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石動中州派神影流劍道一門弟子的稽古心得
航母破浪劍解說
2019年04月11日星期四,朱志清來中教大練習,陳劍榮來陪同練習。隔天志清針對這次的稽古體驗與黃隆民老師進行討論。黃老師並請陳建榮與林偉成發表意見。
朱志清:
徒弟資質愚笨,在此請老師協助釐清一個問題。昨日對打過程中,被老師喊停,場邊提點我,指出建榮因有堅守航空母艦的原則,故出劍能一實一虛或一實二虛,出劍完也能移位。我則是上半身使用過度,無法連續出劍,僅能一支一支的出手,出手完後,大多停留原地。由於呆滯不前,故即便打完也會遭到建榮的砲擊。當場提點完畢,我似乎有聽懂,隨即將專注力移到腳底,設法讓腳尖推動地球,不論是要發力還是要移位,總之就是腳下不要停就對了。但是我開車回家的路上,乃至於今早要回想老師當時的教導,卻怎麼樣也想不起當時的完整教學過程,由此可見我並沒有完全內化、吸收、理解。
我的疑惑是,航空母艦和一實一虛(或二虛)之間的連帶關係、以及相對應的對戰功效。因而想麻煩老師提點指導。感謝。
黃隆民:
所謂航母破浪,指的其實就是一步一劍(刀)的基本功。我門的基本功原則是先一步移位而後再出劍,講究的是骨盆腔在移步時要能以U字型來帶動身體,藉由這種移位方式才能使位能可以充分轉換成動能,而輔助上半身的操劍(傳統的移位就只是跨步移位,其操劍的動能因此大部分偏向只倚賴上半身(尤其甚至是只用雙臂的力量操劍))。U型的移位方式事實上需要配合膝蓋的屈伸,乃至配合腳尖腳踝等相關關節的屈伸,來加強移位時可以掌握的動能,所以這個帶動身體(五六十幾公斤以上)的基本功若能做得好,出一支劍時就能獲得足夠強的基本動能,力量整勁的次序若能正確,基本的一支由上而下的砍劈就能像昨晚建榮以杉木劍操刀式打給你看的所展現出來的威猛力道。如果不是先上舉再打下,而是兩臂環抱有如航母艦艏的姿勢這樣來平推一刀(有點合氣道以不折彎的手來做一覺動作的感覺),也可以產生相當具有震撼度的力道(昨天也有跟你當面演練過)。因此,熟練後最終不需要配合對手上舉下劈動作,而只要配合對手下劈的後半段動作。這樣的航母破浪移位如果做得扎實,自然就可以單憑身體的移位既獲得足夠的動能來同對手合拍互擊,也能因此讓自己的凝點通觀在心神上更加平靜篤定。如此,在逼攻而誘出對手先行出刀來打到第六時間(亦即其刀鋒已經兵臨城下的瞬間),我們就有能力好整以暇以航母破浪之勢,平靜而隱隱含威的力道將其刀鋒之力以四兩撥千斤之勢予以化解(而根本沒有動用到肩臂到手尾指尖的任何動能)。如此,以身體的移位所產生的航母破浪之勢,在第六時間化對手刀鋒的衝擊 就是要抓到所謂的”俟其舊力掠過而新力未起之最脆弱時機”,在交劍嗑碰聲響之際,黏劍即殺(以第二波的移位或腳下踩踏上下屈伸或旋扭所產生的動能 以正拍或反拍大力出手而殺之)。這樣解說,不知有無回答到你的問題焦點?
航母破浪之勢的運用,基本上就是屬於”虛劍”的範疇,因為這樣就是屬於”沒有出鋒”的狀態。你師祖以前描述的概念是用”好像拿個鍋蓋去封住對手的攻擊打刺”,但他的用法接近格擋(也就是格擋的成分太多)。這部分易陷自己於被動的險境,故而我不鼓勵你們被動性的格檔(乃至有想要以格擋的心態來防守都不行)。而航母破浪—主動以身體的移位所產生的基本動能來主動和對手的刀劍或身體碰撞,才是比較正確的方式。不出鋒的航母破浪碰撞(以送足或步足前進後退橫移或以開足旋轉來移位均可)基本上就是”虛劍”或”輕劍”,有出鋒就是”實劍”或”重劍”,但大小輕重虛實快慢的組合其實可以有很多種。比方說,大而華麗但可能是慢而輕的砍劈,或是大而華麗但可能是快而重的砍劈;同理,小而平穩的杉木式航母破浪瞬間,有可能就轉化成輕快的推拉式,打一支對手高舉劍瞬間的小手;或是變成以反拍用甩竿式來釣打一支對手僵滯瞬間的面部。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春風無色,輕鬆自在。
朱志清:
因身體移位來打航母劍,腳底本身就在移動,所以互擊結束的同時抓到對手空檔之際,打一支實的,腳下也還是在移動。因為自始至終腳底都是在流動的狀態,所以人不會僵滯不前。我應該沒說錯吧~
黃隆民:
講簡單,有出鋒也罷,沒出鋒也罷,一步一劍是基本。一步完成的瞬間則必須平衡歸零,因此立即可以再整勁發力以備繼續破浪或出刀。腳下移位的確不能停滯,但怎樣移位才能帶出適切的動能是你還要繼續加強的點。
朱志清:
昨天腳下移動的能量未能有效能的帶動上半身,這是我要努力的功課。
黃隆民:
全身上下各個關節還有過多的ROLLING。
朱志清:
關節過多的ROLLING,這個我得再思考一下,是什麼原因造成這個現象。
黃隆民:
你可以把這個問題拋給建榮和偉成,請他們幫你檢視與分析一下。
朱志清:
過軟?手尾用太多?身體中心軸歪斜不正?上半身用太多?越想好像越多問題。我再問一下兩位師兄。做個臨床診斷。
黃隆民:
基本上是你全身整勁的次第未能依照正確的順序有下往上傳遞動能。
之後,黃老師請建榮幫志清檢視分析一下他的整勁缺點。
陳建榮:
昨天,老師說我有航母破浪的風格,其實我是刻意模仿偉成師兄的扭扭舞整勁出劍,如此看來,兩者是有相通之處。我所慣用的整勁方式是舂米式的上下跳動,三月初和偉成師兄稽古之後,我發現他打的劍比我綿密且圓融,不像我的快是硬催出來的。之後,再經過老師深入解說其整勁之道後,我更加感受到其威力之不同凡響。昨天和志清稽古時,我刻意使用這樣的整勁方式,往前攻時,邊往前跨步邊扭腰,小手面的兩段打格外順手。老師說我有航母破浪的味道,應該是我邊前進邊扭腰出劍時的表現。扭腰出劍要做得順,雙手一定要放鬆,如此一來,出鋒過度的問題即可改善。我建議志清把老師上次教的扭扭舞整勁法練熟,就能突破目前上半身過度用力的瓶頸。
上個月,老師以偉成師兄為例提醒我,能否熟練扭扭舞的整勁方式是我進階的關鍵。當時,我想至少得要一年之後才能練出成果吧!和師兄對戰之後,我就常做這樣的空揮練習,原本只是站定練習,有一天晚上,陪內人外出散步時,我竟然不自覺在行進間也做起了扭腰帶動雙手推拉槓桿的動作。這樣的動作很是奇怪,現在想想,類似是操作媽祖出巡時跟在兩旁的巨大神偶(千里眼、順風耳)的步伐。操偶人走路時,必須把神偶長長的手臂高高甩起,靠的就是扭腰,而且是邊走邊扭。邊走邊扭的動作很難協調,要訣在於配合雙膝的屈伸與骨盆的起伏來擺動上半身,同時還要能維持步足的狀態。昨天我和志清地稽古時,就是嘗試用這樣的方式來獲得動能。由昨天的經驗來看,不僅效果顯著,還意外打出航母破浪的氣勢。
黃隆民:
邊走邊扭的自動化其實是不易突破的進階關卡。恭喜你。
林偉成:
老師在我們在壢商時就有講過要像大身尪(台語,巨大神偶,七爺八爺神偶走路模樣), 過了三十年,才練習到像一點,身體習慣還真花時間。
陳建榮:
我記得讀大學時老師也說過,但當時根本無法將其與打劍聯想在一起。
以下是20190303偉成來中教大與建榮地稽古的菁華剪輯。
以下是當天稽古最後的比賽。
2023年7月29日補述:
我印象中被黃隆民老師認證的第一支航母破浪劍是2019年4月18日和云謙的比賽中的這一本。印象中,云謙打小手過來,我則是在敲掉他的劍之後打了他的面。我是在張開腳時打掉他的劍,接著在後腳往前收時打了他的面,這個過程是在往前步行的情形下完成的,動力是來自於腰部的扭動,如上文中提及的是邊走路邊扭腰邊打小手面。不過,之後我就忘了航母破浪這件事,在打劍的過程中不曾再有航母破浪這樣的體驗了。
直到今年六月20日,志清提醒我是不是忘了航母破浪這要領,我花了很長的時間尋找這種感覺,再到了七月25日在中山國小與志清稽古的比賽中重現了航母破浪的打法。這是我事後從當時錄下的影片中發現的。當時是至皙要我和志清比一場三本勝負的比賽,我連續二本都是以行進中打小手面的兩段打,過程中就是邊走邊扭邊打,和之前被老師認證那支的感覺一樣,不同的是前一次我是被動反擊,這次則是主動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