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石動中州派神影流劍道一門弟子的觀戰心得與評析
捌、 對「角正武範士之論逼攻」以及星子啟太攻守一本集的評析
石動中州派神影流門人 陳建榮、朱志清、李云謙、林鈺建
黃隆民老師於2019年11月27日向門人分享一篇日本角正武範士所寫的〈論逼攻〉,及兩段日本選手星子啟太的一本集:其一是〈17WKC Keita HOSHIKO Ippons (星子啓太 一本集)〉( https://youtu.be/GtXu5eQSwTk);其二為〈九州学院/星子 啓太【一本集】〉(https://youtu.be/gTgVYb0L28w)
黃老師在分享的同時拋出兩個如下問題,讓門人各抒己見:
1.星子啓太一本集,就其攻守以及對手犯下的錯誤,請予評析。
2.角正武先生對逼攻的批判與見解,請問你怎麼看,請予評析。
角正武〈論逼攻〉原文
「攻」,即令對方之勢「破」之策略也。 在過去,「攻」同樣是困擾我多年的問題之一。 而「攻」的掌握並非靠擊中與否進行判斷,也絕非純粹的向前。 在我考取六段後,方對「攻」的真正意義開始進行探討,而其中的困惑、不解更使我在當年的七段考核中連續失敗兩次,遂苦心探究,終於對其有了 基本的了解。 本期為大家介紹的正是我反覆探索所得的經驗,對三、四段的年輕劍友而言在實踐方面也沒有太大難度。 可以說,越在年輕階段展開對「攻」的探討,便越容易體會到劍道真正的樂趣。
目前在年輕一輩劍友中流行的,正是雙方一交劍,便迫不及待進入打擊距離,同時雙方一邊接近,一邊相互採取防禦的姿態,最後或交鍔或以近身戰的方式相互捕捉偶然 出現的打擊機會的對戰方式。 近代劍道作為一項“體育運動”被發展和推廣,然而,劍道中應有的如從構式到出擊期間的注意事項:氣勢、氣位、心理對抗、攻、破等重要因素卻並未能 得到傳承,感覺上劍道正偏離其原有的“文化”路線,在以“擊中至上”為價值觀的“體育運動”路線上不斷走遠。
在對抗練習中,最近不少高中生都抱著“擊中就可以”的心態進行迫不及待的攻擊,由於擊中與否成為其判斷高低優劣的標準,當我稍微展示攻的姿態,對方或 則全力防守或則馬上後退逃避,讓我感覺到原本應是劍道稽古中必不可少的「攻」的概念正悄然淡化。 當我的劍尖已經穩穩地頂住學生的咽喉,並以此向其暗示“我的心態並未受你的影響而動,所以你已經輸了”時,往往有學生會撥開我的劍 繼續上來打擊,也許對這些只顧著“擊中與否”的朋友來說,是無法傳遞這種暗示的吧。
曾經有一段時間,這種“擊中至上”的價值觀甚至到達讓我感到驚訝的地步。 通過在福岡教育大學教習時進行系統性的指導,學生們也自然而然地對「攻」展開了思考與探討,這讓我深深感覺到,「攻」的理念能否成為包括年輕一代劍友在內的劍道界所重視的內容,這與指導者的理念本身有著相當大的關係。
指導者“給我向前!不許退後”的命令,將扼殺學生對「攻」的思考
不清楚是出於將我方主動的氣勢展示給對手的原因,或是覺得主動出擊更有勝算,我常常在賽場或對戰練習中看到指導者命令學生“不准後退”的情景。 由於在劍道攻防中,對距離的考慮十分重要,而在攻防中尤為重要的距離根本不應在毫無意義的狀態下隨意縮短,而“不准後退”換而言之就是“給我向前 !”更有甚者會命令學生“別管那麼多總之給我向前”,這種行為根本就不符合劍道理法,倘若對戰二人都使用這種方式,相信交劍後馬上就變成 交鍔的膠著狀態。
在大學指導期間,我常常告誡學生:不要在姿勢、氣勢尚未準備好的狀態下貿然進入打擊距離。 很多時候,指導者在學生持好構式、正思考如何展開攻勢時命令“給我向前!”。 雖然這種方式對有實力的劍士來說也許問題不大,但普遍看來,這種命令無疑將使學生對「攻」的思考完全停止。 而隨著距離的縮短兩刃相接,雙方都會對對方劍尖感到恐懼,而造成恐懼的原因,正是氣勢等各方面未能做到充分準備,在此情況下,後退一步重新調整自身方 為上策;然而對學生來說,其恐懼的原因還有一個,便是指導者本身。 倘若進行後退,往往面臨的是指導者撲面而來的斥責,因而使其陷入想退而不敢退、進而草率向前的膠著狀態。 若要脫離這種不良的狀態,指導者便應就「攻」的原理和流程向學生詳細講解,並讓其明白與瞬間勝負相比,「攻」更具有重要意義。
從被攻中分析自我,並從中掌握「攻」的最佳時機
過去我也曾為「攻」的時機而苦思冥想,往往在自以為最佳的時候攻入卻被對方反攻或被直接擊中。 通過從不斷失敗中學習、深入細緻分析,逐漸明白自己的身體、心態、呼吸狀態在瞬間所起的某些變化將使自己陷入「破」的狀態,由此體會「攻」的三要素:何時、何處、何種方式。
通過與較自己水平高的對手練習了解「攻」的方式;而對自己掌握來說最具效果的方法,便是與後輩進行反复練習。 由於我方具備姿勢、氣勢、心態及劍技的優勢,因此可以在與後輩練習中專注到「攻」這一要點上,在福岡教育大學工作時,學生便是我練習的對手,通過與其練習 ,一邊探討和思考:何時、何種「攻」可讓對手不知所措、何時、何種「攻」可讓對手露出打擊意圖、何種「攻」又可讓對手後退或者讓對手陷入 破勢之中等等,同時加深自身對符合理法劍技的理解,另一方面,學生也會在這樣的練習中得到提高,過去,我也有幸在恩師的「攻」勢下不斷成長。
對戰雙方實力上的差距,其實在「攻」的部分已見分曉。 年輕朋友相互對戰時的「攻」就有如點與點的關係一樣,範圍小、對對方造成壓迫感極其有限,當雙方進入打擊距離後,恐懼感往往造成一方禁不住而草率出擊的情況。 當「攻」的能力有所提高後,攻勢便會從“點”向“面”轉化,對對手形成如“面”一般整體而來的壓迫感。 而當對戰雙方均對「攻」相當熟悉時,往往展示出的,便是“進則退、退則進”的面面對峙方式,同時雙方均在捕捉對手意識稍有鬆懈的瞬間破其勢 而擊之,這種方式最能體現到劍道攻防的真正意義。 當「攻」的熟練者與初學者對戰時,初學者往往一邊頂著對方“面”的壓力,一邊努力地尋找空隙進行打擊,有者一點點後退、或禁不住出手打擊,而結果多是被反擊、被防守等等,然而,反复通過這樣的練習,在被「攻」的過程中體會「攻」的實質,這樣對初學者是相當有意義的。
範士 角 正武
一、陳建榮的評析
關於角正武對逼攻的見解,昨晚(20191126)的社練中,我、至皙與云謙有討論到。至皙對於角正武提到年輕人以擊中為目標的行為特別有感。他說許多前輩面對年輕人的強力飆面時,常以嚴守中線讓對手的身體來衝撞自己的劍尖,以真刀對決的角度來看,這樣的飆面等於是自殺式攻擊,並不合劍理,但在運動化的趨勢下卻已成為主流。我則分享上週老師指點的逼攻要領,這正是角正武文章中沒有提到的。我原本以為角正武會對逼攻技巧提出他的獨道技法,沒想到看完之後什麼也沒學到。此外,角正武提到現在的教練一味逼選手要往前攻擊是不對的,但記得之前偉成師兄分享一段西村英久連霸選手權之前與教練討論的影片,教練不是在西村上場前以line提醒他「不要後退」,最後西村還因此擊敗內村良一連霸成功,就此而言,教練提醒選手往前攻擊應該是沒錯才是。
針對建榮的顧慮,黃老師解釋道:進逼入身不輕易後退,基本上是正確的原則,角先生所提所批判的一般教練要選手往前,指的應該是像日本的高中和大學選手,裁判一喊開始,就飛跳進去的比賽文化。此屆日本選手權,那些選手一個個不也都是這樣的風格和習慣嗎?和大學生與高中生一開始就“實劍幹進去”的風格,這些較高階的已經知道不能實幹,但又比須預防偶爾的實幹,因此才會先跳進去打個虛劍再說。角正武此文的重點是在批判“一開戰就先實幹進去再說”的無腦行為,至於實際上該怎樣逼攻則可能一方面說來話長,一方面他也可能把他自己逼攻的技巧當成秘方,不願輕易公開。
關於星子一本集的部分,陳建榮指出星子的攻擊有如下幾個特色:
一、以燕飛入身引誘對手以燕飛回應的瞬間,小旋刀尾打對方小手。
二、抓對手往前滑步的空檔以快拍彈道式打準出端面。
三、九州學院打小手的特色是,劍從對手表側入身往前跳,雙腳著地前,返劍打裡側小手。星子對這一技法非常熟練,甚至能夠以連續兩次的入身返劍打小手(一虛一實),不像西村那種一次捨身式的打法,已被摸透,常因此自陷險境。
黃老師追問:「就世界盃的視頻來看,星子的對手們犯下的錯誤有哪些?」
對此,陳建榮回應:世界盃一本集中,第一本星子抓對手第二時間打小手,對手起劍角度大,速度又慢,星子打得很輕鬆;第二本星子打出端小手沒成功,立刻攻擊面部,這種連續攻擊的意識很棒,不然就會像西村去年在世界盃被韓國選手,以及今年全日本選手權被市川巧都是拔擊面的下場;第三本,對手退擊面後,態度鬆懈被星子兩段追擊成功;第四本與第一本情況類似;之後星子被採打了很多支退擊面,對手所犯的錯誤是在第三階段戰鬥意識不足,沒能保持與星子合拍,故而不能在星子退擊的瞬間與之互擊。2分02秒這一彈道式打準出端面,主要是對手持劍角度過大,且面對星子的攻勢只想格擋,所以挨打了。最後一本面對韓國選手,星子一擊不中架大燕飛防禦,待對手起劍的空擋,返劍打小手成功,這是他能在防禦的同時儲存位能,再說星子即然已橫劍護頭,韓國選手就不必那麼大動作打這支面而漏出很大的縫隙。
黃老師回答:正確。
二、李云謙的評析
云謙分享他對星子一本集的看法如下:
星子選手在抓對手揚劍、停頓以及鬆懈的瞬間相當犀利。影片中有出現大部分失誤點,例如:在近的距離揚劍、不知不覺將手伸直以及近貼身後要分開時沒有防範等,都是星子選手得手的契機。雙方互相逼攻,逼迫對手先攻擊,而在出手時若有揚劍的動作時,便容易被對方察覺,星子選手即是抓準這個時機打擊對手的出端手得手。第二種狀況是對手出手後會有將手伸直的狀況,在這個狀態下出力只能用手的力量,很難去抵銷掉對手的劍,星子選手便是抓準了這個瞬間打擊對手得手。第三種狀況則是雙方在近貼身,星子選手將對手的劍往表侧撞開,而對手便會想要回來擋,而回來擋的瞬間表側也因此漏洞大開,此時星子選手便打擊對手的表側順利得手。
云謙對於角正武對逼攻的批判與見解有如下之評析:
劍道並非單純的運動,而是一門武術,比的不單單僅是雙方的技術、體力,也比較雙方的心技,誰的心先亂掉誰就會先落敗。許多人在練習劍道時會忽略了逼攻的重要性,逼攻所逼得不單是表面上的劍先動,也是在逼雙方誰的心先亂,心亂了便會反映在自己的劍上,過度的反應或是冒然的出手便是自身心亂的證據。
在打劍時並非是一昧的出手攻擊對方,而是應該要想方設法逼對方先出手,我方逼對手出手為的是要使對手陷入破的狀態,觀察對手的動作後再做因應。破的狀態應當指的是僵掉的瞬間或是自己的生命板偏離了對手的生命板等狀況,而這也是出手的時機。在文中所提到攻的三要素,是建立在如何使對手陷入破的狀態上,何時攻就是抓對方出手的瞬間、何處則是對方出手所暴露的位置、何種則是要用什麼樣的策略逼迫對手出手。
在逼攻時,若無法逼對手心先亂,則對手先出手的機率就不會很高,而要提升這個機率的方式則是要讓對手感受到壓迫感,這個壓迫感可以來自於逼入對手的可攻擊距離內,讓對手產生想要堤防我方攻擊的心理,進而出現先出手或是自亂陣腳的狀況。而要提升自己給予對手的壓迫感,則要利用自己的主動性來去製造,讓對手時時刻刻都感受到我方所給予的壓迫感,久而久之對手無法負荷壓力而心亂掉,自然就能夠逼迫對手先出手了。
過去自己在練劍時,就如同角正武先生所說的一樣,總是為了擊中對手而攻擊,並沒有去思考用甚麼樣的策略來去迫使對方先出手,反而是盲目的找尋對手的空隙來攻擊。這樣的方式也讓自己無法有所進步,遇到比自己更熟練的對手,就無法有效的打擊到對手,只能任由對方宰割。自己問過父母自己的問題點在哪,給予我的回答是:「沒有策略。」,盲目的攻擊或許會抓到對手一兩支,但單調毫無變化的攻擊模式遲早會被對方給看穿,所以如果要能夠更上一層樓的方式,則是要讓自己能夠去思考要用怎麼樣的方式製造對手的漏洞,讓對手處於破的狀態,之後再進行反擊。
關於云謙的評析,黃老師認為他評析得都很到位,並補充道:星子在世界盃的對手犯下的錯誤都是想要格擋,一口氣亂掉之後,連續做出五六個格擋的動作,好像很厲害的樣子,其實是犯了武術最大的禁忌。無論在怎樣的攻擊階段或在危險的距離,格擋者死亡的機率就高。這個格擋的動作應該轉化成主動去尋求同對手的互擊,來等待對手露色漏隙僵滯的破機。對手先動劍,我們自然要出刀(藏鋒(即虛輕之劍))同他互擊,對手不動,我們也可以主動出刀(藏鋒(虛劍))誘他出手而同他互擊,以身體移位所獲致的動能來出藏鋒之虛劍,而來誘使對手露出破綻後再以實劍擊之,就是令尊所說的“策略”,也是像星子這種水準的選手在世界盃上玩弄中國、台灣和歐美選手的基本模式。而一步一劍,以身體移位所產生的動能來做為出刀的原始動力來源,則是真正高手能堅持不輕易露色而同是忍耐等待對手漏隙最重要的張本。
三、朱志清的評析
對於星子一本集的評析,志清有以下看法:
- 星子啟太的打法特色有下列諸點:(1)從對打的逼攻階段到打刺階段,不論是一刀一足的距離,還是近距離,他皆有能耐足以成功攻擊對手的面和小手;(2)從交鍔的纏鬥階段要脫身時,能藉由撞擊對手的瞬間,借力脫出,同時退打一支面;(3)往前打一支面或是退打一支面,他不會被侷限在只能從生命線來打腦門這個模式,反之會讓竹劍從左右兩斜面切入,砍劈對方的面部,自由度頗大;(4)心態上充分展現出「前進一步,天堂之路,後退一步,地獄之門」之氣魄,不輕易後退,反而是虎視眈眈,步步進逼;(5)最厲害之處,莫過於星子啟太能精準抓到對手的準出端,不論是驚懼疑惑的瞬間,或是格擋的瞬間,都能逮到打機擊殺對手。
- 上述第(1)點之進一步說明:星子啟太偶有從一刀一足距離直接及打對手面部或小手的紀錄,但大多時候會在彼此往前更靠近對方一些的時候,出手攻擊。從一刀一足要往前逼近,星子有時候會揚劍,有時候會持小燕飛,這是「明修棧道」,此舉同時具備攻擊前準備和擾敵兩種功用。但異於對手的是,當星子啟太的劍尖一揚,對手若跟著揚劍防守,卻沒等到星子的攻勢過來,意識上容易想回到中段來個「重新開始」,這樣一廂情願的念頭發生在緊張對峙的當口,瞬間就會讓動作僵滯,而如上述第(4)、(5)點所述,星子啟太的攻擊慾望很強,他不輕易退讓,每往前一吋,腳下一定是設法站穩灘頭,復以對於抓準出端的敏銳度極高,一旦看到對手遲疑僵化,他的劍就進來了!打得對手毫無反抗能力,巧妙之極。簡言之,他才沒有要和對手玩什麼「重新開始」的遊戲,在逼攻過程一旦對手出現防守上、意識上等頓挫,星子一定會出手。當然彼此對陣時尚有其他型態,例如:星子一入身,對手不見得會跟著揚劍,也有想格擋的,也有意圖刺擊的,也有維持中段構型思考要怎麼出招來因應星子登門踏戶的,反正就是那麼遲疑的瞬間,就挨打了。從這點也可以看出星子的腳下是準備好的,唯有靈活的雙腳才能掌握對手的準出端,乃至第一到第三打機。
- 上述第(2)點之進一步說明:在退打時,不論是體碰後脫出,還是單純逮到空檔退打一支面,由於有正面和左右兩斜面共三個部位供其襲擾,如此給對手極大的壓力,搞得對手防不勝防。星子從體碰到退打然後脫出(通常往後彈跳三步之遙以確保對手不會追擊),可謂一氣呵成,迅捷無比,本身動作沒什麼阻滯,也因而難得可以看到多次退打成功的畫面。
- 與星子交戰,若想以燕飛格擋、退讓,或是到了打刺階段短兵相接才來思考下一刻要怎麼出手,往往場上的進攻節奏就會被星子給主導。星子對於身形較高的對手,會想辦法入身,而後打面或打小手,膽氣十足,沒在怕的。對於身高差不多的對手,有時候一刀一足的距離就殺進來了。對手若沒有互擊的觀念,也未能具備星子抓打機的敏銳度,更糟糕的是自己的第0到第3打機裸露出來而不自知,只想和星子一劍定輸贏,將會打得很吃力,因為星子的節奏很快,不會給對手太多的思考空間。若意圖與星子一來一往,就得在上述第1點多琢磨實踐,說白了,就是練到好似星子上場一般,那麼真的要和星子對打了,可就是一番精彩對決了!
- 我設法去融入星子的比賽場景,有感覺到他並沒有預設立場,要打面或是小手。其打法有如水銀洩地,無孔不入。入身進逼,對手哪個部位露出破綻,就打那個部位(當然這也和觀燭火的功夫有關)。因此在目標意識上是自由的,不會被「我就是要打你小手/面部」的意識形態綁住。這感覺好像是黑暗中看到哪裡有光,就往那處行進。面部有光,就打面;小手有光,就打小手。在幽暗中即便光芒是多麼的細微,靠近它總是愈趨光明!
關於角正武〈論逼攻〉一文,志清的評析如下:
1.角正武老師這篇文章中有提到幾個要點,例如:「攻」,即令對方之勢「破」之策略;距離根本不應在毫無意義的狀態下隨意縮短;不要在姿勢、氣勢尚未準備好的狀態下貿然進入打擊距離;自己的身體、心態、呼吸狀態在瞬間所起的某些變化將使自己陷入「破」的狀態,由此體會「攻」的三要素:何時、何處、何種方式;捕捉對手意識稍有鬆懈的瞬間破其勢而擊之,這種方式最能體現到劍道攻防的真正意義。
2.這樣的論點,若能以日本高段劍士在場上對峙的模樣做為畫面輔佐,應不難理解,例如: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vbmzboyPKw視頻中的對決畫面大抵可以呼應其言。
3.照其字面的說法,攻,要破對手的勢才算數,因此要準備好了再上場,否則反被破勢、被攻。以是自己的身、心、呼吸都要調整好,然後抓準時機,逮到對手意識鬆懈的瞬間,以適合的方式擊打。但是這樣的論述,好像有講到,卻又好像沒搔到癢處,對我而言,抽象了一些。相較之下,本門於「2015暨2018年世界盃劍道賽觀戰心得與評析」一文中,探討第一階段(逼攻階段)要注意的心功技法,以及我在討論「單兵入身挺進逼攻心(原理原則)功(內功心法)技(特殊技法)訣竅」時所歸納整理的,入身挺進逼攻必須要熟練的課題,似乎就比角正武老師具體一些。這兩篇從腳法、身法、步法,乃至節拍、操刀式、闘戰心態等,皆有蒐羅探究,是比較容易實踐的。
那麼角正武老師這樣的逼攻準備可行嗎?或許他在文中提到的他可以把劍尖穩穩地頂住學生的咽喉,是成功案例,但若不能有效與高中生互擊,化解其迫不及待的攻擊波勢,那麼這樣的攻,不就也沒有破對方的勢嗎?我曾親眼看過一位高段老師站姿挺拔,但在三峽道場面臨年輕對手高頻攻勢卻一籌莫展,只能仍舊站挺挺的,維持面不改色的戰氣。彼時如果對手手上拿的是真刀,哪還能夠容你站著麼挺?亦即如此的逼攻似乎是失效的。我認為,真正的逼攻,外表可靜可動,不論是面對對手的迫不及待,或是亂劍,都要能有效互擊處理。這當中牽涉到的力起腳底全身整勁等外觀可察覺的身體操控,以及對陣時的內在意識形態(意識上是要搶快還是四兩撥千斤來互擊),角正武老師比較沒有說清楚,也有可能說不出來。
四、林鈺建的評析
關於星子一本集,鈺建分析他在兩種情況下的得點方式如下:
1.遠端逼攻時
逼近時劍不斷變換架勢,不管是小燕飛還是高中段甚至是上段,但手腕的位能都是儲備好的。對手的錯誤就在於一直隨著他的劍起伏,但位能沒有儲備好,反而是破綻愈露愈大被隨時都能出劍的星子抓到。
2.近距離體碰退開時
近距離交鍔,剛退第一步時大家的心態都是緊張的,正好是能退打的距離,所以都會特別防備,星子出手主要分三個時機點:
(1)直接退打;
(2)退第二步停下時;
(3)剛退開至一刀一足的距離時隨即折返。
上述這些時機點都是對手會放鬆警惕,認為應該要完全退開後再慢慢逼攻的時機點,反而被星子把握住。
對於鈺建上述的見解,建榮認為大原則都沒錯,關鍵是能否在能打的時候及時打得出去,不然就算眼界再高也是紙上談兵。
黃老師則追問鈺建:要怎麼加強才能在可以打的適當時機隨時出得了手?
鈺建回答:首先還是老師一直強調的腳底意識.單重及高頻劍,強化基本功,才能跟上對手節奏。再來就是可以多做對應招式的練習,讓實戰上出的每支劍都有意義,先求有意義的"有招",而非無意義的"無招"。
關於角正武〈論逼攻〉一文,志清的評析如下:
如先前我對彭福興教練"拿真劍"的評析,徐桂堂師兄跟我說過現在的劍道都是以"打到"為主,已然離劍理愈來愈遠。先前去清水道館和李春壹老師練習時,就有親身體驗慘痛的經歷:當我直接飆一支面進去時,衝到一半我的胸腔就被頂住再難寸進,這種行為在真刀對決裡我看上去就是等於自殺。因此當下短暫思考後得出兩種解法:敲掉或撥掉劍再打(多打幾支),以及進攻時多變換角度。從而體會到逼攻的基本所在。
對於"往前不後退"的進攻方式,我針對自己做了一些反思,羽球打了十年,對攻的歸納其實也如同角正武先生所講的"何時、何處、何種方式" ,不是只有一往直前、一直壓迫對方才是進攻,有時也可以故意露出破綻,請君入甕,再進行反擊。所以剛接觸劍道時,我也不想規規矩矩地一直線衝進去打出來,導致動不動就用一些奇怪的招式(之前被老師罵是"流氓劍"),或是跑旁邊甚至往後退,從而忽略了往前打以及入身技巧才是最重要的基本。所以,針對"一直往前打"這種方式進行練習,對我來說不會扼殺對進攻的思考,反而有助於程度的提升,使我的技術更為全面。
最後,在「被攻」的過程中體會「攻」,我的進步空間很大。最簡單的學習方式就是模仿,被怎麼打就怎麼打回去;被怎麼反擊就怎麼反擊看看,現學現賣。會的招式、瞭解的情況、能掌握的時機自然就會變多。有技術的基礎,才能打出戰術。
對於鈺建的見解,建榮的建議是:劍道的本質是武術,是一種攻防的技藝,臨陣對敵時要先講求自我保護,攻擊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若是不能確定安全,就任意盲攻,那就成了自殺式攻擊,就算能傷害對手,自己也難以全身而退。我們不能因為穿著護具不易受傷,就認為自我保護是沒有必要的。至於該如何在此前提下進攻,還是得回到老師常提醒我們的,要凝點通觀,身攻劍守,並能精熟使用被動第六時間與主的第六時間的打擊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