小支對付大支」其要義主要是在於虛實的變換以及節拍的變奏上,尤其是在節拍的變奏上。「複式切返」的練習若能落實,武者自然慢慢體會對手和自己在節拍調子上的韻律,知道大支小支的出刀幅度在速度、輕重和虛實上的性質及其變化的可能性,也能感受雙方各種「間合」的相對關係,又能練習全身整勁的自我熟練,復能養成身形挺拔的好習性,知道如何透過著眼法鍛鍊出鉅細靡遺見樹又見林的觀察力。「複式切返」的練習可謂好處多多,武者宜善加應用。(出處3)
二、切返該掌握的原則細節
(一)切返練習的基本要求
切返的練習,每次打擊都必須用全力,從開始到結束,力道都要一致。打擊中上半身保持放鬆,不以手臂的力量控劍、揮劍,如此一來雙手才能變換自在。同時喊聲要大,以保持氣勢的旺盛。打出的劍要大支有力,最重要的是刃筋要正確,左手保持在中線上,打擊的角度要正確且對稱。特別要注意的是打對方的面,而不是打對方的劍(小孩很愛這樣打)。攻方打擊時要掌握好距離,而不是守方去配合攻方打擊。切返動作結束時要維持殘心。(出處1)
初學者進行切返時,可以放慢速度來做,務必以「做出正確的動作」為第一優先考量。等到熟悉動作之後,便要逐漸的加快切返的速度;但此時身體的動作不能因為速度加快而混亂或是偷工減料。丹田為人體中心之所在,進行切返打擊時萬萬不可讓身體前傾後仰、東搖西晃。若是犯了這種錯誤,就表示平常練習劍道時身形易於崩潰,是為武術中的大忌。正確的做法是以腳步帶動身體,而不是以身體拖著腳部,如此一來,身體自然能輕快活動,身法也能快捷輕靈。快速度的「切返」,除了速度的要求之外,形態正確性也是重點,萬不能為了做出快速的擊打,而私自將動作刪減或是胡亂演繹。此外,「間合」即為「間距」也就是敵我雙方的距離也要特別注意。在切返中,攻方要能瞬間判定雙方間的距離,立即調整步伐大小,以求得有效、最佳的打擊。(出處2)
(二)逆式呼吸在切返中的應用
除了上述的基本要求外,有鑑於高階的切返是相當綿密且激烈之攻防動作,需要充足的血氧供應方得以持續進行,為此,黃隆民老師指出,在「切返」裡,呼吸換氣有著一定的要領;將控制呼吸的要點帶入「切返」之中做出來,習練者才能得到進行「切返」練習的好處。關於本門逆式呼吸在切返練習中的應用方式如下所述:
在對打稽古或練習複式切返(或互擊練習)時,不論是採用任何一種操刀式,其逆式吞吸和發力出刀相互配合的原則是,一律先吸氣(吸一口也好,吸兩口也好),然後再揮刀(出鋒也罷,藏鋒也罷;輕劍也好,重劍也好;大支劍也罷,小支劍也罷)。只以刀身或刀鋒同對手互擊或擊中標靶的當下,排氣(呼氣)讓他自然無聲地吐出去即可,呼吸的意識重點就擺在逆式吸氣即可。如此這般,不管是運用哪種步法和節奏來入身逼攻,採用何種操刀式來抓對手的縫隙以擊或因應對手攻擊採取的互擊,血氧應該就能足夠因應臨兵激烈戰鬥之所需(至少老朽之身不至於不堪),年輕人的體能負擔當然更能因此持久不虛也。
至於進行逆式吞吸時,在口鼻的使用上也有一定的章法要講究。基本上只要是吞吸,雖然有輕有重(練習高頻打靶時輕吸輕吐即可,需要打出快速劍或重劍時則須猛然快速重吸),其吞吸時的嘴型和牙齒位置是一樣的。吞吸時的嘴型大致類似一個「露齒傻笑」的表情,嘴唇適度張開約兩至三公分不等,兩個嘴角略往後拉,牙齒上下排要輕輕若合,舌尖略為輕抵上下排牙齒之間,以此嘴型來進行以口吸氣,吐氣時可以在同樣嘴型下以口呼氣,也可以口鼻同時自然呼氣,乃至只以鼻子呼氣。(出處3)
(三)因應個別差異
每個有其獨特的習性,因此,在面對不同對象的切返時,都會是不同的體驗與挑戰,如何才能應對自如呢?首先,你一定要具備夠深夠廣的實力與經驗,才有可能因應不同下位者的個別差異,而在稽古當下即能做出適切的判斷;其次,更重要的是,站上位者一定要有足夠的修養,沒有高下位一等的傲慢心態,也不會有一定不能輸給下位的火氣,因此才能有適切提攜後進的雅量。而若要能更具體地落實上述的境界,最基本的功力就展現在「至少能夠抓得住對手的習性、節拍與韻律」。(出處3)
能夠抓得住對手出劍的習慣動作(大支小支、輕重虛實快慢的變化)以及身體節奏的音樂性(呼吸與起落動作的拍子),也就是「你抓得住對手的習性與節奏」,自然我們就至少可以有效地同對手合拍互擊,而立於不敗之地。如果能更進階,「讓退守抓不住你的習性與節奏」,那對手就不容易有效地打到我們。武術此門技藝之道無他,說穿了,最基本的就是這個道理而已。(出處3)
總而言之,一套看似簡單平凡的切返練習,實已將精進劍道技能所必備的各種要素都包含其中,可說是劍技之核心所在。只要勤加練習,並在與不同程度、不同習性之對象的切磋過程中,認真體會彼此間的應對關係,此乃精益求精的不二法門。
三、省思與檢討
切返有諸多的好處,然而筆者記得打從大學二年級加入劍道社開始習練劍術以後,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本人最怕的練習項目就是切返。現在回想起來,可能的原因是練習切返時一昧求快又使勁猛揮手臂,且這種快並非是由流暢的身體位移帶動,更多時候是偏重部分肌肉的使用(手意識過盛),因而導致血氧很快耗盡。過分使用手臂揮擊,在打擊正面時很容易打偏;在打擊左右斜面時則是出現迴旋弧度太大,連帶加重手部的負擔。正面會打偏表示我過分依賴右手;斜面弧度太大則表示在打擊的過程中,我的左拳並沒有保持在中心線上。
歸根究柢,一昧求快是因為定性不足,貪求快速達成目的,如此一來,沒能耐心的等待動力由腳底向地球借力之後依序上傳,力量來源偏重上半身,而上半身的力量來源又幾乎集中在掌握劍柄的手部,再細究則是以右手為主控。以右手做為主操劍方式,再加上動力傳導躐等,切返初始及結束的正面就容易打偏,打擊斜面時雖然有用到旋轉腰身來加速,但是迴旋角度過大,劍走的距離長了,消耗的力量較多,血氧供應自然捉襟見肘。
關於血氧供應不足導致容易氣喘吁吁的問題,一直以來我都歸因於自己體力之不足,因而總是在練習的量上下苦功,然而問題根本應該是要放在體能的合理使用上才是。我之所以有這樣的理會是,這一年來,我會在空地上自己練習切返素振,一次揮擊數百下也不覺得累、不會喘。比對道場上的真實切返打個幾個來回就氣喘吁吁,原因何在!顯然問題不在體能。自己素振時,沒有對手,心態較為從容,動力的傳導不躐等,揮劍也能配合呼吸韻律,血氧供應自然不虞匱乏。除此之外,在素振時我也較能遵守左拳走在生命線要求,打擊斜面時就不會出現迴旋路徑過大的情形。
總結來看,我因定性不足導致臨陣心即亂;心一亂手部意識就過盛,一昧貪快,動力傳遞亂了套,身形跟著走了樣,劍就無法打到適切位置;運動速度搭不上呼吸韻律,血氧供應很快就耗盡,氣喘吁吁無以為繼。
我的病灶即然在於貪快,對治之道可從心理與身體兩方面來談,
在心理方面,解決之道是在心頭的定與靜上下功夫。臨陣時心性之所以不定,我想是因為對「快」有迷思,只想著要快一點打到對手,然卻只是逞匹夫之勇的盲目使勁出劍,並沒有去考量相關的主客觀因素。主觀因素如自己是否處於動力綿密隨時可出一支的備戰狀態、能否遵循動力傳遞不躐等的原則來出劍、目付是專注於對手身形變化的觀察等;客觀因素如對彼此間合的掌握、對虛實、節拍、頻率的變化與應對等,凡此種種都是攸關勝負的重要因素,必須通盤考量。我所謂的「貪快」只是發現目標時見獵心喜,盲目的比拚肌肉速度。
要知道快與慢其實是相對的概念,就算肌肉速度再快,若是在較遠的距離發動攻擊,或是過早曝露攻擊意圖,那對手就有較多的時間做因應,此時自己認為的快,在對手眼中其實是慢的。再從對手反應時間的因素來看,攻其波谷要比攻其波鋒更具成效,因此若是攻擊對手的波峰,其亦能快速反應,則我方的快也會被對手的快所抵消。除了比拚速度之外,我還習慣以高頻出劍展現快劍風格,不過我的頻率是固定的,又有固著的攻擊模式,所以很容易被看破手腳而沒了威脅性。以前我都忽略這些因素的算計,徒然是個盲劍客。要在定與靜上面下功夫,首先,我得針對「快」的概念進行觀念澄清。劍道是與對手相互競爭的武術,不能一廂情願只想著自己要怎麼打,更要思考在不被對手打到的前提下,能有效的打到對方,這是很複雜的應對過程,不能輕率按enter。
自我保護是武術比試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要求,若是不能保全自身,就談不上勝利。柳生家的《兵法家傳書》中有一句名言:「不殺人,我以不被殺為勝。」這句話和師祖主張「與人對陣不能贏也不能輸」的理念實有異曲同工之妙。不殺人某種程度來說就是不能贏;不被殺當然就是不能輸。我的求快是奮不顧身的盲目躁進。想要一刀解決對手,不見得能一擊成功,但不求自保的結果必然凶多吉少。我在臨陣時缺乏對相關因素的算計,現在想來就是我缺乏自保意識。我必須要有一旦失手將非死即傷的真刀對決體認,才能在對陣時激發出自保的專注力,以及必須顧慮周全的通盤考量。
在身體方面,前面提到我的心一亂,身體的協調性也跟著亂了,反過來說,專注於維持身體的協調性,連帶也能定住心性。老師之前教過將劍高舉過頭,以極慢的速度來揮出一劍,過程中動力上傳要依序不躐等,並將意念放在動力在上傳中經過身體的每一個節點,最後在膝蓋頂直的瞬間將劍尖送到標的處。劍尖以極輕柔的力道碰觸標的,想像如同玻璃棒輕碰玻璃杯發出輕脆的聲響如餘音繞樑,不絕如縷,同時劍緩慢循原路徑返回高舉處。通過這種動禪來調服容易慌亂的心性,並讓動力依序傳遞不躐等形成肌肉記憶。這個目的若能達到,身體自然放鬆,身體放鬆了,腦筋也能清明,眼界的關注視野亦將跟著開闊,那麼盲劍客才能開心眼。
師父回應:
不是不能主動攻擊對手的波峰,有時反而要主動出擊去誘出對手對我的出擊誤以為抓到了我方的縫隙而見獵心喜,我們誘出對手自認抓到了我方縫隙的出擊波峰,但其實我方是打算以輕虛之劍來同其快重實之波峰同拍互擊,然後接著伺機在下一支看有無機會以快重實之劍來擊其波谷,這個才是你一直以來不知動腦筋設計對手並耐心等待對手可擊的波谷的心智上的盲點。之所以要有能力打出高頻劍,並能有快慢虛實大小輕重交替變換,說到底就是要利用波峰碰波峰的同拍互擊,耐心等待對手波谷的出現而一擊致勝。
治你性急而放緩每欲速見成效卻反而緊吃弄破碗之處方,就是先務必先能藏鋒而攻,亦即避免動輒急於出鋒以擊,奢想一劍即定勝負。以是,務必設法佯攻戲弄對手而引蛇出動,再尋機擊其七寸(讓他先出手,我則同其波峰之所至而互擊之)。互擊時,我刀從鍔前根部到物打,均可用以進行四兩撥千斤之互擊,下一支若能逮到他的波谷,且我有餘裕,則出實重快劍以擊之,此時出我刀鋒而擊,(尤其是持真刀對決時)不必執著於一定以物打部位打擊(如果因此而對手尚有戰鬥力,我再補一支即可)。對手如若遲遲不受我誘而不先出手擊刺,此時我即應主動入身(身攻心守)進去攻打,逼迫對手出刀,此時無論如何他必然因有攻防動作而多少露出各類型的縫隙(也就是會有亂掉的現象出現),其實這樣的主動入身戲弄,不但不危險,反而會因主動而掌握戰場契機。重點是,如此這般戲弄,主要目的在於讓對手露出破綻,我應避免過於單純地單方面想定對手是白痴,而天真地妄想一擊中的一劍定乾坤。
四、的師父回應:
不是不能主動攻擊對手的波峰,有時反而要主動出擊去誘出對手對我的出擊誤以為抓到了我方的縫隙而見獵心喜,我們誘出對手自認抓到了我方縫隙的出擊波峰,但其實我方是打算以輕虛之劍來同其快重實之波峰同拍互擊,然後接著伺機在下一支看有無機會以快重實之劍來擊其波谷,這個才是你一直以來不知動腦筋設計對手並耐心等待對手可擊的波谷的心智上的盲點。之所以要有能力打出高頻劍,並能有快慢虛實大小輕重交替變換,說到底就是要利用波峰碰波峰的同拍互擊,耐心等待對手波谷的出現而一擊致勝。
治你性急而放緩每欲速見成效卻反而緊吃弄破碗之處方,就是先務必先能藏鋒而攻,亦即避免動輒急於出鋒以擊,奢想一劍即定勝負。以是,務必設法佯攻戲弄對手而引蛇出動,再尋機擊其七寸(讓他先出手,我則同其波峰之所至而互擊之)。互擊時,我刀從鍔前根部到物打,均可用以進行四兩撥千斤之互擊,下一支若能逮到他的波谷,且我有餘裕,則出實重快劍以擊之,此時出我刀鋒而擊,(尤其是持真刀對決時)不必執著於一定以物打部位打擊(如果因此而對手尚有戰鬥力,我再補一支即可)。對手如若遲遲不受我誘而不先出手擊刺,此時我即應主動入身(身攻心守)進去攻打,逼迫對手出刀,此時無論如何他必然因有攻防動作而多少露出各類型的縫隙(也就是會有亂掉的現象出現),其實這樣的主動入身戲弄,不但不危險,反而會因主動而掌握戰場契機。重點是,如此這般戲弄,主要目的在於讓對手露出破綻,我應避免過於單純地單方面想定對手是白痴,而天真地妄想一擊中的一劍定乾坤。
2023年7月29日補述:
有感於黃老師的教誨,我在福興國小組劍道社後,對於學生的基本動作訓練就是以切返做為主要項目,以下是針對本校劍道社所做的切返特輯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