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石動中州派神影流劍道一門弟子的觀戰心得與評析

第三章 石動中州派神影流劍道一門弟子的觀戰心得與評析

參、 2015暨2018年世界盃劍道賽觀戰心得與評析-黃隆民陳建榮朱志清

2020-09-22

石動中州派神影流劍道門人 黃隆民
石動中州派神影流劍道門人 陳建榮
石動中州派神影流劍道門人 朱志清

一、前言
這兩屆(2015年的第16屆與2018年的第17屆)世界盃劍道錦標賽的錄像看下來,從日本韓國兩國選手的對戰情形以及他們和其他各國選手的對戰狀況,筆者將拋磚引玉,試著做一點劍道練習與比賽在理論與實踐上的分析,指出現況發展的重點以及將來可能的趨勢走向,請大家一起來思考與研討。
到目前為止,在網路youtube視頻上能看到的比賽影像,好像都是日本和韓國劍道界所提供的佔大宗。筆者看過的有男子團體日韓爭冠的決勝戰(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CpY31bWBbc) ,也看過日本選手安藤(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wF6hWVF3Jo)、前田(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QaU-6k6JFs)、星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tXu5eQSwTk)和西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pAgJFw4nMY)以及韓國選手趙秦用(https://www.youtube.com/results?search_query=17WKC%E8%B6%99%E7%A7%A6%E7%94%A8)和一位李姓選手(Kang Ho Lee)(https://www.youtube.com/results?search_query=17WKC+KOREA+Lee)的一本集。依照本門劍術傳統的理論、師門前賢在實踐上的教導以及筆者等人幾十年劍道練習與教學的經驗,初步總結,若想要在世界杯劍道賽出陣出個頭天,其致勝之道有以下幾個基本原則:1.強攻,2.沉勁,3.暴襲,4.快打,5.高頻,6.死纏,7.猛撞,8.靜定。若是套用武術或兵團作戰的傳統要求「快、狠、準」三字訣之外,可以在「快」字訣上畫蛇再加三個「沉、靜、綿」,在「狠」字訣上添足再加上「猛、暴」,在「準」字訣前頭再加個「纏」與「細」,最後可以再加兩個心法原則「靜」與「定」兩字來做為前十字更深的基底,而變成「快、沉、勁、綿、狠、猛、暴、纏、細、準、靜、定」的十二字訣。基本上,第16屆和第17屆世界盃劍道賽日本隊最終之所以都能以些微差距勝出打敗韓國隊,就是能掌握並落實這十二字訣的原則與精神。雖然韓國隊也很努力一直在研究日本隊的戰術(同樣日本也一直在研究韓國的特性),但是日本的劍術傳統與各方面的軟硬體資源畢竟最為厚實,其教練群高手如雲,指導觀念技能保守傳統留下來的優質原則,復能因應時代需求而有所創新,其選手既有戮力練習的精神,又有捨命拚戰的榮譽感,相較上韓國人雖然也很努力,但其內部團結度和戰技觀念的創新比起日本的厚實度與細膩度(最強的趙秦用的技術與經驗看起來韓國隊其他選手並未充分吸收),筆者(黃)主觀粗估兩國實力約莫還差上至少五個百分點以上,故而韓國這一屆終究還是輸日本。以下即詳細分析之。
在分析上述的「新劍道十二字訣」之前,讓我們先來回味一下筆者中華武術拳諺精粹選集裏頭和這新十二字訣息息相關的一些老祖宗智慧經驗談:(朱志清重新排列組合諺語,依「一眼」、「二足/速度」、「三膽」、「四力」之粗略原則,將同類的放在一起,無法分類的擺在最後,方便閱讀思考)「眼無神,拳無魂。」、「眼功練得精,克敵占上風。」、「破敵全在一雙眼。」、「拳無功不精,招無速不靈。」、「百招百解,唯快無解。」、「步不穩則拳亂,步不快則拳慢。」、「百打百破,一快不破,一硬不破。」、「手起如箭落如風,追風趕月莫放鬆。」、「遇敵好似火燒身,硬打硬進無遮攔。」、「對敵若無膽問先,空有一身拳腳功。」、「視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舉手不留情,當堂不讓步。」、「亂拳打死老師傅。」、「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是十下。」、「不怕胡亂打,只怕沒有打。」、「舉手不留情,留情不落名。」、「對敵莫容情。」、「一狠二毒三要命,見空就打莫留情,容情不動手,動手不留情。」、「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巧拿不如拙打。」、「以巧破千斤,千斤力在後。」、「治勁有三策,一導二分三亂堵。」、「攻講踢打摔拿通變,守求頂順化閃齊備。」、「遠踢近打摟撞摔。」、「遠則手足上中下,近則肩肘背胯膝。」、「刀如猛虎。」、「刀走剛猛。」、「臨敵心不靜,有招也無用。」等等,在此不擬針對所引武諺先予一一詮釋,請看倌配合以下筆者等對「十二訣」的解析時的引用,自行卓參思考。


二、對2015暨2018年兩屆世界盃劍道賽側面觀戰的心得與評析
在深入評析之前,筆者等想要先澄清一個觀念:即,武術的本質基本上就是暴力。所謂武,止戈者也,以武禁暴整亂,止息干戈之意,說到底就是以暴制暴。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一章提到「夫佳兵者,不祥之器。」《孫子兵法》有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漢•晁錯《言兵事疏》:「雖然,兵,凶器;戰,危事也。」在當今全球劍道界各國的打法裏頭,韓國人打劍最為粗暴,尤其在雙方交鍔時最是凶狠。日本人在世界盃要和韓國爭霸,就徹底研究了韓國人的打法去以暴制暴,所以才能勢均力敵,乃至以些微差距取勝。在日本劍道界本身,最強的是警察界,而警視廳自己的內部在比賽時最粗暴的就是皇宮警察隊。警察的任務之中有除暴安良的部分,在面對違法亂紀的凶徒時,必須直面傷亡的挑戰,因此在以武力和凶徒格鬥時,能要求警察溫良恭儉讓地保持風度而溫柔如春風嗎?習武者一旦決定要出手了,就要能制勝,所以老祖宗才會告誡我們說「一狠二毒三要命,見空就打莫留情,容情不動手,動手不留情。」、「遇敵好似火燒身,硬打硬進無遮攔。」也就是說,儘量不要動武,一旦動武了就要夠強悍,帶刀者莫要輕易拔刀,但一旦拔了刀,就必須放膽往前,莫再猶豫猜疑。
日本劍道連盟在審判規則裡制定了暴力推擠扭打是犯規的規矩,可是它在世界盃這個國際賽場合所安排的裁判們,好幾屆比賽下來,不知何故,在面對日韓惡戰當下,裁判們合議還是有合議,可就沒人敢單方面判韓國隊或日本隊暴力推擠犯規。此次2018年第17屆,日本選手大多不畏韓國選手在交鍔時的推擠扭打,而勇於與之糾纏對抗,只有西村選手在被韓國選手推擠時,假裝被壓制得幾乎要跪下來,可是裁判還是沒有人敢判韓國選手暴力犯規,由此可見,至少在世界盃裡頭審判的標準是因隊因人而異的。請看視頻(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nUICL9VQPc&feature=youtu.be),日本和韓國選手在世界盃比賽場地裡頭打劍的模樣,和台灣街頭或KTV裏頭幫派俗辣相互幹架的模樣有何差別?看起來日本選手在這一屆是吃了秤鉈鐵了心,推擠扭打的心態與實際行動比韓國選手不遑多讓!台灣和世界各國劍道界都被日本人洗腦到打起劍來一副溫良恭儉讓模樣,因而在面對日韓選手強悍兇猛的攻擊與糾纏時,根本都不堪一擊,軟弱到兩下子就輕易被結果了。
開宗明義,諸如「刀如猛虎。」、「刀走剛猛。」、「刀隨身走」等中華武諺,都指出了刀這種兵器在操作時的本質與要領。前文提到的所謂劍道十二字訣「快、沉、勁、綿、狠、猛、暴、纏、細、準、靜、定」之中,前八個原則基本上就是根源於這樣的本質。「快」是快速如火,「沉」意沉腳底,「勁」勢力從腳底起而全身整勁,「綿」是出刀綿密高頻,「狠」是凶狠無情,「猛」是剛猛搶攻,「暴」是強力衝撞,「纏」是沾黏頂化,「細」是章法細膩,「準」是攻守出招正確有效,「靜」是內心冷靜(平常心),「定」則是意識專注安定(不動明、不動心)。筆者(黃)曾問過曾任本門神影流一門總師的名譽範士九段石動碩舟齋先生,神影流的道場在互格稽古(現在流行的說法叫「地稽古」,亦即自由對打練習)時都是怎麼做的?詢問的緣由是石動總師對台灣道場在互格時鬆散的態度與做法感到很不恰當。各位台灣劍友大概都有經驗,絕大部分的劍友在互格練習時,每一個回合一交個手,不論有無結果,彼此就都會鬆懈下來,走回各自原來的位置,重新進行下一個回合。然而大家也都知道,比賽的時候只要裁判沒有兩位以上判定打刺有效或是因應審判規則喊出暫停,而處於比賽進行中狀況時,你一旦鬆懈下來而挨打了,那叫做活該。所以比賽時有概念的選手都會一直保持警戒,不敢隨意自作主張而鬆懈下來或停止戰鬥。筆者等相信古時以冷兵器對決的人們,在勝負充分地分出來之前,也是沒有人敢隨意鬆懈下來的。以此,石動碩舟齋先生就提醒筆者(黃)說,神影流日本道場在進行地稽古時,行完禮開始之後一直到正式結束行完禮之間,就一定是保持著戰鬥警戒的狀態,即便有人有效打到對方了,也就只是把雙方距離拉開而繼續練習對打,絕不讓那個戰鬥狀態斷掉。用這樣認真積極的態度來互相練習,就好像比賽或真刀對決一樣,一上場就是維持緊張的戰鬥狀態,絲毫不能鬆懈,一直到行禮下來才結束。這也就是何以筆者(黃)在三峽道場練習時,常常在行完禮後,就一直不停歇地攻防的原因。但後來久而久之,為了配合來訪劍友的稽古習慣,有時候也只好一個回合交手過去,就如同台灣其他道場的練習文化一樣,慢慢走回各自原位重新打下個回合。全世界各國的劍道場(尤其是日本和韓國的道場)平常在進行地稽古練習時,是不是都和神影流日本道場的習慣那樣積極警戒,筆者等無法斷言(沒機會現場普遍調查之故),但如果台灣的選手在台灣的道場進行地稽古時,無法好像參加比賽時那樣的緊張度來警戒地練習,真正和日韓選手對陣時,怎麼可能有平常心而不動心呢?所謂平常心的鍛鍊,其實就是「平時如戰時」,因而真正臨敵對陣時也才能「戰時如平時」,平常稽古時就如同上戰場一般秉持著警戒的心態來練習,戰時當然更緊張,但是緊張心情的起伏幅度就會有所降低,因而對緊張的狀態比較能從容應對。根據前述所提的這十二項劍道的心法原則,加上上場行禮交手開始到勝負已分再行禮下來之間絕不鬆懈的前提認識,臨敵戰鬥的每個階段應該如何具體實踐這十二字訣,以下即以日韓選手的行動為例來說明與評析。
劍道戰鬥的階段可以大致分成以下五個(說明:以下各階段之標題朱志清皆有加上引號,並視各階段特徵添加「敘述字詞」,以方便簡要指稱各階段。):一、裁判喊出「開始」後從遠距離進逼而進入戰鬥距離與狀態的「逼攻階段」;二、不論是懸(攻擊)是待(防守),入身出手攻擊或因應對手攻擊而處於死的(危險的)距離的「打刺階段」;三、攻擊無效後近身衝撞交鍔推擠糾纏的「纏鬥階段」;四、從交鍔的零距離脫離而退到死的(危險的)距離的繼續攻擊「鏖戰階段;五、從死的距離脫離到遠的距離而進行下個回合後續攻防準備的「重整階段」。以下即分階段分別敘述之。

(一)裁判喊出「開始」後從遠距離進逼而進入戰鬥距離與狀態的「逼攻階段」
先不看本屆世界盃個人賽冠亞軍的日本隊安藤翔與韓國隊趙秦用怎樣積極逼攻,大家如果有看日本高校或其他各級劍道比賽的視頻,一定會發覺他們都是裁判喊了比賽開始的瞬間就積極往對手進逼,高中生甚至從待命線直接就跳一支面出去了。日本和韓國的選手比起世界各國的選手在先聲奪人就給出下馬威咄咄逼人這一點上頭,可以說做得是淋漓盡致,而其威逼對對手所產生的震懾效果自然不在話下。台灣對選手在這一點上,過於軟弱,一下就被日韓選手吃死,不知所措,接著很快就GG了。
筆者(黃)看過日本劍聖持田聖二十段範士和有昭和之鬼之稱的劍豪中倉清九段範士兩位先生在耄耋之齡同五六段的劍士進行地稽古的錄影,他們每個回合都是積極欺身搶進逼攻打刺,一點也不拖泥帶水。很久以前筆者(黃)在台北工專體育館觀看神影流九段範士中州師(當時64歲)和劍鬼中倉清(時77歲)以及日本三次八段賽冠軍的佐藤博信進行地稽古,三位先生都是六十幾歲以上的老人(尤其是中倉先生當時已經77歲了),但同樣是一行完了禮不由分說便直接入身逼進出手,每個回合都是乾淨俐落。筆者(黃)提到的這些人都是劍道高手。真正的武術高手其實都是這樣。中華武諺有謂「對敵若無膽問先,空有一身拳腳功。」、「視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舉手不留情,當堂不讓步。」、「亂拳打死老師傅。」、「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是十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日韓劍道國家隊選手在積極逼攻這一點上大致都能符合武術的基本原則,其他各國的選手就大多沒有他們的氣勢,不過這可能跟到底要怎麼逼攻的觀念、原則與技巧不是很有系統概念有關。那麼在具體的技巧上到底要怎麼逼攻?逼攻進去後要怎麼打刺?在第17屆世界盃裡頭,逼攻的典範就是日本隊的安藤翔選手,此君以筆者等的眼光來看,他的技術與心法可以說已達全方位的境界。所以在視頻方面就請大家自己直接看安藤君比賽的錄像,筆者等在這邊就只做文字上的評析與建議。
歸納目前所知的各種雙手刀的技法,最快的刀法就是「四分之三拍的彈道式操刀式」的打法。入身出腳的拍子是四分之三拍,手上配合的出刀式則是彈道式。當然手上配合的出刀式也可以使用先燕飛再小旋或大旋的打法。但以速度來講,四分之三拍加上彈道式來打面或小手是最快速的劍。中華武諺有云「拳無功不精,招無速不靈。」、「百招百解,唯快無解。」、「步不穩則拳亂,步不快則拳慢。」、「百打百破,一快不破,一硬不破。」、「手起如箭落如風,追風趕月莫放鬆。」講究的就是要快。「四分之三拍的彈道式操刀式」的打法在2015年的第16屆世界盃只看到韓國的趙秦用對日本隊次鋒勝見選手使了兩支面獲勝,2018這一屆則是日本的安藤翔這一支使得是完全合乎筆者的要求,銳利得不得了。2015年趙秦用使這個打法是用在對手退卻時的追擊,而安藤翔則就是用在逼攻時的搶面,最是典型。「四分之三拍的彈道式操刀式」的打法不管是用來打面或小手,都是最快速的劍,拿來先用於每一回合剛開始逼攻時的突破最為恰當不過。
所謂「四分之三拍的彈道式操刀式」的打法,雖然筆者(黃)和筆者朱志清已經在先前發表的文章中詳細說明過,為了讓大家更加明瞭,在這裡有必要再簡要說明一下。筆者陳建榮老師則在以影片舉安藤翔如何打四分之三拍彈道式操刀式時,有所說明:「四分之三拍彈道式是以後腳做為支撐腳,腳趾鑽地,腳腿各關節蹬直,將身體往前推送,同時劍尖直接送至對手面的頂部,打到標的的瞬間,前腳還停在空中。以下這個影片,可以清楚看到其劍身的飛行路徑,沒有刻意先向上揚起劍尖,走的是最短的距離。」所謂四分之三拍的拍子說起來並非新鮮的事,只要是從小學就開始練劍打到高中階段的日本選手,在打一支跳進面的時候,很久以前早就幾乎都是這個樣態了,也就是刀鋒打到標的的瞬間,前腳都還是懸在半空中沒有踏到地面,筆者(黃)把這樣的拍子稱做四分之三拍,又叫快拍;如果刀鋒打到標的的瞬間,前腳剛好同時踏到地面的,筆者(黃)稱它叫四分之四拍,又名正拍;如果顛倒過來,前腳踏到地面的瞬間,刀鋒沒有同步打到標的,而是在稍後的短時間才打到標的,筆者則稱其為四分之五拍,又名反拍(或曰慢拍)。
從刀尖運行的路線來區分,打四分之三拍子有三種出刀的形式,第一種,是傳統的以推拉方式讓刀尖先向上揚起再向標的落下的方式。第二種,可以名之為「宮崎正裕式」,即先將架式由中段轉為燕飛式(刀尖向右下方垂下同時左拳所握的刀柄底向自己的左上方翻轉而形成的防守架式,基本上此式剛好和「霞之位」的架式大致有點相反),重點是刀尖不是往上揚起,但其實已經由讓刀尖往右下方垂下的形式,在實質上已經如同刀尖向上揚起般而具備了位能儲存的準備,如此既可以在高燕飛位用來護住面部,或在低燕飛位用來護住小手部,而同時隨時可以以小迴旋或大迴旋的操刀式翻回來去打刺適切的標的。宮崎正裕用此不太傳統的方式加上四分之三拍打出了一段輝煌的劍豪史,雖然讓日本劍道界為此爭辯了好一段時間,但此法有效,後來日本劍道界大家便競相模仿。第三種,就是筆者(黃)所謂的彈道式,刀尖既不向上先揚起,也不是先向右下方垂下(這兩種方式都是為了先儲備位能),而是讓刀尖像子彈飛行般的拋物線型態來飛行,而最後讓刀尖像洲際彈道飛彈的彈頭般以某種角度(角度是越接近90度越好)扎向標的。第二種燕飛式迴旋翻轉和第三種彈道式的具體操作手法,大家去看日本國內和世界盃各種劍道比賽的視頻來模仿學習,就能慢慢上手,這裡筆者等就不再囉嗦太多了。
筆者(陳)分析諸多日韓高手的實戰視頻後發現,除了上述三種之外,還有一種介於推拉式與彈道式的操刀式。一般來說,以推拉式操刀時,會先揚起刀尖,拉高刀身的仰角,再向下打擊標的;以彈道式操刀時,其預備式是持高中段,使刀身保持高仰角,以便刀尖能像飛彈彈頭般直接扎向打擊標的。因此,以推拉式而言,可畫分為起、伏兩個分解動作,彈道式雖亦起、伏,實則是呈拋物線, 一氣呵成,無法截然畫分。所謂介於兩者之間,則是其具備明顯的起、伏兩個歷程,但又具備以拋物線扎向標的特性。以西村英久在2018年世界盃打趙秦用的一支四分之三拍面為例,西村在跨步的同時,刀身下沉,挺腰推動身體前進的瞬間將刀身甩起攻向面部,這一跨步之間包含了「伏→起→伏」三個歷程。
再以正代正博對戰內村良一在第52屆東京都剣道選手權大会的決勝戰為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BL第HGZC06cc)在28秒處,正代跨步攻面時亦先讓刀身下沉(接近下段),挺腰推進的同時,甩刀而上,直接朝內村的面部而去,雖然一擊不中,但可看出其行進軌跡,具備了彈道式的行走路線,可卻又不是在高仰角的狀態下出擊。
再看趙秦用在2015年世界盃打勝見洋介的第一支面,也是先讓刀身下沉,挺腰的同時再拉起刀身扎向面部,這也都是在跨一大步之間包含了「伏→起→伏」三個歷程。
基於上述的發現,我向老師請教,上述這些例子,是否可以說是四分之三拍操刀式的另一種亞型。老師先是回覆:「劍尖先往下沉這個動作本身不是新鮮的招式,它算是一種聲東擊西(或說聲下擊上,聲左擊右或反之)攻擊組合策略的前導性佯攻。」之後再回:「不過,如果以快拍來使用推拉彈道這兩種操刀式,是拍子和操刀式的組合形式,你觀察到的這種組合,可以是快拍加上『波浪式操刀式』的組合,依此,把它說成快拍第四種亞型,亦無不可。」
「伏→起→伏」三個歷程確實如同波浪般,而老師定義的操刀式中正好有個「波浪式」,因此將其補充為四分之三拍的第四種操刀式,這將有利於在劍道評析中做更精確的解說。
起初,宮崎正裕以四分之三拍在日本打遍無敵手時,不少人質疑竹刀打到標的時右腳還停在空中,不符合氣劍體一致的要求(傳統觀念認為打到標的瞬間腳應同時踏地),有人說這樣打只是摸到而已,力道太輕不算數。到底這種以單腳支撐的打法是否符合劍理、力道能否充份!以下我引用網路流傳的「帕奎奧十大拳擊技巧經典動作」視頻,其中一段介紹了「單腳支撐飛拳(超人拳)」 視頻中提及:「帕奎奧標誌性的『超人拳』,在步伐移動中突然停止,並身體前傾打出直拳,此時單腳垂直支撐身體。一旦對手中招,他會迅速跟進繼續擊打。騰空飛拳更多見於綜合類格鬥,佯裝起腳可以給提膝和騰空重心做準備,起跳後再向後蹬展開身體,通過重力勢能增加出拳的力量。拳擊中不會有抬腿動作,帕奎奧改為單腳支撐出拳,同樣利用重心突然前傾的勢能增加拳力。最可貴之處在於他能在步伐移動中突然停步發出,不給對手預測的機會。」 與單腳支撐飛拳的道理一樣,劍道中四分之三拍的打法就是單腳支撐出刀。筆者(陳)在評析2015、2018兩屆世界盃選手的得手瞬間影片中發現,許多高手都具備這種單腳支撐出刀的身手,除了先前所舉的例子之外,以下再舉今年世界盃個人賽中,安藤翔打竹之內佑也的一支四分之三拍做例子。安藤翔欲出刀時以單腳支撐做預備,發動攻擊時重心前傾,以波浪操刀式,將刀從對手表側遶至裡側,再甩刀而上攻擊面部,打到面部時,右腳仍在空中。
單腳支撐配合波浪操刀式已被這兩屆世界盃日韓選手普遍使用。選手以單腳支撐跨大步出擊,和單腳支撐飛拳一樣,重心突然前傾的勢能增加了出刀的力道,再加上「伏→起→伏」的波浪傳遞,讓力量與速度更加提升。
之後,筆者(陳)看到一則「船津晉治八段先生一本集」的視頻(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50cWhjlHio),對於船津打小手時劍不揚起的打法感到好奇,因此詢問老師,這樣的打法是不是有日本武專金子金太郎的味道。老師回答:「我沒看過日本武專金子金太郎的小手怎麼打。你師祖看過他打你師祖淡中的老師三支小手,如果照你師祖演示給我看的手法,真的就是拋物線蠻明顯的彈道式,船津八段的手法也有這種彈道的味道,不過也許波浪式的成分要大一些。」 操刀式中的彈道式和波浪式很接近,我有點小混淆,老師進一步解釋:「波浪式是彈道式的衍生型。」在晚上中教大的社練中,老師做了詳細的解說: 波浪式可以是連續兩個彈道式,例如,一個彈道式打小手,動作還沒完成,又接著另一個彈道式打面。也可以是一個彈道式接著一個推拉式,或是一個彈道式接著一個杉木式。波浪式的使用時機,可以是聲下擊上,例如李春壹師兄在逼攻時,就擅長把劍尖刺向對手的劍鍔,當對手想要往下壓時,劍就上升來打面;當對手想要出手打面時,劍就順勢打出端小手。藍衍宗師兄則是擅長利用身體重心的左右晃動,聲左打右(或說聲東擊西)。
以下是老師對這則視頻的的綜合評述:「但船津大部分的意識是放在右手,左手的意識稍嫌不足,這種狀況你幾個仁和師兄也會有,尤其是李春壹,故而劍尾出鋒時力道便稍嫌不足,萬慶瑞靠上臂力硬壓,藍衍宗則使用扭腰的力量來補足,他們三個都早就會打類似的波浪操刀式(只是以前我沒命這個名而已),桃園或台灣的許多劍手都大致如此(操刀的手法及其力道),由於左手意識不足而偏於右手意識,故而會拘限REACH的開展,會比左手意識強的在跳躍時少上至少20公分的距離,出鋒時力道也無法持續灌入標的,所以你也許可以看到船津都打得很近。
老師這麼一說,筆者(陳)又想起徐桂堂師兄的伸擊面出手時也幾乎不揚起劍尖,甚至是劍身放平後,利用雙腳跳動後的動力上傳,將劍尖直接送至對手面部,這也是波浪式。
經過這番辨證之後才發現,波浪操刀式其實已普遍被使用,只是能否掌握使用的要領,關係到波浪式的威力能發揮多少。一般人右手意識強,除了縮短攻擊距離之外,力矩較短連帶波浪的傳遞動能較小,威力無法完全發揮;反之,若能由左拳主控,攻擊距離與力道都能臻於理想狀態。
逼攻之法,首在眼睛觀看能清楚精確明白,其次是腳下的意識要能專注統一而讓自己腳下的節奏與拍子能自筆者掌握,第三則是要有膽氣。目付和腳底意識的靜定稍後再論,這裡先講膽氣。當然反過來講,技術上要先能嫻熟「四分之三拍的彈道式操刀式」的打法,你才比較可能有膽氣敢於欺身逼進對方。逼進之道,首先要掌握的是距離的問題。一般我們會講距離有三種,遠的距離,一刀一足的距離和近的距離。遠的距離是雙方在怎麼拼命也無法一步一刀打得到對手的距離,所以比較是屬於安全的距離。近的距離大概就是原地出手或身子只需要稍微進退就能打到對手的距離,因此是屬於「死」的距離或是危險的距離。而在一開始的逼攻階段,比較有爭議的就是何謂「一刀一足的距離」,有就是到底要欺身逼進到怎樣的距離才能有效地以「四分之三拍的彈道式操刀式」的打法得手一支面或一支小手?這個問題如果不去細細剖析講究,就會害死許多劍士,讓他們死得不明不白。
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的身高手臂長度和腿腳長度都不一樣,像筆者黃某人這樣的五短身材比起筆者(黃)師兄弟陳在惠牧師將近190公分的人高馬大手長腳長,筆者(黃)的一刀一足和他的一刀一足立基點差異就很大,所以大家想想看,筆者(黃)如果和陳在惠牧師對陣,筆者(黃)該怎樣取距離才恰當?大體而言,陳牧師站在相對比較遠的距離就可以跨一步即充分有效地取筆者(黃)一支面或小手,他的所謂的「reach」(可觸及之距)基本上一定比筆者(黃)長上許多,也就是他好打筆者(黃)的距離,如果讓筆者(黃)也從那個距離入身出手,有可能不是筆者(黃)根本打不到他就是即便勉強打到了也不易充分有效,又即使能有效打刺,可能也要耗掉筆者極大的心力與能量。因此,筆者(黃)若要好打陳牧師,勢必要往他那邊再入身若干距離,取到屬於筆者真正好打的一刀一足距離,再來出手,才是道理。現在問題來了,您想想,像陳牧師這樣高頭大馬的高手會輕易讓筆者(黃)進去屬於筆者好打的距離嗎?當然不會!他最好就在筆者所站的距離還不是最好打的較遠距離時就設法把筆者(黃)結果掉,而筆者(黃)知道他會如此居心,所以筆者(黃)這方的解決之道有三個方法:第一種方法,筆者(黃)可以練就好幾種特殊的入身步法來迷惑陳牧師,讓他在筆者(黃)打算入身到屬於筆者好打的距離之前,不容易抓到筆者(黃)的節拍和韻律。這種方法主要在打一個出其不意。對手在遲疑之際,可能就會犯上在危險距離還在做無謂的移步或鬆散的移位,甚或因而僵住(產生了雙重的狀態),而致被筆者(黃)這方以「第零時間」的「先之先」打刺成功。
第二種方法,就是筆者(黃)藉著對手要在屬於筆者(黃)這邊在通過危險距離時出手的這個居心,就設法引誘陳牧師出手襲筆者(黃),也就是引蛇出洞,但筆者(黃)要抓他的「出端」來打他的小手或面部,此時最快的出手法就是「四分之三拍的彈道式操刀式」了。大家可以看看日本安藤翔和韓國趙秦用有一個回合的對決,雙方都以「四分之三拍的彈道式操刀式」飆對方的面部,那是最精彩的實戰示範(結果雖然裁判舉了安藤的旗子,筆者(黃)和筆者陳建榮都認為那個精采絕倫的對決應該要認定它其實是互擊,會比較公平)。安藤和趙的對決過程裡面,在逼攻這這個階段,雙方的表現都很積極兇猛,也是堪為典範。您看他們雙方到最後逼到極致時,雙方不自覺都把劍尖壓低,用意就是想讓對方突然間看不到自己的刀尖而暫時失去原先以對手的刀尖來判斷適切的出手距離與時機的參照點。許多有經驗的劍士在逼攻時都會使用這一招,亦即突然壓低自己的刀尖變成潛藏到對手刀身下方的微型下段,來逼對方出手而抓其出端而打刺其面或小手(以「第一或第二時間」打刺,屬先先之先),或是讓對方誤判雙方的距離而驚懼疑惑僵住以打刺其面或小手(打一支或練續攻擊之,屬先之先),本門仁和系統的藍衍宗、李春壹和萬慶瑞(三位都是神影流中州道場的免許七段)對此都饒有心得。 第三種方法則是「請君入甕」,就是更有耐心些,就讓對手好好地打一支出來,再以因應技法(後之先的技法)同其互擊後回擊(屬第六時間的打擊時機)或讓其劍落空而拔擊之(屬第七時間的打擊時機,本門仁和系統的神影流中州道場免許七段徐桂堂對此招饒有心得。)。安藤翔在這一屆的比賽裏頭有好幾支也用了這種方法,您看安藤君在這個逼攻階段筆者等所講的這三種方法他都能適切運用,筆者(黃)說他的技法已臻全方位的境界,意思就在此。
筆者(朱)對於一刀一足的距離另有解讀。在此先聊聊軍隊裡的飛彈發射,不管是哪個軍種的飛彈,在發射後能夠命中目標,意味著這段飛行攻擊距離是處於其「有效射程」內。劍道從遠距離微步進逼到離對手某個範圍,而開始有能力打得到對方,此時這個與對手相距的距離邊界就如同飛彈「有效射程的起點」。亦即一刀一足的距離就是每個人能夠打到對手的「有效射程起點」。一旦進入射程範圍內,攻擊隨之將會火花四射。由於受限於先天條件,例如:手長、腳長等,每個人一刀一足的距離不盡相同,即便是每個人自己在不同的年紀階段也因肌肉爆發力的成長、衰退、鍛鍊方式也會有所不同,必須時時注意與調整。場上雙方對決,其實就存在著雙方彼此條件不見得對等的兩個「有效射程」在相互對峙,例如:小個子對大個子;身高差距不大但爆發力卻有所差異;身高爆發力差不多,但體重、技法、膽識等內外身心條件相差懸殊等情況。以距離論,如何有策略的在槍林彈雨中避開對方的有效射程或引誘對手失守、分神等,而得以讓自己從遠距離、一刀一足距離(自身「有效射程的起點」)一路逼攻,甚至兵臨城下,逼進到近距離(死的距離)以襲擾、殲滅對手,就是困難點,也是樂趣所在。
前述安藤翔身材高挑、年輕力壯,心、技、體正值顛峰期,一個主動攻擊、半步魚躍即已逼入,結束雙方對峙的「逼攻階段」,同時也開啟了後續的「打刺階段」,其拿手的四分之三快拍彈道式操刀式、燕飛迴旋等操刀法源源不絕的使用出來,打得對手難以招架。問題是,若不具備安藤君此般爆發力正強的年紀以及手長腳長的先天條件,還有沒有其他的進逼入身以遂行攻擊的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要入身,就得靠腳,腳下的功夫除了傳統的送足、步足、開足等入門步法,於神影流中州派的教範中,尚有標槍步、蜥蜴奔漂步、圓規步、醉八仙、名譽範士九段石動碩舟齋總師演示的日本古流S形寸步扭動、立定跳遠、蠶蛇步等;日本當今高手中,西村英久、古川和男、內村良一等步法也是相當銳利、細膩;在其他武術或運動領域中,尚有可供截長補短的有拳王泰森步、形意拳的猴步等,每一步皆蘊含前輩先賢的智慧結晶。茲將上述資訊簡略整理如下表,表中羅列之網址連結,可供諸位詳加體會,在此就不再論述。
表1所整理的八種步法,為神影流中州派入身步法之彙整(當然,這些步法有許多是步足、送足的衍生變化),皆以靠近對方為目的,畢竟要逼近靠近,才能打到對方。但問題來了,如果無視敵我對峙的緊繃情勢而一味只用傳統的某一種步法來因應,有可能是被既有觀念給綁死了,換個角度論之,也叫做固執而不知變通。亦即,這八種步法若能參雜應用,則對手將較難抓住我方的節拍與韻律。在實際應用上,每一種步法都有其特殊屬性,例如:猴步可用來試探虛實、泰森步適用於出其不意的情境。在主動攻擊的心態下,於瞬息萬變的戰場選擇適合的步法(乃至相關的身法),方為上謀,這好比急診醫師在處理重大傷患中得當機立斷,使用哪種療法哪種手術工具止住傷勢的嚴重性(操刀式的使用亦是此理,在不同的情境變換不同的操刀式)。這八種步法沒有一種好練,戰場上要能在間不容髮的時機用對步法誠然不易,若沒有熟練到一定程度,一個緊張,用錯步法,可能就一翻兩瞪眼就給對方斃了!但還是得練熟練巧,練到如狐步舞般的自然流暢(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GeeaIdnBc8&feature=youtu.be)。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吾人若沒有安藤翔能遠遠就發動主動襲擊的先天條件,總是有其他的足法方案來靠近對方,完成「進逼入身」的第一階段任務。

表1神影流中州派入身步法彙整
 

編號 步法名稱 功用 補充說明
1 標槍步 變頻變奏變速。 中州範士九段在就讀淡水中學時為陸上競技部的標槍選手。
2 蜥蜴奔漂步 變頻變奏變速,尤其適用於對手退後時的追擊。 中州範士九段晚年能以此種步法瞬間以顫工啟動而幾乎不動用外部肌肉拋出百米短跑的速度達20米以上而氣不喘。
3 圓規步 從對手死角切入,類似合氣道「順單手抓外迴轉」的左右擺動運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hcnNxwvjzE
4 醉八仙步 度用力、反向用力、不按牌理出牌、出其不意。 可參考成龍醉拳影片之身法韻味,約第43分00秒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JH4KLtsU90
5 石動碩舟齋總師的S形寸步扭動 隨時向地球借力、縮短間隙(rolling)、出其不意。 ♦在三峽為眾門人演示過神影流古劍術左腳在前的偷步法。
♦以腳趾頭屈伸連動帶動身體微步往前偷距離的「蠶蛇步」與石動總師的步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6 立定跳遠 ♦瞬間移位,逼進或退出,以試探對手反應。
♦若配合上半身的操劍式,則劍尖軌跡的變幻可聲東擊西、迷惑對手,延宕對手的反應或讓其錯誤判斷。
♦立定跳遠若第一步的跨距縮小,不失為縮短兩人間距的方法。
♦現役日本選手西村英九的「娃娃跳(或稱袋鼠跳)」步法,為「立定跳遠」的變形,詳如: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egqDhSo1AA
♦現役日本選手內村良一的「水漂步」第一步,也是「立定跳遠」的變形,請參考: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o9mPSRKYa4
7 形意拳猴步 ♦進退趨避之間,試探對手反應,迷惑對手的判斷,為後續的攻擊先行鋪陳。
♦亦可偃旗息鼓偷距離。
♦猴步請參考: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tc9K2pHtSU
♦日本八段古川和男以送足試探迷惑對手,其功用與猴步相同,請參考: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EhcExc_vhE
8 拳王泰森步 故佈疑陣、聲東擊西。身形從中間晃到左邊,再晃回右邊,於左、中、右三個方位都可以隨機出手攻擊。 約1分04秒~1分10秒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3o654d2Mx4

資料來源:朱志清整理,黃隆民補修。

(二)不論是懸(攻擊)是待(防守),入身出手攻擊或因應對方攻擊而處於死的(危險的)距離的「打刺階段」
這個階段的屬性就是說,不管是誰先動手(主動攻擊成分多或是防守成分多),反正是有人打進去了,在雙方的距離上基本上就進入了「死的距離」或叫「危險的距離」。若以中段刀尖的位置來看,大概刀尖不在對方胸前就是超過對方頸後一點,這樣的距離最是危險,應對之道有一個鐵則,那就是絕對不停止出刀或遲疑出刀,一定要拼命連續綿密高頻地出刀有如狂風暴雨般,試著往前打或往後打。往前一直打到貼身交鍔糾纏在一起了才進入第三個階段的打法,或是往後退打到遠的距離再重新回到第一階段而再一度逼攻進去(算是轉到下一個回合了)。中華武諺所謂「遠則手足上中下,近則肩肘背胯膝。」、「一狠二毒三要命,見空就打莫留情,容情不動手,動手不留情。」、「刀如猛虎。」就是在講這個。此階段的基本原則就是「綿、狠、猛、暴」,亦即是出刀綿密高頻(「綿」),心態凶狠無情(「狠」),攻勢剛猛搶攻(「猛」),身與刀強力衝撞(「暴」)。而其中最基本的原則就是綿密高頻地出刀,講難聽就好像在砧板上把大塊豬肉用力剁成碎肉一般,直到距離太近或太遠無法再出刀為止。
日本和韓國的選手在這個階段的打法都能遵守這個「綿、狠、猛、暴」的鐵則,其他各國的選手在這個階段很多就這樣莫名其妙地被解決了,原因就是他們從逼攻階段跳進去一擊不中的當下,基本上就不再出手了。在死的距離或危險的距離上頭竟然會懶散地放鬆下來,實在令人感到不可思議。台灣的劍道場平常在進行「地稽古」的練習時,不管有無有效的打刺,大多一交手之後就不再繼續攻守而停下來走回各自的原位,重新下一個回合,這是很不好的地稽古習慣。這個習慣這個文化不改善的話,有人說現在世界各國中台灣隊的實力可以算在八強之內,也許以後慢慢地連八強也會列不進了也說不定呢。
在這個階段,正確的做法就是「綿、狠、猛、暴」地出刀攻擊,不要有任何鬆懈。年輕力壯的選手若能謹守這個原則,勝算自然增加,但是一般的劍士若是體力上氣勢上無法那麼「狠、猛、暴」呢?筆者等會建議大家至少要謹守一個最基本的鐵則,那就是「綿」,亦即至少能夠高頻率地綿密出刀。出的刀不必用很大的力氣那樣地「狠、猛、暴」。但那這樣能應付對手的「狠、猛、暴」的強力擊打嗎?答案是可以的。這就是中華武諺所謂「攻講踢打摔拿通變,守求頂順化閃齊備。」、「不怕胡亂打,只怕沒有打。」、「遠踢近打摟撞摔。」、「治勁有三策,一導二分三亂堵。」、「手起如箭落如風,追風趕月莫放鬆。」、「遠則手足上中下,近則肩肘背胯膝。」等經驗談的原則應用。所謂的「頂順化閃」,講的是四兩撥千斤(當然「以巧破千斤,千斤力在後。」,你先要有全身整勁通身發力的扎實功夫,但這種功底的訓練與講究是本門更深奧的武理與功法(也就是十二字訣中的「沉與勁」兩個原理),在這篇文章裡頭很抱歉無法多談(因為要花更多的篇幅,而且無法徒以文字空談,必須當場抓手抓腳指導。)。簡單講就是,如果你內力夠,那麼你就有能力持續綿密出刀,不但可以不停歇地出刀,也有能力讓每次出刀的力量想要重就重,想要輕就輕,但速度不會因為想要輕打就因而慢下來,也不會因為想輕打而頻率就低下來。若能有此功底,則對手在這個階段再是綿密的重擊,其實筆者們都可以同樣綿密的輕力道的刀勢同其互擊而將對手的力道一一予以頂消化解,一直等到對手無法再出刀的瞬間,如果您還能再比他多出一刀的話,那在這個階段最後的勝者雖然不見得就是你,但你不會輸在這個階段的機率相對就會高很多。以綿密高頻的輕刀來同對手互擊其實在任何攻守階段都是最基本的攻防技巧,這個原則是本門刀法的最高指導原則,也可以說是最深奧的秘訣,請看到本文的劍友參考。

(三)攻擊無效後近身衝撞交鍔推擠糾纏的「纏鬥階段」
接下來的這個階段講簡單就是衝體(體碰)加交鍔的應對原則與技巧。好幾屆世界盃下來,日韓兩隊的選手一見面就眼紅,韓國隊用盡各種手段,再難看也要打敗日本隊。那遠因主要是日本人多年以來對韓國人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種種侵略、欺凌、壓榨甚至奴役,讓韓國人的民族自尊大大受到羞辱,所以韓國人在國際任何運動賽事都一定要用盡手段來贏得勝利,尤其在對上日本時,那更是一定不能輸陣。
在世界盃劍道賽的場合,韓國隊因此把他們原本在交鍔就很剽悍的方式一定要用來對付日本隊,而且基本上韓國隊都會挑那些人高馬大的選手,一定要在體型上先吃死日本隊不打緊,在衝體和交鍔時就盡可能地粗暴凶狠,慢慢地他們也發覺世界盃的裁判雖然必須內心向著日本隊(畢竟選裁判的權力還是日本劍道連盟在當影武者,你裁判敢不向著筆者日本選手利判,下次說不定就不聘你了。),但交鍔時比較粗暴的打法,好像這些裁判也不便單方面判韓國暴力犯規,因而韓國隊有點有恃無恐,就每屆都故技重施乃至變本加厲。另一方面,日本隊吃了韓國隊這樣的心態與交鍔時粗暴打法的虧以後,很快地他們就學乖了。日本隊對付韓國隊對他們交鍔時粗暴凶狠的因應之道就是,第二階段打進去貼身之後,一定要設法跟韓國選手糾纏到底,一定也要用同樣粗暴的方式對幹,除了必須以綿密的高頻劍跟對手以鍔止互擊來自保,並且務必要將韓國選手粘得緊緊的之外,絕對不可以輕易往後退,以免崩勢而遭韓國選手退擊或進擊。在2015年的世界盃,日本隊大將內村良一(時35歲)對上韓國隊的大將Kang Ho Lee(時36歲),個頭就差了一個頭,韓國隊在一勝二負一平手的壓力下,力拼第二勝,以便進入代表戰,是以打起來毫無遮攔、異常兇狠(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E6HZD-gDKs&t=1863s,22分起)。內村在日本也是高手,面對這麼兇狠的對手,緊緊黏著不輕易退後,雙方你來我往,從第三階段打到第四階段不知歷經多少個循環,雙方也打得氣喘噓噓,最後內村撐到時間結束。如此纏鬥緊咬不放鬆的戰鬥,無異於真刀對決,非砍到你濺血倒地勝負已分的心情。
筆者等觀察這兩屆的日本選手對上韓國隊時,在這個交鍔階段都能謹守他們教練團所定下的這個作戰策略。所以以日本隊來看,他們的選手能抵擋得住韓國隊在交鍔階段粗暴凶狠剛猛的推擠糾纏,還練就了從交鍔的糾纏中擺脫出來做有效的退擊乃至進擊的技巧,以此來反制韓國隊而獲致了不錯的效果。但是日本隊有一個選手叫西村英久,只有他卻在對上韓國隊的交鍔推擠時裝孬,表現出被壓得幾乎要跪下去躺下來的模樣,不像其他日本選手選擇頑抗策略。筆者等猜西村是想藉此表演好像被暴力對待的受壓迫而看看裁判會不會判韓國選手暴力犯規,結果是至少那一場的三個裁判都沒那個GUTS。西村裝孬的表演沒有獲得他自己預期的效果,以筆者(黃)個人來看,西村的行徑讓日本隊的榮譽失格。
另一個觀察是,由於日本隊被韓國隊的粗暴逼得在這方面的抗壓性增加同時打擊技巧又有心得,您看日本隊在團體賽對上中華台北時,五位台灣選手輸給日本隊是五比零,從前鋒輸到大將,如落葉被秋風掃蕩般,五場被日本隊打的總支數是10比0,其中往前進擊的出端小手和出端面各被打一支之外,剩下8支被日本隊有效打擊的不是從交鍔狀態打出來的退擊面就是退擊小手(第三階段~第四階段~第五階段),而且都是輕輕鬆鬆地就被結果了的。為何會如此不堪?您就知道1.日本隊為了應付韓國的交鍔時的粗暴打法,已經練就不壞之身,因此用來打起世界各國溫良恭儉讓的交鍔技巧,要勝出可說是反掌折枝般的容易;2.中華台北選手、教練與裁判們長年被日本劍道連盟的規則以及日本教練洗腦,總說交鍔時不可以暴力,因而變得溫良恭儉讓,一點戰鬥力也沒有,難怪面對日韓選手時會那麼脆弱。
不過話說回來,站日韓對戰而不敢單方面判日韓交鍔時粗暴打法犯規的那些各國(日劍連的御用)裁判們,如果來站日韓之外其他各國間對戰的審判,會不會採取雙重標準而來抓交鍔的暴力打法犯規呢?或者說,世界各國的劍道隊也學乖了,在和日本或韓國隊對戰時,也聽筆者的話而敢於向日韓選手施以同樣粗暴凶狠剛猛的交鍔打法,會不會這些裁判們就會單方面判日韓的對手隊選手暴力犯規呢?也就是說,也許下屆世界盃的台灣選手比較剛猛一點了,對上日韓時也仿效他們粗暴的對陣格調,然後有無可能台灣選手一下子就被裁判暫停後合議而單方面判台灣選手暴力犯規呢?筆者相關資訊不足,只能這樣提出的質疑,但無能提供正確答案。不知各位看倌以為如何?
關於前段末尾筆者(黃)的提問,筆者(黃)仁和國中時代出來的徒弟神影流中州道場免許七段徐桂堂指出,「根據民國107(2018)年全國A級裁判講習會的說明,最新裁判規則對於交鍔時動作的暴力判決有比較新的解釋。其裁定標準就是有無妨害公平競爭。再簡單一點的解釋就是在場地的中心區的推擠扭打比較不會判決犯規,但是在邊線施展就比較容易判決為暴力!如果未先做成招式的攻擊動作而純粹硬把對手推出邊線這最容易被判暴力而不是判被推出去的選手場外。所以現在雙方在邊線比賽時很容易被主審中止比賽,回到場中再開始比賽。也就是說,在邊線邊刻意把對手推出邊線,現在的解釋是在用不公平正當的對戰下贏得比賽。大家參考一下。」徐桂堂的說明應該有解開我們部分疑惑。後來筆者等在看韓國國內他們自己人的比賽,也是相當照傳統步數來的,打得比日本警視廳內部的比賽還要溫良恭儉讓。可見韓國人的粗暴基本上是對上其他國家時比較會施展的,尤其是對上有民族仇恨在的日本人時。

(四)從交鍔的零距離脫離而退到死的(危險的)距離的繼續攻擊「鏖戰階段」
第四個交戰階段就是從交鍔的零距離脫離而退到死的(危險的)距離的繼續攻擊階段。
在劍道比賽來講,交鍔的糾纏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而一定會從貼身的零距離脫離,其狀況有三類:其一,裁判喊停或喊當場分開,然後再喊開始;其二,雙方以劍壓住對手頸肩設法在對手不易出刀的狀況下往後退開到某種距離(這在真刀對決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那樣被刀壓著頸肩不就被割死了嗎?),故而在劍道審判規則裡頭這樣算犯規,但有的裁判其實也懶得管那麼多;其三,最標準的作法,就是將對手撞退而拉開距離繼之以往前攻擊或者是自行退開而在拉開距離的瞬間進行退擊。第三種作法最積極,也應該最受到鼓勵。前述第三種階段所探討的就是這種標準的攻擊手法。而現在這個階段要講的其實和第二個階段差不多,因為都是處於所謂的死的距離或危險的距離,因此筆者就不重複贅述太多。講簡單,這個階段就是要謹守「綿、狠、猛、暴」的原則,設法一直出劍攻擊,直到回到第三個交鍔階段,或脫離到遠的距離的下個階段。
日韓選手在這個階段打出綿密高頻凶狠猛爆的連續攻擊的能力都是世界一流的水準。這個階段和第二個階段雖然都同屬死的距離(危險距離)的戰鬥狀態,由於基本上是從交鍔的糾纏脫離出來,所以雙方在這個階段連續出手打刺的進與退是瞬間可能是反覆進退好幾次的,其身法步法的困難度與複雜度會要比第二階段的還要高一些。雙方技法如果都很純熟,在反覆進退多次的狀態下互相連續打刺多刀,這時互擊的概念與技法可能就是輸贏的關鍵。年輕的選手體力強沒心臟,他們練續互擊的攻防過程可能一緊張下來打的便全部是重劍,如果在這個連打十幾支的過程中,您有能力在其中摻雜幾支輕刀,有可能你以互擊頂消化解對手綿密連擊攻勢的能力會增加,你抓到對手的縫隙(波谷)而完成因應招式以得手的機率也會增加。在緊張狀態下反覆進退間連擊十幾刀而復能出刀有輕有重有緩有急有大有小等性質上的變化,其功法有兩類,其一,憑藉年輕力壯的本錢硬拚硬打;其二,練就力從腳底起的全身整勁內家功法,可以讓你即便到了知天命之年都還能和而立之年的熟練者互相抗衡。 第四個階段因此和第三個階段的連結性有時不容易清楚區分。筆者(黃)在前述第三階段有提到中華台北的選手被日本隊輕易退擊得手的戰績是0比8,那麼退擊的技法究竟是要歸類到第三階段還是第四階段呢?關於這個疑義,若要簡單解釋,第三階段筆者(黃)稱之為「近身衝撞交鍔推擠糾纏的階段」,強調的是交鍔時猛爆糾纏的能力,這個能力要訓練充分了(像日本隊從韓國隊的交手經驗而加強了這部分死纏爛打的能力),才能免於對手的猛爆糾纏給自身帶來之內在心性、體勢與平衡崩潰的威脅,繼而才能有效應付對手藉著讓你產生這個失衡而施展退擊技法,反之亦然。中華台北隊選手在的第四階段被輕易得手的脆弱度,可以說就是源於他們在第三階段同對手推擠糾纏能力的脆弱度。
第四階段這個階段雙方在進退時,和第一個階段剛開始時有點類似的地方就是,常常容易出現沒有攻擊意圖的移位動作狀態,也就是筆者等所謂的「準出端」。現在許多高手都很注意在抓對手的這種「準出端」的打擊時機而施以筆者(黃)所謂的「第零時間」的打刺,效果常常不錯,值得想要在技術上有所進階的劍士予以深研之。

(五)從死的距離脫離到遠的距離而進行下個回合後續攻防準備的「重整階段」
在第四種階段強攻猛打若是沒能分出勝負,通常不是回到交鍔再糾纏就是進到第五階段的脫離到遠的距離的狀態。死的距離是很危險的距離,那麼遠的距離是不是可以稱作安全的距離呢?要小心,答案是否定的。這是因為從交鍔狀態脫離猛打著出來,不管有無退擊的作為,基本上對手很可能會很積極地進行追擊,因此好像已經脫離到遠距了,但那個瞬間可能被對手如影隨形地跟了進來到適合攻擊的距離而對你進行攻擊。本門在九段範士中州師多年的研發創新下,有好幾種特殊的追擊身法與步法,可以讓追擊變得很讓對手感到出奇不意地快速。即便沒有機會練就本門瞬間進襲的特殊身法步法,現在許多日韓高手在追擊上的積極度與功夫,也是很令人感到畏懼的。
像本屆日本選手安藤翔就有在此階段積極追擊韓國隊對手時的好表現。韓國選手比安藤選手足足高了一個頭,韓選手退擊後竹刀高高舉起在頭頂,一方面是做殘心,一方面他自己覺得舉此上段你安藤打不到吧!不想,面對韓隊選手高舉過頂的上段,安藤當下以燕飛式防範韓選手從上段打下來,但他瞬間發覺韓選手並無攻擊的意圖,因為他看到韓選手把竹刀更往上舉(這個動作在動作心理上是無法從上段有效的打下來的,因為一般持上段架式的選手基本上的攻擊發起位置其左拳大概就大致會放在額頭或眉毛的高度,兩手伸展過頂而且接近伸直的狀態,根本就打不下來。)安藤在拿燕飛式防範韓選手可能從上段打下來的同時,他已經以娃娃跳步往前一步預備了,看見韓選手只想閃躲,他便再以四分之三拍從燕飛式打出一個小迴旋間取對手的右小手得逞,很漂亮的一支遠距離的追擊(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wF6hWVF3Jo,1分35秒起)。
其他在這個戰鬥階段可以用追擊來的得手範例,最典型的就是韓國隊的趙秦用選手,這兩屆世界盃他在追擊時使用四分之三拍彈道式抓對手後退移動時的「準出端」打擊時機(屬於筆者所謂的「第零時間」)而打一支面,得手了好幾支。上一屆打日本隊次鋒勝見二比零勝出,都是同樣的時機以同樣的技法得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E6HZD-gDKs&t=1863s,10分31秒起、11分09秒起)。這一屆的日本選手有一個叫前田的,打的四分之三拍彈道式雖然沒有隊友安藤翔完美,也沒有韓隊趙秦用的漂亮俐落,但也是威力十足,比起他們的前輩宮崎正裕以燕飛式向右下揚刀尖再以小迴旋上來打面或小手的第二型技法,年輕一輩的日本小將們以彈道式的操刀式打起四分之三拍來,是更加俐落也更加難以防範了。
本節小結:一場比賽當然多半不可能就只會有一個第一階段到第五階段的循環,五個階段的區分也只是一個說明上的方便,它們其實是連續性的進程;而另一方面,第一個回合的第五階段結束的瞬間,就是第二個回合第一階段的開始。不同階段各有其特殊屬性,會有其特別需要注意掌握的戰鬥原則,也會有其較適切的身法步法與技法,劍道人如果能有所區辨,心頭就能篤定,比較能掌握戰鬥序列的重點,攻守進退都比較有分寸。
下圖為劍道戰鬥五階段之示意圖,各階段分別以簡稱和數字表示,各位可思考看看:一個回合的始末,是從哪個階段進展到哪個階段?在哪個階段會反覆循環?日韓等高手在哪個階段、以第幾個打擊時機、用什麼操刀法、劍道十二字訣中的哪幾個要訣來設法突破僵局?

 

 

(六)劍道修練與日常生活的靜定專注之道
劍道十二訣中的最後兩訣是靜與定。相對於前面八訣給人的感覺說到底就是「其疾如風,侵掠如火」,剛硬得讓人喘不過氣來。靜與定如此說來至少相對的也就是「其徐如林,不動如山」了。
我們生活的這個娑婆世界是個五濁惡世(何謂五濁惡世?請參考以下網址:https://read01.com/NP0n5B.html,https://read01.com/NP0n5B.html),釋迦牟尼佛曾說過,我們人類生存的這個時空區是個「堪忍」(勉強還可以忍受)的世界。這個世界當今雖已走到網網互聯的人工智能資訊時代,許多事情看起來狀似便利,換個角度看,其實不但世道更加混亂了,人心被各種網絡纏繞而受到綁控的程度也更加嚴重了。這就是典型的亂世或末世。人類要如何自處,才能在此亂世適切地安身立命,委實是個既緊迫又困難的課題。透過各種文學藝術的從事或武術的修行等具體行動來練習,如何在此亂世中能靜下心來安定自己的內在,筆者(黃)個人現在活到耳順這把年紀,覺得這是生活裡頭最重要最有價值的事。筆者(黃)自己的靜定修行現在就具體擺在劍道的修行裏頭,或者換句話說,劍道修行現下對筆者來講唯一的焦點就是靜與定的修鍊。
所以說到底,筆者(黃)個人現在日常練劍其實都在練這個靜與定。當然其前提是要有實力相當的高手能夠來和你對練,這靜與定的修練才能被逼出來。那麼究竟要如何練習靜與定?如果不要講那些可能讓讀者覺得又在講虛無飄渺的佛禪道理,而講一兩個較為具體的靜定練習指標,那就是,其一,目付著眼的觀視專注之法,眼睛要看哪裡,以及要怎麼看(在筆者寫過的其他文章中筆者已經寫很多了,此處不贅)。其二,意識能夠沉於腳底,能讓腳底啟動的力量透過全身整勁而最終發於臂手和兵器。透過這樣的專注與耐性,讓你能夠鍛鍊內心的靜與定。
韓國人對日本人幾百年來的侵略與欺凌,整個民族充滿了被羞辱的記憶,所以他們碰到日本隊時很容易就憤恨眼紅,在許多不同類型的賽事場合,無論如何都一定要贏日本,因此在靜與定的專注上,相對於日本隊就比較不容易把持住。這兩屆世界盃劍道賽,韓國男子團體決賽都只輸日本隊一點點而屈居亞軍,筆者等不願意對韓國隊的民族主義影響了他們的靜與定有任何評斷乃至調侃,筆者等只是指出筆者主觀判斷的事,就事論事,如果韓國隊能理性一點來依照劍理來打劍,他們的技術和日本真的是在伯仲之間而已。下屆世界盃再對上日本隊時,如果民族情感能稍微挪掉一些些,就事論事依照劍理來打日本隊,說不定就能贏上一點點而打敗日本隊也說不定吧!


三、補充說明本門主張之第零時間到第七時間的打擊時機
前文有提到傳統「三先」的打擊時機和筆者所謂第零時間到第七時間的打擊時機之間的對應關係,以下即做一個總整理,給大家參考。大家在看各種比賽的視頻錄像時,對不同的劍道高手在上述不同的攻擊階段裡頭大概都會採用怎樣的技法而選擇第幾時間的打擊時機來出手,可以做個觀察與反思,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並以此種觀察思考與反思來落實在自己日常劍道稽古的行動實踐上,長此以往,在劍道練習的理論與實踐上,您一定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
適切的打擊時機有很多不同的切入視角可以描述,其中一種就是傳統「三先」的視角及其分類方式。如果以三先分類的打擊時機為準,換個視角來替代說明,也許可以看到不一樣的視野。筆者等採用的描述方式叫「波峰波谷」(以下簡稱「峰谷」)。若先以跳繩運動為譬,則甩繩時繩子觸地的瞬間叫「峰」,繩子接著要繞上360度才會再產生一個「峰」(再觸地)。一個峰如果只佔一度,峰和峰之間的359度就都是「谷」。這意味著,「谷」相對於「峰」在時程上會長上許多。把跳繩旋轉的峰谷概念換到双手刀的起落來看,刀鋒劈到目標的瞬間就是峰,起刀上舉到劈下的起落之間就是谷。現在,設若以一秒鐘起落砍劈一支大支劍的速度與頻率為度,359度的波谷可以分成兩個段落,從中段架式揚起刀尖開始上舉,直到整支刀懸在頭頂,這是谷的前半段;接著刀從頭頂往下砍劈到目標之前的瞬間則是谷的後半段,然後就是刀鋒劈到目標瞬間的峰點,接著若再把刀又舉起來,當然又是回到漫長的波谷階段。現在,練習著把波谷的前半段又分做三個小段:1.刀尖剛剛揚起時,2.刀尖揚到一半時,3.刀鍔舉到頭額前時;針對這三小段,練習抓出端者都能對元立(站指導位者)適時試著打出一支正拍的面部。接著,就是元立將刀開始往下劈的波谷後半段,則是可以分成兩小段,練習者第一小段可以直接打一支面,也可以用敲劍打面的打落技來施展因應技法;第二小段則是刀已劈下一半,則可以用打落技或上擦技的因應技法打面。如此,則波谷階段已盡,接下來,當然又是波峰來了,這個瞬間,也同樣可用打落技法或上擦技法同其刀鋒或刀身互擊而後打面或其他部位。這樣,就有六個時機點可打。至於第七種,就是波峰(刀鋒觸及標的之瞬間)來襲時,我們拔開或閃開其峰,然後趁其落空而刀勢已盡之際,拔擊其面或小手或胴。這樣的練習需要元立(站指導位者)先以低速低頻來讓練習者抓機練打,熟練以後,再逐步增加速度,或者縮小揮刀的起落幅度。
針對以上的說明,筆者陳建榮和筆者(黃)討論提到:「老師解說的峰谷七個打擊時機,以雙人甩繩來比喻峰谷,這個譬喻忽略了雙人甩繩是(固定節拍的)連貫動作,不像出刀的峰谷之間有時會有明顯的停頓,而這正是「先先之先」的打擊時機。因此若是加上驚恐疑懼的停頓時刻,就有八個打擊時機。」筆者(黃)回他說:甩繩的確是固定節拍的連續動作,峰與谷因此較好預測,我用跳繩的甩繩這個譬喻,只是藉以說明所謂峰谷概念的便宜說法而已。但是驚恐疑懼的僵滯瞬間的打擊時機應該歸屬於「先之先」,而非「先先之先」。「先先之先」指的是對手先有出劍的意圖或動作,而我方搶其這個先而先著(有效打到),是謂「先先之先」;對手因驚恐疑懼而僵滯,或因失衡而僵滯時,或純粹只是要移動身體到他自認為適當的位置的瞬間(筆者(黃)特別給這個純粹移位而尚無積極攻擊意圖的動作一個名稱叫做「準出端」),基本上都是無法做出或沒有出刀的意圖乃至動作的狀態,所以此時對手沒有任何「先」可言,所以「對手沒有防備或出劍意圖的時機」而予以擊刺時應歸類為「先之先」。這樣的打刺時間,筆者(黃)後來特別給它一個挺特殊的名稱叫「第零時間」的打擊時機。總結打擊的時機若用筆者(黃)這樣的說法,就有八個,從第零時間到第七時間。
茲將八個打擊時機及相關資訊整理彙整如表2:
以上所講的這些,的確也不易掌握。筆者等文字的描述和影像的演示(發在LINE群組上,這個文書檔秀不出來)都是以大而慢的動作為準來做的。一秒鐘一支大動作的起刀落刀,水準正好就是菜鳥新生的基礎動作。我們可以先在這個標準下讓自己的意識能區辨波谷和波峰的概念,並熟悉自己可以實施的打擊時機,隨後慢慢再來熟悉小支快劍乃至高頻快劍的因應。基本上,所謂高手,總是會先逼出對手的「先」,讓對手先按下ENTER鍵開始跑程式,然後我方就可以「好整以暇」找機會找方法對治。對手如果速度快或連攻技巧熟練(波峰接踵而來同時波谷不易抓取)而不好抓其空檔時,就必須有耐心地以藏鋒劍同其互擊,予以一一解消,而耐心等待對手重整平衡的空檔或僵滯的空檔,再予N+1的一擊(這是中州師生前最強調的打擊時機)。

 

峰/谷 波谷細分 對手動態 打擊時間分類 基本處理模式 同義用語
波谷   驚懼疑惑或失衡而僵滯、純粹移動身體而缺乏攻擊意圖(沒有防備或出劍意圖)、雙重 第0時間 彈道快拍/推拉正拍 先之先(抓對手的準出端)先發制人
前半段~第1小段 刀尖剛剛揚起 第1時間 彈道快拍/推拉正拍 先先之先、出端、先發制人
前半段~第2小段 刀尖揚到一半 第2時間 彈道快拍/推拉正拍 先先之先、先發制人、
前半段~第3小段 刀鍔舉到頭額前 第3時間 彈道快拍/推拉正拍 先先之先、先發制人
後半段~第1小段 刀從額頭落下 第4時間 直接打一支面、敲劍打面的打落技(因應技法),可快拍互擊後,正拍打面或其他部位。 後之先後發制人
後半段~第2小段 刀已劈下一半,到命中目標之前 第5時間 打落技、上擦技(因應技法) 後之先後發制人
波峰 波谷的結束也是波峰的瞬間 刀打到目標 第6時間 打落技、上擦技,互擊後打面或其他部位。 後之先後發制人
刀鋒來襲 第7時間 不互擊,拔開或閃開其峰,落空後拔擊面、小手、胴 後之先後發制人

資料來源:作者之一朱志清整理(黃隆民補修)。


四、補充說明本門主張之六種主要操刀式在五階段八打機中的運用章法
前文也經常提到所謂的操刀式,筆者(黃)曾寫過一篇「雙手刀操刀式概說」,介紹本門技法裡頭操作雙手刀的各種出刀法,其中整理了一、基本型三種:1. 杉木式;2.推拉式;3.彈道式。二、衍生型四種:1.甩竿式;2.波浪式;3.連桿式;4.迴旋式。三、拳掌式、鋸割式或按壓式的特殊型操刀式兩種。總共雖有九種,但一般較為經常使用的大概有五種,即基本型三種:1.杉木式;2.推拉式;3.彈道式和衍生型兩種:4.甩竿式;5.迴旋式;6.波浪式。這六種常用的操刀式如何適切地運用於上述五個攻擊階段和八個時間的打擊時機之中,老實說要能嫻熟適切絕非容易之事。
門人陳建榮曾向黃師提問道:「我昨天(2018/1004週四)的稽古可說只注意到要綿密出刀,卻沒有關注八個打擊時間,互擊時也未能抓到時間點,得靠增加像昨天和李云謙那樣面對各種狀況的反覆練習來改善。老師昨天上傳到中教大群組的視頻中,有一段我拿著重木刀轉身蹲劈的身影。視頻顯示,我的出刀模式,是在蹲身的同時將刀推出,刀揮出一半即起身,用起身帶出的向上彈力,抵消重刀伸平時的下沉力道,並使刀循原路收回,不知這樣的過程有否修正之處?」筆者(黃)回覆建榮說:「揮出木刀的後半段你是用平推出去的方式。平推刀用的是手臂之力了!由於如此,腳底和下盤頂上來中和刀的下沉力量的作用,沒有確實用上。」陳建榮對此領悟到,應把把木刀當真刀劈。他認為「昨天我有很多面沒打好,左拳意識不足和平推都是原因。」黃師再提醒陳建榮說:「你的手臂太早急於伸出去。」後來他自拍了一段他以兩公斤素振木刀練習以合氣道轉身法來練習大動作砍劈的錄像給筆者(黃)看,要筆者(黃)指點。筆者(黃)又回他:1.你在做迴旋時,流暢度不夠,致未能以身形之轉動來自然帶出木刀;2.左手拿刀拿得太滿,致手之力對木刀產生過大的束縛,這是刀的迴旋有所遲滯的原因之一;3.做左迴旋時,步法錯誤,應先將左足踏出,就像你做右迴旋時讓右足先踏出到前面去一樣,但你做左迴旋的步法卻和右迴旋一樣;4.是故,最好在蹲踞時,站的是中段的姿勢,也就是右迴旋讓右足踏出,蹲踞時是右中段姿勢,反之亦然;5.如劈柴般下刀時,操刀式應以杉木式及甩竿式輪流練習。以上5點為針對你此次轉身迴旋劈的建議。另,在攻防五階段打八個時間的時機時,還需要講究的是手之內對適切之操刀式的變化的掌握,不能千篇一律偏於彈道式迴旋式與甩竿式,推拉式和杉木式也很重要。這五種較常用的操刀式如果能熟練變換,代表了在各種攻防技法的使用上你是較有清明意識的。陳建榮對黃師所提建議的自我反省是:「因為我手部意識太強,不管是拿木刀或竹刀都是滿握的狀態,因此沒有手之內的運用,又容易太早出手。在攻防五階段與打八個時間時,我會有一招一式用到底的習性,沒用腦思考,因而缺乏變化。」
筆者(黃)認為,武術的修練,一招一式切割來練易,散手整勁綿密組合難。彈道、推拉、杉木、甩竿、廻旋、波浪等六種操刀式,可謂双手刀操刀式的根本,各自手之內、身之內、足之內三方面的訣竅各有其妙用旨趣在,均須予嫻熟,並能充份區辨適切之運用時機與場合。如此融整五階段八打機及五刀式,各自分明區辨復能靈活組合權變者,双手刀達者是之謂也。是故,我們也許可以把筆者在本文所提的雙手刀攻守原理原則簡單整理成一個心法,稱之為「五六八」,也就是五階段六刀式八打機。
筆者陳建榮打劍的特性剛好跟另一門人(也是神影流中州道場上位目錄的)譚至晳校長(台中市東勢區中山國小)相反,兩人劍風一狂一狷,然而不是過度就是不及。譚至皙喜歡等著打後之先,等得過度了,面對年輕的快面有時就反應不及;陳建榮則是被對手一引就容易被誘出,一出場就狂攻不已,難以節制,而致其劍雖然能高頻綿密猛暴,但節奏卻無法變頻,輕重快慢大小無法變化,所以其縫隙(波谷)終究還是會被對手抓到或是讓自己喪失可以得手的時機。以是,開給建榮的指導處方因此不能再講猛烈的搶攻,反而要他練習從等待這部份再予加強。建議目前學學譚至皙的長處,先多練打第五時間和第六時間的後之先因應技法,而在操刀式的組合應用上,可以考慮多用杉木式來起頭,也就是藏鋒先,可以用幾支藏鋒杉木輕劍先打出去同對手合拍互擊,然後抓到對手縫隙時再出鋒。總是兩支以上的杉木式先出,輕重快慢大小可以有所變化,然後才再轉甩竿或廻旋或推拉或彈道來取有效的一支。出劍狂躁者不妨試試。而譚至皙的練習處方則剛好顛倒。
在甫交手的逼攻或(第一)階段,一般可以有三個基本模式:其一,逼使對手僵滯或發生移位時的準出端時機而以彈道式或推拉式打其第零時間的打機。其二,逼其出端,而以彈道式打其第一時間。其三,以杉木式藏鋒沾黏其劍,誘其出擊,唯須俟其鋒已近己,再以杉木式同其互擊(打落或上擦),然後轉其它操刀式出鋒打刺之,此為第五時間之打擊時機。此外,陳建榮後來在觀察(「九州學院星子啟太一本集」視頻錄像)日本後起之秀九州學院出身的星子啟太的逼攻技巧後提出他的心得說,星子選手積極逼攻,綿密出擊,即使是在第三階段也保持高度專注力與攻擊慾,因此有多個退打得逞的畫面。星子往前逼攻時,善用燕飛架式,一來是在給對手製造壓迫感,二來是防範對手抓其出端,若是對手僵住,則來個劍尖小迴旋打面。不只星子這樣打,影片的倒數第二支,星子的對手也以此招回敬。星子不單用燕飛逼攻打面,其中有多支是以小燕飛輕拂對手的劍,再迴旋打小手。四分之三拍彈道面就更不用說了,星子的身手有安藤翔的水平。此其四。隨後進入第二、第三和第四階段的攻防時,綿密高頻的出刀均宜以杉木式為主軸,大小輕重快慢視對手節拍韻律而變化,特意藏鋒,然後再轉其他操刀式(或直接以杉木式)以後之先因應技法而取有效一支。
關於星子啟太的打法特色,筆者(朱)觀察到與其他日本選手不同之處。首先,與其他選手相比,他的身高較無明顯優勢,因此在入身方面,膽氣十足,想方設法取得適合他的射程距離。其次,能採主動攻擊,有那麼一點壓迫對手必須做出回應的味道,以掌握戰場節奏。其三,在入身後,他的劍會潛伏在對手竹劍底下,或虛點一招小手再實打面部成連續攻擊的樣貌,或擊出一支精巧而威力十足的小手。而能夠這樣打出一支有效的攻擊,正意味著他對於打擊時機的掌握非常敏銳(尤其是波谷前半段的打機掌握方面更是一絕)。其四,更屬其個人特色,若他要從第三階段的纏鬥退打一支有效的面來分出勝負,星子的身體會旋轉帶動那把劍來打出平青眼的風格,對手往往專注在他是否會從正面打出一支退擊面,卻沒料到星子的劍會轉彎,一支繞指柔劍擊中太陽穴,被打得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當下愣住無法反應。星子啟太在傳統對打模式的基礎上發展出專屬自己的特色以制人,是他有別於對手的最大不同。


五、補充說明本門主張之雙手刀三種出刀節拍在五階段六種主要操刀式八打機
筆者之一的本門門人上位目錄陳建榮建議筆者(黃)說:「『六種主要操刀式在五階段八打機」,是否再加上三節拍的概念?如此,就可以稱作三種節拍五種主要操刀式在五階段八打機3568』。」筆者(黃)予以肯定,並因此獲得啟發,覺得何不再加上本文一開始所整理的劍道十二字訣「快、沉、勁、綿、狠、猛、暴、纏、細、準、靜、定」,而形成「三種節拍十二字訣六種主要操刀式在五階段八打機的活用」,可以將其簡稱為劍道攻防心技的「312568」原則。
關於所謂的雙手刀三種拍子的理論,請詳參本門門人上位目錄朱志清記述之一篇最後由筆者(黃)予以修訂補述的「雙手刀三種出刀節拍概說」。基本上主張,雙手刀的出刀打刺有三種基本的拍子:1.四分之三快拍,2.四分之四正拍,3.四分之五反拍(或慢拍)。其詳細理論與具體操作方法,請詳參該文內容,在此不贅。
陳建榮既然提醒了筆者(黃)還有三節拍的理論,他乾脆就拿「平成30年全國警察劍道選手權大會」的半準決賽(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9GPfTXpqEk)這段視頻做為標的來分析安藤翔vs.西村英久兩位日本年輕新秀的對陣內容。西村英久曾經獲得2015和2017兩屆全日本劍道選手權優勝,今(2018)年世界盃個人賽第三輪敗給韓國趙秦用,在團體決賽副將戰敗給韓國選手,是日本隊唯一輸掉的一點。安藤翔則在今年(2018)世界盃個人決賽擊敗趙秦用獲得優勝,並在團體決賽大將戰與趙秦用打成平手。由此來看,安藤翔今年的狀況要好過西村英久,這場比賽在世界盃之後半個月,照理說安藤較占上風。以下就是筆者陳建榮以「三種節拍五種主要操刀式在五階段八打機」來評析這段視頻的前四回合,之後則挑選關鍵時刻解說。
第一回合,第一階段(裁判喊出「開始」後從遠距離進逼而進入戰鬥距離與狀態的逼攻階段)兩人很快近身,進入第二階段(不論是懸(攻擊)是待(防守),入身出手攻擊或因應對方攻擊而處於死的(危險的)距離的打刺階段),西村打面被安藤以燕飛格擋,雙方接著進入交鍔的第三階段(攻擊無效後近身衝撞交鍔推擠糾纏的階段),在此階段沒有像日韓交手那種仇人相見分外眼紅的格鬥對陣,即便如此,兩人在交鍔時,彼此的雙拳緊黏一起,不敢輕舉妄動,接著,小心翼翼地以中段保持警戒分開進入第四階段(從交鍔的零距離脫離而退到死的(危險的)距離的繼續攻擊階段),並持續保持這般對峙狀態,退回劍尖交會之外的第五階段(從死的距離脫離到遠的距離而進行下個回合後續攻防準備的階段)。
第二回合開始,西村在劍尖交會距離做勢飆面,近身時改採燕飛架勢,安藤同樣拿燕飛防禦,於是兩人形成燕飛對峙進到第三階段的交鍔狀態,和上一回合一樣,兩人只是緊黏對手,再分開後(第四階段),以中段對峙,直至退至劍尖交會外的距離(第五階段)。
第三回合開始,西村發動四分之三拍彈道式襲擊,然而距離太遠,輕易就被安藤化解,西村衝進來之際,安藤邊退邊將劍架住西村的脖子,西村以迴旋劍打安藤面,安藤也反擊一劍,不過雙方都沒有持續攻勢,進入交鍔的第三階段,之後,雙方有默契的後退,以中段對峙渡過第四階段,退回第五階段。
第四回合開始,換安藤採取主動攻勢,於劍尖交會的距離,打一支逆胴,和上回合一樣,距離太遠,輕易被西村化解。之後的三至五階段和前三回合差不多,彼此沒有積極攻勢。
該段錄像3分41秒至3分42秒處,西村想抓安藤燕飛空檔打小手,但實際上沒空檔,西村反被安藤以小迴旋打第六時間的面,可惜淺了點,如果這是在世界盃對韓國人,裁判一定採。5分05秒至5分07秒處,西村想抓安藤前腳移動的準出端(第零時間)打小手,這一招是西村在第65屆全日本選手權大會決賽中的致勝招式,也是在世界盃團體決賽中被韓國選手打出端面的失手招式,此時,安藤並沒有明顯的移動意圖,因此來得及以燕飛護住小手。10分14秒至10分15秒處,安藤抓西村燕飛空檔第三時間打小手,時機抓得很好,可是裁判依然沒舉旗。10分59秒至11分00秒處,安藤再度抓西村燕飛空檔,第三時間擔劍橫掃小手,這次打空了,被西村抓第七時間拔擊面,勝負已分。
綜觀整場比賽,因為彼此相熟,比的不是十二字訣中的「綿、狠、猛、暴」,而是「靜、定」的功夫,所以交陣的過程中多是試探性的虛招居多,又因四分之三拍彈道操刀式已成為日本高手的標準配備,彼此都防著對手使出這招,所以常出現燕飛架式的防禦對峙。值得一提的是,其間安藤曾趁西村的燕飛架勢還沒到位(劍尖朝右上,本應指向右下),右手出現空檔之際,差一點偷襲成功,之後兩人屢屢嘗試抓這個空檔與打擊時機攻擊都沒成功,尤其是安藤,他似乎認定了西村習慣舉燕飛,而燕飛架勢又不到位,防不住右手,因而一再抓西村舉燕飛的出端,以及架好燕飛後的空隙發動襲擊,一次兩次沒得手,照理說就該改變策略,然而他執迷不悟的結果,反而讓西村設下陷阱拔擊成功。此外,在5分05秒處,西村欲抓安藤準出端的奇襲未果,勢崩而低頭往前撞,安藤沒有將其撞開進入第四階段打退擊面,而是抱住他的頭處於僵持的第三階段,則是白白浪費一個大好的機會。
持平而論,這場比賽的多數時間,安藤腦筋比較清楚,因而失誤較少,占了上風。反觀西村,一開始就被鎖定習慣舉燕飛動作又不確實的漏洞而不自知,攻擊時也流於盲目,例如3分41秒時,安藤燕飛到位,他卻執意打小手而被反旋打面,又如,3分05秒時,認定對手會有移動的準出端,實際上並沒有,這兩次他都太早按enter,以致於陷自己於危難之中。到了後段,反倒是安藤意識過盛,執意於一開始就設定的要進對手的燕飛空隙,而大難不死的西村則是清醒過來,好整以暇等待對手抓我燕飛而拔擊之。從安藤最後打空的情況來看,換成是他太早按enter。與其說是西村的燕飛陷阱設得太好,讓手舉不太起來的裁判如夢初醒,不如說是安藤給自己挖了坑跳,靜、定成為最終勝負的關鍵。
對以上陳建榮的評析,筆者(黃)要指出,本門所謂出刀的三種節拍,乃至整個我們整理的劍道攻防心技的「312568」原則,在劍道實戰的應用上,其實都只是一個原則而已,其運用之妙總還在行動者的一心。就以三種節拍為例,單就四分之三到四分之五之間,分母一擴大的話,其間顯然就有更多的節拍出現,也就是波峰波谷的區分會更加細膩,人類的認知能力與行動能力固然有其限度,也許無法抓到更細的區分,但在實戰當中雙方你來我往之際,分出勝負的關鍵一擊到底是掌握了哪個節拍抓到了哪個縫隙(波谷),我相信即便以最先進的高速攝影來放慢動作查驗,也不見得能確實有效地分辨出一個端倪來。人類的直覺有時真的很厲害,任何一樣技藝嫻熟到極致,許多動作憑的就是行動者瞬間的一個直覺或美感,你真正事後再去問他何以做那個判斷,真正的達者是無法給我們明確的自我事後回溯分析的,他也許會對著你聳聳肩微個笑,無語。若真要逼他講,答案也許就是「我想不起來了!」或是「就那樣啊!」。您就不要再執著逼他說,因為那美麗的當下那就是無心無我的境界,那直覺的一刀如果是劃過筆者(黃)的喉嚨,做為一個有點心得的劍士,能被對手那美麗的一刀擊倒而至死想不透那一刀是怎樣被得手的,基於對無心無我境界的體認,我相信我倒下前意識尚存的瞬間,一定不會遺憾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因為如果你還有一口氣問對手是怎麼打的,他如果也無法具體說明,你就知道你碰到真正的高手了。被真正的高手莫名其妙地結果了自己,對一個窮盡一生之力追求無心無我境界的劍士而言,還有甚麼遺憾呢?!那最美的瞬間你直接見識了。

六、結語
本文以劍道比賽對陣攻防的五個階段,基於劍道十二字訣原理原則,佐以日本韓國高手比賽的視頻錄像為例證(相關錄像請自行上網搜尋觀看),來說明各階段應該掌握的原則與攻防技巧,並補充說明本門主張之第零時間到第七時間的八個打擊時機、六種較常使用主要操刀式以三種出刀節拍在五階段八打機中的運用章法(劍道攻防心技的「312568」原則,簡稱312568原則),也算都是在劍道行家面前班門弄斧而已,筆者師徒等不揣簡陋野人獻曝,意只在拋磚引玉,希望大家一起來努力,看能不能拉短近台灣和日韓之間劍道水準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