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石動中州派神影流劍道一門弟子的稽古心得

第二章 石動中州派神影流劍道一門弟子的稽古心得

壹、單兵入身挺進逼攻的心功技訣竅探微

2020-09-23

單兵入身挺進逼攻的心功技訣竅探微

                                石動中州派神影流劍道門人一同

 

緣起

    兵凶戰危,武術與軍陣一門之道,兩兵一旦劍拔弩張,即已陷入非死即傷之局,不見血則無以轉圜,故兵法之最上善者殆為「不戰而屈人之兵」也。不能化干戈為玉帛而拔刀相向,既論輸贏,則臨陣戰鬥必然講究先發制人克敵制勝,雖則殺人一萬難免自損數千,然而贏者全拿,敗軍則不可言勇,誰都不願意淪為輸方。制勝之道雖然牽涉諸多因緣,勝負條件錯綜複雜,兵法家難以事先全盤算計清楚,戰史家事後諸葛其實亦難清楚論斷;唯若以個人小兵法而論,則若能以禪定之心,無色之姿,有如石貓木雞;主動挺身而入,採身攻劍守之勢,身入心守的意識,引蛇出洞誘敵先出,虛中藏實,實中藏虛,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大中含小,小而換大,輕而可重,重而可輕,不讓對手抓到我的節拍,如此一鼓作氣積極入身,旴勢待機,掌握敵勢波谷遲滯之際,黏劍即殺,則可無往而不利,戰無不勝也。

    2019/0425日(週四)門人陳建榮、朱志清與李云謙三位出席中教大劍道社社課稽古,當晚教學內容首先為持各式重量的木刀來練習各種整勁功法、三種節拍與操刀式結合的要領,其次為地稽古,最後為試合練習。在第一階段練習末尾,我為三位徒弟提供一個真刀對陣時可以實際應用的所謂「三步絕殺」攻擊法,除當場示範講解其做法與要領,並著爾等實際演練而當面予以調整之外,特對三人提出申論考題曰:昨晚所授三步絕殺之法,請就其可能牽涉之本門心功步技諸法,試詳申你的思考與體悟。

    2019/0515/12:21 黃隆民再提問:昨晚(20190514)所提關於主動被動第六時間的觀念、技法及其訣竅,能否就你的理解與體會做一些描述與說明來分享給門人。2019/0515/13:54 黃隆民再問 關於"敲劍、壓劍、盪劍與拂劍"等技法的細節、原則與訣竅,甚至入身的步法與節奏,請就你所知再多予著墨。另,關於黏劍即殺,請結合《劍經》「舊力略過,新力未起」的概念,再說細膩些。另外,生命板的概念請結合三角矩的概念(我曾有一文有特別提及三角矩,且有附圖說明)。

    黃隆民後來即就同三位徒弟討論的內容,先行整理了「三段絕殺攻擊法要訣詮釋」及「以主被動式第六時間打擊時機為核心的逼攻策略與技法」兩文,然後要求他們三位依其體會,以「逼攻技法及心法的重點訣竅之整理」為題,各自再做一個整理。隨後也請中壢高商系統門人林偉成也寫一篇加入探討。以下四篇即為林、陳、朱、李的整理以及黃隆民的補述,未免諸君思考與寫作之心血有遺珠之憾,茲將四人的整理內容完整忠實呈現,並以「單兵入身挺進逼攻的心功技訣竅探微」為題發表之,四篇內容雖有若干重複之處,唯亦可看到不同階段的學習者不同的思考與表達方式。

 

二、林偉成、陳建榮、朱志清、李云謙四位門人個別之體會與整理

(一)門人林偉成之心得與整理

                  單兵入身挺進逼攻功法技法的體會

                                   石動中州派神影流劍道門人  林偉成

 

目次

1.前言

2.節拍器的相關原理及其應用與啟示

1)機械節拍器的基本結構

2)拍速與節拍的概念及其原理的應用

3)兩個節拍器達到同步所涉及的變數

4)電子節拍器和軟體節拍器

3.三段絕殺法概念的討論

1)三軸空間,八個時間點與力量型式

2)魚雷的跳頻展頻與網路的多重頻率

3)筋膜與海馬迴

4)主動與偽被動第六時間與不逆不從的概念

5)丹田顫功的概念

4.結語

 

 

1.前言

         為了排演“20190728日中州師逝世五週年紀念會本門功技演示”,20190720日我也到中教大同幾位師兄弟一起練習。演示項目中,黃老師規劃了劍道雙方對決的各個可能性,演示本門功技的極精簡版【三段絕殺法】。短兵相接雙方對決所牽涉到的變數太複雜,我嘗試先從音律練習最基本的工具節拍器之運作原理切入,再漸次深入探討,最後再回到最基本的節拍器去推敲單兵入身挺進逼攻過程的相關重點,並試圖消化黃老師整理的【三段絕殺法】,其中所引用的音樂、物理等等資料,筆者思維簡陋,只能初步推敲其文字上可能意思與狀況,若有誤解相關理論而有所誤引誤用,謬誤之處尚祈各界方家不吝指教。

2.節拍器的相關原理及其應用與啟示

1)機械節拍器的基本結構

假設刀劍兵器為手的延伸,視為一體。如圖1的機械節拍器的擺桿上方,有一個可以上下移動的小擺錘m(假設為刀劍兵器的重心),擺桿下方有轉軸與大擺錘M(假設為身體的重心),小擺錘到轉軸的距離為x,轉軸到大擺錘的距離為l。若x越小,小擺錘越接近轉軸,則節拍器擺動的頻率越快;其極限頻率是當x=0時,也就是小擺錘沒有施加任何反向力矩,則成為一個簡單的單擺;若x越大,小擺錘越遠離轉軸,則節拍器擺動的頻率越慢,極限狀況是當Ml=mx時。

以機械節拍器的基本結構,去了解拍速與節拍,以假設擺桿是個人舉劍揮劍動作,限制動作只能在矢狀面(上下Z軸與上前後Y軸,如圖2) ,以便先刪掉過多的變因,清楚知道劍道比賽中,雙方可達到同步與非同步的變數,依此去以創造利己的時間與空間的差距,再延伸到的丹田顫功的概念。

 

描述: http://designer.mech.yzu.edu.tw/article/articles/course/(2004-05-03)%20%E7%AC%AC%E5%8D%81%E4%B8%80%E7%AB%A0%E3%80%80%E6%A9%9F%E6%A2%B0%E6%8C%AF%E5%8B%95.files/image154.gif

圖1  機械節拍器的基本結構(資料來源20190725取自http://designer.mech.yzu.edu.tw/article/articles/course/(2004-05-03)%20%B2%C4%A4Q%A4@%B3%B9%A1@%BE%F7%B1%F1%AE%B6%B0%CA.htm )

空間時間本來是無窮無盡,為了表示清楚雙方相對的空間位置,將空間分割成前後軸、左右軸與上下軸。猶如只能在地面上推疊的舊式倉庫般缺乏流動性,現在的倉儲系統可有更流暢的大空間與掌控貨物(力量)的進出時間,以上是身體外的空間;而身體內如網路的空間,也可分成三軸,清楚知道一個動作的觸發是從哪到哪。三個軸有各自的主要功能,前後Y軸移動以左右腳為主,水平X軸移動以左右手為主,上下Z軸的脊椎只負責微調,理由是手臂伸長出距離極限為30公分,如果去取代左右腳前進30公分的狀況下,此時手臂原本在水平X軸可豐富變化的動作就可能會被限制住,雖然腳/手/脊椎於三個軸的動作可以互補。

 

描述: http://www.systematiccare.net/wp-content/uploads/2013/03/gkf04.jpg

 

 

 

 

 

 

 

 

 

 

 

 

圖2 身體三軸的座標圖(資料出處:20190827引自https://www.systematiccare.net/gkf/12-2 )

 

2)拍速與節拍的概念及其原理的應用

     依練習曲樂譜上所註明的節拍速度來演奏,才能較趨近作曲家原本的意圖/情感。有了節拍器的協助,樂曲的拍速(tempo)在練習者大腦皮層中(海馬迴)的印象得以加深,拍速的單位是BPM (beat per minute/每分鐘拍數)。有些學生只顧自己彈自己的,合不上節拍器的正確節奏,在同他人練習合奏時就會特別明顯的不準確,指揮老師會個別挑出,再調教其抓好正確的拍速。到了進階的練習方式時,是將節拍器的拍速以倍數減慢,一小節只有第一個提示音,或若干小節一個提示音,之間的拍子要靠學生自己內化的拍子去準確地彈奏。節拍 (拍號meter),則是用來設定樂曲中的基準音符以及每小節之拍數的,有2/4、3/4、4/4、2/2、4/2、6/8、12/8…等等。

        劍道比賽開始到得分,可能一回合或幾回合,假設其中每一回合的節拍可變換,如恰恰/倫巴/探戈/圓舞曲華爾滋等等,自己是否不時主動更換節拍?而對方以特殊換節拍時是否【和】得上,如哥薩克騎兵舞(Dance of Zaporozhye Cossacks深蹲+旋轉+舞劍)。每一回合的拍速是否主動不時更換?自己揮劍不喘氣的狀況下的最急板可以多快?突然要換到極慢板,排檔轉速是否降得下來或停格一拍打下一拍? 對方換拍速時是否跟得上?引用《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殆的意思有,危險、疲乏

    劍道初學者,一般會一直在他擅長的中頻音域與慣用的節拍裡頭打轉,在與不同風格對手練習時,還是會繼續使用大致相同音域與節拍。老練的劍士,高頻低頻的音域較寬廣,拍速與節拍也會視時機(對手)做變化,但初學者還是有機率打到老練的劍士,危險未解除

    以上是輸出的拍速與節拍,而人的輸入感覺器官有眼-視覺,耳-聽覺,皮膚-觸覺,就中州師祖研創的神經同調(或同拍)訓練法,以以下聽覺的數據進行純推論。赫茲,計算頻率的單位,統計每秒振動次數,每一秒振動一次為1赫茲。人耳聽力是20~20,000赫茲。蝙蝠在飛翔中發出超聲波的聲音,從聲音的迴響中避開障礙物(回聲定位) 與尋覓獵物,高頻可聽頻率為15~200,000赫茲。人耳可以處理1/20秒的聲音,晝出的鳥類可以把這1/20秒再分割十次,晝伏夜出的蝙蝠為生存需要可以分割這1/20秒一萬次,人與蝙蝠的聽力相差甚遠。而比賽中如果雙方能力相當,勝負的比率就會差不多,輸出輸入的單位越細膩,準確度越高,危險的機率應該可明顯降低。

    假設比賽場地趨近曝光或全黑沒有對比的情境下,超越人類可見光的眼界,此狀況下只能靠聽覺與觸覺。聲波就如光線一般充滿了整個空間,如果利用聽覺的中央窩(Acoustic Fovea),它最小能分辨 0.1赫茲的音頻變化,在一刀一足距離劍尖互相碰觸的聲音,左耳右耳聽其細微的頻率差判定對手動態方向;左手右手感覺力量細微的頻率差,預算對手的出端。視網膜上也有中央窩,是視覺最清晰與感光最靈敏的地方,注視對手的喉結(或任何我方視線看去,最舒適的一點),只取這附近的圖資,落在中央窩,大腦只處理這些「動體視力」的資料(而非對手整個身體動態圖資),快速地去判斷對方的下一時間點動向。

    以此方式,視覺聽覺觸覺全都打開,雙方的輸出與輸入一併計算,高手的高手可感受到眼神的波動,而殺氣騰騰的眼神與嘶吼是無效的攻擊,對無效的攻擊,可忽視。聲東擊西或調虎離山的假動作,意圖破壞你的三角矩,還有對手聲調高低的引導(誘)讓你誤判受攻擊的時間點,我方出招後卻落空後,對手隨後補一支,如果能保持淡定(控制感官),功力就再昇一級了。培養抓住對手拍速的頻率差與悄悄摸進去的能力,而且是我方不會隨即受擊的時間差下,抵達要害時停格嚇敵驅離;當然比賽時直接施力打到目標物得分很好,而抵達要害時停格是另一層面,控制力量與訊號的強弱使輸出=輸入,且在每一時間點還可以作其他動作的選擇,而非飛彈發射後就無法控制。

    常交手練習的對手,我方的肌肉就有記憶對手的運動頻率可參考,沒有交過手的,靠視神經同調(或同拍)訓練法,感應到對手拍速與節拍,預測對手每一次動作的波峰與波谷去因應。而視力聽力肌力不但不會進步,還會老化,或許可靠音樂的陶冶,如音樂家聽自己所演奏樂器的聲音傳遞於三次元空間,不斷練習與微調到好音色,「內化」分割空間,時間,力量的能力。perspective透視圖法的概念,英英字典的解釋之一: an apparent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perceived sound,中文翻譯: 以感受到的聲音的一個表面外觀的空間分佈。或許生物的感覺器官是適應環境狀況而發展成不同的樣子,如何觸摸著對手,與之融合的同步動作,非完全靠視覺的【觸摸功夫】。

3)兩個節拍器達到同步所涉及的變數

    以新北市板橋區埔墘國小的科學研究作品--「神奇的殊途「同」歸—探討不同變因對於節拍器達到同步時間的影響」為例,假設實驗於劍道雙方對決的最基本模式,雙方固定皆站在前後Y軸上,正向同步(兩個節拍器同時一起到右端點,或是同時一起到左端點)≒劍道的一方揮劍,另一方舉劍到底;與反向同步(左方的節拍器的鐘擺到右端點,同時右方節拍器的鐘擺到左端點,像是互相敬禮≒同對手的舉劍互擊)。

    在一般狀況下雙方對打,各打各的絕技是非同步的,要能夠達到同步的能力,如同國慶閱兵的軍隊,整齊的步伐是需要長時間練習的。假設雙方各方面條件皆相同不變,如同一批製造的節拍器,視為"控制變因"去除過多的變數,依此科研作品各個單一"操作變因"去達到同步時間縮短,我整理如下或許可應用於劍術同步的變因,知道同步的變數,就可去嘗試反向操作達到非同步。

①拍速加快②中州師祖活用後腳跟發勁有如殭屍整個身體的移動,一動作的週期縮短③雙方在近間距離④腳對地面的施力頻率高⑤除非高速旋轉,否則對地心引力無影響⑥腳與地面材質的摩擦力越小⑦正向同步到反同向步會有一過渡階段⑧假設身體只有一個節拍器,達到同步時間會短於左右手腳四個節拍器⑨3D立體動作記錄成2D波形,由波形去看"點"在時間上的移動。有緣遇到高段的劍士,雖可觀察外形,波形,點的移動,但難以了解其身體內部的運轉方式,最好與之對打真實體驗,再好好研究。

 

 

 

 

                                                         

 

圖3  兩個節拍器的同步實驗裝置

 

圖4  聲波分析圖。錄到兩個響音,表示兩個節拍器未同步。錄到一個響音時,為兩個節拍器的同步的時間點。(資料來源:20190725 取自https://activity.ntsec.gov.tw/activity/race-1/55/pdf/080103.pdf )

 

    該科研作品的第3頁有提到:板子底下空的汽水罐,不易控制其定位點,無法準確觀測影響同步的變因,之後研究者再以吊線的方式控制變因,這個猶如劍道腳步的移動,影響到身體上下Z軸於「地」。猶如「天」的吊線,其軟硬度猶如將脊椎懸掛於天際般地以微調傾斜轉動角度,而獲致更高級的使力技術。由此筆者聯想到「陳仙劍道達人」(-秘傳月刊2001年5月號專訪中的第81頁)所描述的,「その動きは宙から系で吊られているような感じてあり、軽い歩み足から重い竹刀を繰り出して、相手を圧倒してくのである。」中文翻譯:身輕如燕的步伐猶如正被天花板垂下的線吊起四肢一般,使出的打擊力道又是如此之重,受到這樣猶如鬼魅般的幽然入身之後又能脆然發力猛攻,對手想當然爾難以招架也。

4)電子節拍器和軟體節拍器

    「兩個機械節拍器的同步(非同步)」的實驗讓我們了解物理的基本現象,而電子節拍器和軟體節拍器讓音樂更有更豐富的變化。電子節拍器是精準的計時器,時間到就會響一次提示音,可設定多個不同的時間到。響不同的提示音,代表不同的樂器。指揮家頭腦裡有幾個計時器同時進行呢?專業的鼓手左手右手左腳右腳有各自的節拍,猶如四個計時器。軟體節拍器可以變換速度、移調,調律切換、反覆段落…。

    假設編輯軟體於劍術, 左右手可以有獨立節拍,右利手(或左手)負責與對方的合拍,左手(或右利手)在對手有破綻時才出擊。另外,雙方如棋子,在二維平面上的361個棋盤點上對陣,圍棋講究氣如道家,以佔地盤的多少決勝負,猶如劍道以不同的身法先去搶位;再假設付予各個棋子不同軟體程式執行不同功能,將士象車馬包卒儒家,在不同狀況發揮其預設的功能。下棋有贏有輸,高段贏低段是正常,正式比賽中低段打敗高段也時有所聞,然其機率又是如何呢?

3.三段絕殺法的討論

    中州道場特聘鑄刀師陳江榮先生,以他修復古刀的經驗分析,日本刀本體內部碳素含量少而有其刀身具有質軟的特性,使刀在互砍時不會折斷,他專業的經驗觀察到,經歷戰陣的武士刀其刀背的砍傷多於刀刃崩口,因此推測大家多以刀背處理對方攻擊來的刀勢,以使敵刀不碰觸到我方的身體,刀刃硬度高且極鋒利,雙方對決應該在數招內就決定勝負,沒有死纏爛打的機會,也因此刀劍相互嗑碰的機會其實也不多。

    拔刀對決是處理問題最差的方法,即使贏了後續問題更多,如果功力高到使對方攻不進來,又可「摸」到對方要害卻不殺之,威逼對方退去,速戰速決為上策,先佔據有利位置與時間先下手,如果一開始就沒有捉到對方的節拍,不能在數秒內處理完的話,刀劍無情,我方也難以全身而退。三段絕殺法猶如三道魚網,第一道網在數秒內就要處理九成的魚,第二道不同功能的網,撈特別的魚,第三道捉漏網之魚。反之亦然,對方也會使出渾身解數去捉你這條魚,這也是劍道武術有趣的地方,各憑本事。

    依陳建榮老師對「三段絕殺」的探索,三段絕殺最重要的在於第一階段的入身逼攻,不同於一般劍道的比試是雙方在劍尖交會的近距離開始,主要是運用送足,三段絕殺則是強調從遠處入身逼攻,過程中首要善用本門各種步法,如猴步、西村跳、蜥蜴奔飄步、標槍步等,一旦進入攻擊範圍內,則是以左腳在前為預備式。左腳在前的功用為何?1)如同短跑衝刺的預備式就是左腳在前,這麼做就是要積極搶攻;2)左腳在前跨右腳出擊,比尋常的右腳在前跨右腳出擊多出至少五十公分的攻擊距離;3)右腳在前的送足節拍固定,容易被對手掌握,相反的左腳在前的步足節拍出人意表之外,可收奇襲之效;4)第二、三階段的連續左開足迴旋也是以左腳為軸心腳的攻擊路數。左腳在前正是神影流的祕技,且師祖擅長的標槍步也是左腳在前的攻擊技。

1)三軸空間、八個時間點與力量型式

    黃老師將對手某一個攻擊動作,分割從第零時間到第七時間,其第三時間與第四時間是那一個動作的頂點。第六時間是物打刀鋒擊中目標的時間點,第一時間是第六時間結束又要再起的的時間點。分割對手的一個動作成幾個空間與時間點,在危險的空間與時間點,我方就該有攻防或移位,並預先計算下一招雙方動作的可能性。

    傳統基本的切返沒有練習到所有得分點的空間位置,黃老師刻意將之改成複式切返,對方前進後退的移動距離是變動的,面/小手/胴/喉在空間位置與時間點也是變動的,要能熟練空間部位的不同,才確切應用於活人活劍的對打。還有面部切返進退互擊,體驗因格檔而停頓的一方隨即受後續之一擊,與感受對方攻擊力量的方向、大小與節拍,此外「外來的不同力量型式」打進我方兵器後,身體的壓力感受也不同,力量型式可以是壓迫力/剪切力/扭力/(牽)張力/摩擦力/曲力/阻力等等,進而知了對手慣用的使力方式;中州師祖與黃老師互搶小手的影片,似乎可鍛鍊中段強度(同時張弓蓄能)與重心等的技術。

 

 圖5  將一個基本的揮劍的起與落,表示在三軸空間與八個時間點

 

在腳法的面向上,屬於前後Y軸的移動。傳統的送足/繼足/滑步/步足似乎在Y軸為主以雙腳平行的移動,平行的目的可能是維持堅強的三角矩,雙方皆以Y軸以雙腳平行的前後移動的話,看起來像是雙方拿著手槍互相對準,先扣扳機隨後倒下的兩敗俱傷。以邏輯思考的話,身體的對稱,有秩序才是合理的,但在動態的對決中,站得四平八穩身體的處於對稱時,也是無行為能力危險的一剎那,不規則的開足的應用可使比賽複雜有趣。

    另外,黃老師整理出來的有特殊蜥蝪奔漂步、猴步、標槍步、蠶蛇尺蠖寸進步與龍形步等。操作彈道式的操刀式時,自由腳還在半空中時,刀鋒物打就要打到標的,打破了雙腳要平行四平八穩的移動規則,我將他們的功能劃分為加速度、調整腳步與發射。當雙方都使用雷同的腳法時,就難以主動先創造利己的時間與空間的差距。利用特殊的腳法,如標槍步的調整腳步蓄勢到位加速度的發射,此標槍步可「碎形」發展成,不規則的連續墊步小碎步,與小步轉換大步的正加速度的發射,或大步轉換成小步的減加速度的停格。

    在遠距離時,以身攻劍守,用前後左右上下的猴步來刺探之外,也可用以使我方位置不斷偏離對方的槍口(三角矩),讓隨時發射過來刀劍無法瞄準。蜥蜴奔漂步是用來比對方搶先開步去先佔據有利於己的位置,扭腰帶動雙腳使我方先產生慣性,讓力量將身體隨著扭腰帶動的力量方向前進加速度。

    龍形步則有如圓規的腳可跨出較遠距離外,身體與竹劍以弧線由上往下也一併帶出,也可以弧線由下往上一併帶出的刺擊(中州師祖因應年輕劍士的升擊面,將身體往後低沉,如沙鏟的動作),此時小擺錘與大擺錘作相對的弧線動作會有離心力與向心力的應用,才會有破壞力,少了離心力與向心力,力量小可能被對手化解掉。再演化到小擺錘與大擺錘,如同行星以橢圓軌道繞行太陽,如同低段與高段的對決,或許要利用離心力與向心力,低段才有較高機率至少得一分,而站上位的高段面對一打又一打下位者的輪番上陣時,不會太難看。

    在一刀一足的距離,我方劍尖(柔軟地)碰觸對手竹劍時的觸感,我方竹劍如栔形的三角矩的尖端,以碰觸對手生命板後看對方的反應如何,問題是我方神經判斷與連續反應時間長短,對方無反應或遲疑遲鈍,我方主動「黏劍即殺」。反之亦然,對方也不是省油的燈,有虛虛實實的可能。慢拍、正拍、快拍的拍子變化,目標點與刀刃運動變化等,也可以是後刀刃到前刀刃、定點、前刀刃到後刀刃。後刀刃↹前刀刃的兩個點,有如擺鐘內的錨式擒縱機構,對方先觸動哪一點刀刃,另一邊的刀刃點立即敲下,上述的是劍尖的柔軟碰觸後,一觸發視距離以前刀刃或後刀刃隨即攻擊;也有以鍔前刀根盪掉胴的距離下,立即以刀身或刀鋒砍面。

    在手法部份,黃老師歸納出,甩竿式、迴旋式、杉木式、推拉式、彈道式以及連枷式(連桿式或動輪式),並區分慢拍、正拍、快拍三種拍子。我將之解讀為節拍器的小擺錘=竹劍重心與大擺錘=身體重心之間的長短距離,在左右手為主的水平X軸與Y軸Z軸相對的變化。如果以溜溜球的「抽」的用力方法,控制出去的力量(離心力),也要注意回來的力量與時間(向心力),才能持續下一個動作的力量與時間掌控,小擺錘與大擺錘的頻率才可一直連結互動;接觸到對方的刀劍或身體也是回來的力量與時間的變數,需考慮並善用。還有雷同扛肩的左八相,特別低到左手肘高度的發劍,可直到對手裡側,效能效率均能足夠;快拍正拍慢拍可一氣呵成連續打三支劍,加上左右腳踩踏可打第四支劍。

    小擺錘常拋出去攻擊,離大擺錘距離遠時,離心力增加,本身重心就比較會不穩,年輕選手常以攻勢凌厲的快攻,但如被撞擊或舊式劍道比賽中會出現的勾腳技巧,失去重心跌倒的風險就會較高。中國內家拳著重本身重心的穩定,動作速度慢,卻有高動能,以橢圓形的弧線動作,似乎身體內的微纖維的張力可以維持著。擷取維基百科,白努利定律(Bernoulli's principle)條目之中有相關的字眼去解釋原理:「流體的速度增加時,流體的壓力能或位能總和將減少。」…「動能,位能,與內能的總和保持不變。任何的流體速度增加,即代表動態壓力和單位體積動能的增加,而在同時會導致其靜態壓力,單位體積流體的位能、內能等三者總和的減少。」…「任一水平流動流體之內,壓力最低處有最高流速,壓力最高處有最低流速。」這裡的流體假設是,吸入呼出的空氣,佔人體比例70%的水,與結締組織中「含有壓力液體的微空泡」。

    關於發射一根針,還是一根杉木所需的力量的控制問題,與神影流的石動碩舟齋總師的手法「小指先動」和左腳在前的蠶蛇尺蠖步,我用帕斯卡定律(Pascal’s principle)予以解釋:先推動小面積的流體,再去推動大區域內產生的力道。而一開始就推動大區域的流體去驅動杉木,要再驅動一根針,精準度就困難了。杉木粗重,所以小擺錘不能離大擺錘距離太遠,以大擺錘為圓心才會像是拿真刀的「真剣勝負」。古人手中把玩的兩顆健身球(鐵膽)的方向控制,去與回的力量與訊號都連續持續著,可途中可變招轉向,頭頭是道。以上的流體力學只能解釋一般條件下,又是水又是氣的微空泡與如變形金鋼的微纖維,氣壓加液壓在不規則的容積需要更高深的流體力學去解釋,如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

    順帶一提,日本黑道在處罰手下犯錯時,切斷其小指,使之握不好日本刀,戰鬥力下降。假設小指握刀的緊縮的旋轉動作是有方向與對身體重心內側與外側的移動有關係,功用可以是①身體重心的向內或外側移動②單邊的小指緊鬆即可作攻守;左小指緊之後右小指緊有如一次行程的守攻;左小指與右小指的緊與鬆的連續動作可做不同組合的連續的攻守守攻的變化。③小指緊的動作,有如的虎口朝向後的起手式,小指緊鬆一次如一次完整的一小圓的旋轉力量,配合開足,前後左右的順時針轉與順時針轉動的動能,放大到刀劍的行程,使一行程也趨於圓。圓周率的定義: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而自然曲折的河流的總長度,與源頭到入海口的比值,也趨於圓周率。而逆流對手刀劍的行程,再控制到勁發的源點,才有「手中有劍,心中無刀」的意境。

    近間與交鍔是高危險距離,時間須切到更小單位,Y軸退擊不是個好選項,往前與往後方向的力有互抵的問題。前文所述的節拍器的同步實驗沒有左右X軸,並不代表左右X軸不存在。同理,三段絕殺法中的第二段連三支左迴旋劍上中下各一支斜砍右面、右胴、右膝(比賽中雖沒有右膝攻擊部位,但戰場中有),與第三段的斜砍一支左胴(我方不打左胴與左上段的小手,對方未必不打)。近間與交鍔可以用前後Y軸短距離的震功(顫功);或上下Z軸的突波高射炮;或移位到左右X軸拉開距離攻擊甚至轉到對手的背後;或左右X軸和上下Z軸的迴旋捲劍也是個選項。 還有右利手握劍直接正擊攻擊對方胸部,黃老師特別叮嚀手腕與手肘一定要成平行一直線,我方正拳力量將灌穿對方的衝體,形成剪切力(二個彼此平行,方向相反的力),互相衝擊力太大需謹慎不使用,避免傷到對方也保護自己手腕不扭傷或骨折;就徐桂堂師兄的看法,在比賽中不會得分的技法,老師沒教學生沒學,久而久之特殊技法就乏人問津了。

 

表1

手之內與身體重心在運刀攻守上的應用關係

 

左小指緊

身體重心

右小指緊

   

左小指鬆

身體重心

右小指鬆

座標

X6外側

X5內側

X6外側

 

座標

X6外側

X5內側

X6外側

力量方向

 

力量方向

功用:守

隔開右方來劍

 

隔開左方來劍

 

功用:守

隔開左方來劍

 

隔開右方來劍

功用:攻

旋轉進對方裡側

旋轉進對方表側

 

功用:攻

旋轉進對方表側

 

旋轉進對方表側

 

描述: dna

 

 

 

 

 

 

 

 

 

 

 

 

圖6 扭勁的合力原理

 

    中教大小師弟李云謙在黃老師的調教下,時間距離力量都控制地很好,建榮師弟可互擊到云謙的第二時間,我則想盪掉云謙的第五時間後再攻擊,但皆阻擋不住云謙的攻勢,黃老師的分析是,要有耐心地處理對手的每一支攻擊,劍還是要直直地往對手鼻尖位置互擊,最終還是回到基本的丹田顫功練習。五十歲的識途老馬眼睜睜看著二十歲駿馬的竹劍攻進來,與末梢血液循環的藥的廣告中的阿伯很像,火勢漫延下的阿伯末梢神經無反應,想走卻無行為能力。再聯想到中州道場館長陳榮耀醫師閒聊提到的陳年普洱茶,茶的興奮成份在古法的製造過程中已分解得很細緻,對年長的人有安寧末梢神經的功效,連作夢的內容都會很清楚,而現今工廠大量快速的製茶方式,未分解的興奮成份可能讓你亢奮整晚睡不著。這與中州師祖晚年每感身體無力時,直接注射補充B12類似。就以上的來推論。對年長的人而言,力量更要細到可以傳達到末梢神經,才可以有快速的神經判斷。

    黃老師再補述,「雙足輪踩風火輪(好像踩水車或孔明車),刀勢立圓(腰腳動力從橫圓依齒輪組原理轉換成立圓)如連枷(刀根先刀鋒,好似蒸汽火車頭帶動飛輪之連桿的動作),一刀極意不慍火(先出根部再來刀身最終出鋒),標槍奔漂步入身,三角矩切板轉尖,第六時間主被動,下打上揭嗑碰響,黏劍擊殺不遲疑」,告誡吾人不要輕易就出鋒,切忌高頻的每支都讓刀鋒的力道全部放出去,因為那樣基本上就是抓狂式的打法。在心態上要開始練習不生火氣。連枷式的操刀式其實整合了彈道式、甩竿式和杉木式的內涵,高頻打靶的練習可以朝這個樣態來操刀。刀鋒的物打不打標的物,而只輕打對手的刀根,等到對手僵滯了,再結實地打重的有效的那一支。

2)魚雷的跳頻展頻與網路的多重頻率

    二戰期間,利用類比式的無線信號,可以提升導引魚雷的命中率,但一旦被對方找出導引無線電信號的頻率,發射「同頻率」的無線電干擾信號,「使魚雷偏離攻擊目標」。海蒂·拉瑪(Hedy Lamarr) 與作曲家鋼琴家喬治.安瑟(George Antheil)的奇發異想,申請「秘密通訊系統」專利,以機械式轉動自動鋼琴捲軸上面的刻紋當作無線電頻率的轉換,發射端與接收端是同步的跳頻頻率,88種頻率(和鋼琴的按鍵相同數字),以隨機序列同時發射數個窄頻信號,敵方不知信號序列會接收到噪訊就無法干擾,隨時會轉換頻率「自動跳頻」(frequency hopping)的無線電傳輸技術。隨著電晶體與積體電路的發明,電子式展頻技術,分碼多重存取,進行數位式的編碼和解碼,通過很寬的通道且發送弱訊號的技術,將每段對話,拆解為上千個碎片,再以多重頻率傳送這些元素,並解決重要的功率控制問題,使同一地區不同用戶同時使用相同的頻率、、、直到現在可傳送好幾百萬位元組的資料網際網路。

    上述理論若套用於劍道,若每次入身時都是以相同的節奏,馬上被眼力好的對手抓到節拍,也就是完全沒有密碼缺乏跳頻觀念的狀況。為了避免這樣的情形,在入身時可以利用不同腳法手法與拍速,XYZ軸不同的組合,使對手無法判斷我方的路徑與節奏,如同設密碼的方法,最好有大小寫的英文字加上數字,如再加上符號,那駭客就難以破解。此外,積極搶攻的強訊號會佔據頻寬,其他輸出輸入的訊號就慢慢排隊,強訊號的動作容易被察覺,遇到有耐心又高頻的高手就一一拆招,專打沒有防守的破綻;寬且弱的訊號不占空間,通道頻率順暢,訊號弱動作不明顯,可以同時傳輸許多不同資料,較難猜測下一動作,在同或不同的時間點打開,資料包一展開,太多資料難以一時完全對應

    高手攻擊的波形有不同的變化,①波峰波谷可以改變為下上,左右,前後。②左右腳往後移動之Y軸的位能,也可轉到左右手為主的水平X軸的動能。髖關節左右的水平X軸擺動的力量傳到竹劍作Y軸的動作也行。三軸是可以互補的。③理論上XYZ軸可以獨立進行,或任兩軸合組成一動作,像是標槍步及蜥蜴奔漂步入身的主動第六時間一刀極意刺喉擊面,此為腳的Y軸與手的水平X軸的不同頻率又同時進行的組合。或也可三軸合組成一動作。而實際上整個身體的所有纖維都會一起工作參加每一次的動作(synergy肌肉或神經的協同作用),我方身體與對方也是一個模擬的回路,如經由竹劍導引對方來的力的方向,離開我方身體(我方不受傷),或經由竹劍我方接收對方的力,並拉成與我方將出的力,相反方向又是平行,形成剪切力是比較有效能的方式。剪切力也可由我方的左右手上下動作;或一腳提膝一腳蹬;或雙腳一個踩踏;或雙肩左右扯;或腳底向地面平行施力往後,身體平行往前,似乎太極拳有些動作是利用平行又轉折力量方向的時間差。劍道或其他武術,一定要有對手一起練習的原因,或許是熟練移位找並導引方向使之平行再發勁,因此進來的力量筋模有精準的感觸。

    我們人的視神經就像一條連結眼睛和大腦的電纜線,負責把視網膜收集到的訊息傳遞到大腦,形成影像也就是我們看到的景物。假設整個視覺系統如同一面鏡子,雙方面對面站著,可想像是鏡中鏡,誰先主動誰跟著被動,也有作假動作使另一方作出預期的動作,再真攻擊;也有作一真攻擊,但途中對方的防守而失效,馬上更改路線如摩托車的過彎技術;也有作一真攻擊的時間內隨著各時間點作正或減加速度的變化…。空間,時間,力量都是會變的偽亂數。

3)主動與偽被動第六時間與不逆不從的概念

    如雙方已進入對決模式,對方已經是緊張的備戰模式,我方能一刀就命中對手機率就會很低,除非對方已經受傷或體力耗盡。我方身體與刀劍的移動如何不去觸發對方的警報而「摸」入對方的節奏波谷,是比較安全的方法。主控雙方相對空間、時間與力量的差距,在此差距下比對方先行下手是關鍵。理論上,我方需任何時間點都要主控,可以是主動或偽被動,不被對方發現的條件是,我方心中與對方動作趨近同步,我方動作不一定要與之同步,正向同步=落空(拔擊),反向同步=互擊,在關鍵的時間點的動作非同步。同步有如保護色,與對方同色,自己無色,順從著對手的節奏,也持續讓自己移到在有利空間或安全空間,在關鍵的時間點才逆向,因此時間點要掌握地非常精準,如何可以有快速的神經判斷是個問題。

    國家地理影集《世紀天才》愛因斯坦的自白:「在空間中移動速度越快,時間就變得越慢」。在突然快速下墜的電梯裡,我就像完全沒有重量。因為下墜的人感覺不到自己的體重,我、地板和紙張全都均速下降,所以腳感覺不到地板的壓力。如果電梯是往上呢?我會往反方向加速,而造成相反的效果,我會貼住地板,就像現在一樣,但那是引力,我之前就該明白的,既簡單又美麗,「加速度和引力是同樣的東西」,這就是完成相對論所缺少的概念,這可能是我人生最快樂的念頭。

    上例是上下軸,轉成前後軸,與順從對方運動同一方向,較不易觸對方的警報;而對方自己衝過來或被吸引過來,我方再逆方向運動(吸氣與打擊同時)。腳的觸覺與電梯地板的壓力牽涉到,外力進入人體後,筋膜的微空泡所組成的微纖維性結構,有壓力與張力的變化,纖維性的網絡誘發了動作,人體內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4)海馬迴與筋膜

    自由對打時,雙方的空間和時間是自由變換的,是隨機的變數,難以預測。對方身體與竹劍實際行走路線與我方想像中的抽象空間與時間的誤差有多少?而我方身體與竹劍實際行走路線與我方想要的誤差有多少?

    吾人大腦中的海馬迴,有空間上和時間上的記憶以及方向定位的功能,也包括人與人的疏遠感/親近感的情感距離感知,常運動的人其海馬迴越活躍,空間知覺能力比較好。同時本身的動作也依照海馬迴抽象的認知地圖去行動,如鳥瞰圖或側面圖等。事實上對方可攻擊的部份有很多,可是雙眼長在臉上只有一個視線去看,身體與刀劍在動作變換角度時依靠視線判斷,角度就可能超過或不足的問題,海馬迴如可發揮功能,角度才會準確。

    在人群中找到可迅速找到自已親友的原理好像是,首先大致掃瞄整個畫面,找到身材較像的,再注意他特有的微動作,只取這微動作的圖資到視網膜上的中央窩,大腦比對親友的舊圖資,即可判斷。以足球的PK戰為例,守門員與射手雙方皆可能有假動作,比對過去與現在的圖資,再模擬未來的畫面去押注。或許高手的海馬迴空間知覺能力,或許較強大的可以在對方一「展」開的剎那,就已預測對方每一時間點的路徑,一般人對龐大又快速的「動體視力」圖資無法計算或看不清楚。而鏡中鏡的概念或許可解決此問題,只取對手微動作的圖資到視網膜上的中央窩,再連續比較舊與新微動作的圖資。

    中州師祖19歲那年與神影流裏柳生的22世中島圭祥(勝次郎)先生的對打,中州師祖的海馬迴可以記憶中島先生的身影四十年,筋膜也記憶了四十年出手打到棉被軟綿綿般,與無法控制肌肉有排便的感覺,兩位皆是天人。這麼多年中州師祖就只有影印一次以「氣」作為主體修練筋與膜,徒手揉法….以及國父孫文先生與中島圭祥(勝次郎) 先生之機緣的資料,給徒弟徒孫們參考學習,一定有其重要性才會分享給大家。

    人體內部筋膜以胚胎學和解剖學而論是一個網路。…而身體真的有600個肌肉嗎?還是只有1個肌肉在600個膜囊內。(資料來源: 20190516 取自https://www.anatomytrains.com/fascia/ )。持續改變的微空泡與微纖維,符合生物「張拉整體結構」,在組織的每個層面中都會發生,整個身體纖維的連續性,在不同方向和不同速度下獨立移動,同時保持周圍組織的穩定性,構成結締組織的纖維的形態動力學,以及這些纖維的碎形,非線性,混亂和不可預測行為 (資料出處:20190818取自https://www.handspringpublishing.com/product/architectureofhumanlivingfascia/)。《人體筋膜結構:內視鏡下的細胞 & 細胞外基質》,該書介紹了活生生的筋膜的新知識,而非大體解剖下的筋膜。印度古代流傳至今的瑜珈與中國的易筋經,到中州師祖的全身相關力量與動作,呼吸的使用方式,都有其原理。想像是對方力量,進入我方筋膜(張拉整體結構)後,被分散到整個網路,推測這些力量被引導並加上我方吸氣時腹部的筋膜密度過高像是撐不住壓力的火山爆發出去,回送給對方。

    音樂作者在譜曲時,需同時考慮到旋律、節奏、和聲的密度或厚度,其組合的方式稱之織體(Texture)。如同網路的三維立體的筋膜,動力源可能來自身體許多各大/小單位,同時進行或不同時間點觸發,刀劍與身體可以有無限的力量與方向變化,以音樂用語可以是單旋律、主旋律+副旋律、複調、多聲部的異音、雜音不和諧音…。中州師祖會的樂器有口琴、鋼琴、小提琴、小喇叭,可想像在一個回合裡可能出現不同的使力的方式,與多種織體組合運用。

5)丹田顫功的概念

    節拍器從極慢板到最急板,是將擺桿的小擺錘從最上方降到最底下最靠近大擺錘,人體極限頻率持續振動竹劍,理論上應該也是刀劍重心最靠近身體重心,靠身體的單擺,右手固定不動有如「準星」,由左手作為整身的施力臂連結。丹田顫功的困難點在於丹田附近的核心肌群是不隨意肌,在訓練上需要通過高反覆次數和組數才能達到有效果的鍛鍊。沒有練過,或是練不到丹田顫功的功夫,一般人只能利用甩水狗的外型達到此動作。

    如果劍尖是前後軸的移動時,對方可能誤判為身體的移動,相較於劍尖左右或上下的移動容易觸發警報,另外劍尖只有前後軸移動時,它的波是縱波(疏密波或壓縮波),力量是在一個點,與砍/劈/斬是在一條線上,有不同的力道與效果。丹田顫功的厲害在於逐步內化成自動換氣的神經叢(腹腦),呼吸週期是穩定的;而以隨意肌快速高頻持續振動竹劍,呼吸週期變成不規律而難以控制。高段劍士會使用丹田橫振動技巧,而中州師祖的「痙攣」則為截然不同的縱振動。

    丹田顫功及格的標準可依照中州師祖平時的練習持劍打軟趴趴的坐墊,一分鐘打220下,持續做30分鐘,約6000支不會喘,筋不能拉到底,拉到底幾次後肌肉開使酸而無力。世界最快的鼓手的動作可參考(https://worldsfastestdrummer.com/)。筆者個人印象中,中州師祖竹劍打輪胎的聲音,比較輕脆。科學家發現,當呼吸心跳和動脈跳動這些節奏中的一些節奏彼此同步時,能量消耗是最小的,此外癲癎患者發作過程中有神經元同步的現象

    假設丹田是在腹部一個虛擬的點向外放射,開足步法從人體中心向外的移動符合此向外放射的方向,而與對方過來的力量成為一個迴路,要發多少的力量會依照對手過來的力量(或我方發出力量後回收),加上我方欲求的目標結果作計算,也可先主動試探後,計算該有的力量再發出,開足步法包含的化解與展開攻擊的同時性,變化(橢)圓形在三軸空間的應用。腹部一個虛擬的點猶如賽車的中置引擎後輪傳動,以中置的樞紐與腳底互動,調整角度,利用樞紐定理,小角度距離變短,大角度距離變長。髖關節與肩胛骨向內還是向外的角度,會影響腳與手的行程長短,故選擇角度去達到要的距離與時間點,與有效進入目標的角度。

    控制感官的先決條件是呼吸平緩、深長、穩定,此先決條件的概念來自瑜伽調息法(梵文Pranayama)。控制感官(梵文Pratyahara),使練習者從對外關注轉移到向內在專注的狀態,抑制各種感覺感官,不讓其與客觀外界進行接觸。筆者曾請教李存仁師伯陶藝最基本的手拉柸技巧,是以雙手的觸感去找同心圓,專注有抗力的那隻手,靠眼睛柸就扭曲,製作高級的薄胎瓷時,更是閉著眼睛去感受深度,雕著0.1~1.0毫米鏤空的部份,純粹靠眼睛,瓷就易碎裂。中州師祖開白內障手術的技術,在呼吸與感官控制能力一定要很精準。

    雙方面對面站著如兩面鏡子,不只對方的身形映入,還有敵意與心境狀況,如果隨之起心而動念,準星或參考點(reference point),在座標設定的原點,與各動作在X,Y,Z軸向間之距離,也隨之浮動而失去準度。控制感官的不動心與呼吸的調節,才會有準度。而我方是否有能力在對方拿著刀還能無懼,以無敵的心(沒有人是敵人,導引對方力的方向,調整到有用的空間與時間,上帝應該沒有創造無用的,只是人的眼界有限),如此的心境映入對方心中,卸下其心防。因此如「春風」的心,「無色」的劍是最重要的先決條件。曾聽中州師祖講過一個故事,有次來了一個莽漢要師祖開醫療證明書,隨即將一把刀插在桌上,要求如何如何寫,師祖處之泰然,手中無劍心中亦無刀,一步一步地牽引並安撫著這驚慌的靈魂,直到他離開。

    黃老師補述,以高頻打靶來對腹部產生外壓共鳴效果,重點在腹部換氣吞吐自動化比例之提升,故意識其實要刻意放在小腹的壓縮效果(將意識轉到腹部的抽筋顫動來),還可加強膝部、踝部和腳底之旋扭與屈伸所謂纏絲勁力的整合,如此一來,才能真正減少對腰背部動力來源過度的依賴情形。以逆式呼吸練素振,物打部位位移速度最快的瞬間,倒吸一口氣。劈出一刀的速度可快可慢可大可小,出鋒瞬間來吸那口氣,慢慢養成習慣,刀勢慢柔則以鼻慢吸,刀勢快猛則鼻口同時快吸。手中若無刀可拿著練,徒手時,反正只要是出拳或出掌,拳掌到定位時就吸氣,只要記得往前擊出就是吸氣,如此每天練習,逆式呼吸法就能成為不經思考的反射行為。

    黃老師與建榮師弟,關於吸呼法的討論如下:

    建榮曰,休息三星期後,今晚我恢復練習丹田顫功打靶,一開始腰扭得不順,動力傳達很生疏,過了一千下之後,感覺就回來了,甚至打擊的頻率比以前更高了。偉成師兄記錄師祖練習顫功一分鐘打200下,可以連續打半小時,這樣算起來是6000下,於是我今天就嘗試打了6000下,打完之後,只有雙手因平舉久了而有點痠之外,其它沒有不舒服之處,反倒是逆呼吸運作得順,結束時精神更好了。黃老師說,逆式吸吞的方式可緩可急,可只用鼻,可只用口(上下牙板咬合狀態下咧嘴吸氣),當然亦可同時使用。吸氣和出刀的刀勢之間,基本上可有四個點,從刀勢走到1.鍔前刀根2.刀身3.刀鋒等三個儲勢(或出力點)的當下來將氣吸入,第4.個方式則是純粹的快速反拍(你要把它當做快拍亦可),方式是猛然以口吸氣,使丹田的顫功出現,然後再讓拳掌或刀劍甩出去,刀劍的出勢接近彈道式,若是甩手則類似甩溼毛巾,若是拳掌,則顯然就可打出「寸勁」。這四種吸氣方式和刀勢的配合,可以交錯使用。以上是我這兩週以來,入睡前夜深人靜時練習逆式吞吸法的心得。實際應用上能否助我解決目前血氧不足之困境,則尚待臨場驗證。

    建榮回,我的換氣方式接近第四種,我的體會是因為高頻的扭腰出劍,吐氣吸氣自然也跟著這個頻率來運作,但這不是喘氣,因為氣是直通丹田,所以不會使心跳加速加重心臟的負荷。黃老師說,配合逆式吞吸,揮出基本的一刀時,可以像農民打穀時揮動連枷的動作與次第,其次第就跟從腳底整勁傳遞動能的次序與方式一樣,不宜躐等,否則以你目前較單一的打靶方式,依我過往經驗,操刀時出鋒的意識還是會過於強烈,臂膀肘腕指在緊急狀態下,仍然會不自覺就便宜而使,因而導致氣息紊亂,心神難定,說到底都是錯誤的動能傳遞方式所帶來的自我擾亂。以是,讓腕指動作來帶動刀鋒快速的擺動,在熟練後,雖然在氣息上有你目前體會的效果,但那不够究竟,所以也算是一種幻象。

4.結語

    前文所提「摸」的概念,來自中州師祖71歲獲頒神影流劍道範士九段證書時的致辭,「…不同於單人就可練習的運動項目,劍道一定要有對手一起練習才能進步。謙虛地說一開始不會打,老師與學生打來打去,不服輸有如格闘技(かくとうぎ)。但打到60歲以後,發覺劍道應是修養,不應該打到人家,應該用摸的,一直要去摸,摸比打的技術更深奧,這才是真功夫。」…以「託神的福かみさまのがげ(庇蔭)」,感謝上帝賜予,遇到好幾位非凡的劍士/親友/徒弟們的緣份。以上是中州師祖對於神影流的另類解釋(影(かげ),在日語與陰/蔭的發音同)。

    我思索這段致辭的含意,或許中州師祖花了數十年發展這非靠視覺的【觸摸功夫】,跳脫格闘技的勝負,不以功利觀點的境界,化開對方聚合的力量,解開衝突,也包括自己內心的結;另外是觸摸後假設雙方成為一整體的剎那,力量與角度變化,壓力流動看起來都是亂數,真功夫在這裡。將空間時間拉得遠遠地,是什麼樣的引線緣份遇到特殊頻率的劍士們與一連串的親友/徒弟們,這樣的連結機率似乎不是偶然巧合,因此感謝上帝賜予這樣緣份的牽引。

 

 

 

(二)門人陳建榮之心得與整理

1.前言

    記得大約四年前我和師兄弟譚至皙來中教大找黃老師稽古,黃老師看我和至皙打了一陣,說我倆打得毫無章法。什麼是章法呢!對此,黃老師指出,一個對陣回合包含了「逼、攻、擊、打、歸」等五個要素。

    「逼」是展現氣勢,當一個人擺出姿勢,雖然還沒出手,就能給對手造成壓力,像上段被稱為火之位,一旦將劍高舉,就能產生咄咄逼人的氣勢,而中段稱為水之位,就相對比較溫和。

    「攻」是顯露意圖,讓對手嗅出我要出手了的味道。本門技法的最高境界稱為無色劍,就是讓對手直到被打到之後才驚覺我的意圖,但為時已晚。在平時劍道練習中,黃老師常提醒我們不要太早露色,就是說應避免太早讓對手察覺我的攻擊意圖;然而,露色亦可做為誘敵策略,也就是說我提早露色以誘使對手出劍,讓他落入我的設計當中。這種策略可以稱為「佯攻」,是出虛劍誘敵,也可說是做假動作,讓對手誤判我的意圖。

    「擊」是從出劍到打到目標的這個過程。在武俠小說中常有類似「這一招籠罩對手上半身三大穴位…」的描述,意思是說,這一出手,可以打上半身的三個目標,端看對手如何因應再做決定。黃老師常提醒我們不要太早按enter,意即自己想打哪裡,對手不會配合,不能一廂情願的想打哪就打哪,一個出手必須掌握各種可能性,忍到最後關頭才做決定,這個理念和上述武俠小說中的描述道理是相通的。

    「打」是打到目標。以劍道規則來說,必須以「物打」部位打到對手的面、小手、胴、喉、胸等部位,並且力道充分才能獲得一本,因此打得過深、過淺或太輕都不能算是有效打擊。

    「歸」是在交鍔僵持時拉開距離再戰,或是完成有效打擊後回到安全距離之外,準備下一回合的戰鬥。

    今年(2019)上半年的中教大社練黃老師將逼攻擊打的技法做了系統化的教導,同時要我們將自己所學與領悟記錄下來。以下茲就逼攻要領、從三步絕殺到三段絕殺、第六時間打擊技等三部分做論述,最後再與《劍經》相互驗證做總結。

2.逼攻要領

    20190604日的中教大社練,黃老師提到武術對決比的是膽識,因此要勇於入身,敢於攻擊。黃老師以兩屆全日本選手權優勝的西村英久為例,說明入身逼攻的要訣在於挺直腰桿,以後腳為支點將身體往前推送,過程中雙腳要能盡量拉開,撐得越久越好,而能最快打到對方的就是四分之三拍彈道式。

1)陳建榮對逼攻要領的理解及體會

    網路上流傳一則〈西村英久一本集〉的視頻,從中可見西村往前逼攻打面時,是以後(左)腳為支點,前(右)腳懸空,挺直腰桿將身體往前推進,以四分之三拍彈道式打到面部。當西村往前挺進時,對手要與之抗衡也往前移動,這時雙方距離拉近了,使其能在右腳著地前以彈道式打到標的;若是挺進時對手在原地不動,距離遠了無法以快拍打到,他則以西村跳跳進去,在雙腳著地時以彈道式打到標的。

    逼攻的過程講究的是膽識,要主動入身,入身的前半段是以後腳推進身體往前進,過程中獨腳支撐使身體滯空的時間越長越好。身體滯空往前推進,就是以自身的三角矩來切對手的生命線。所謂三角矩是指兩肩與劍尖形成的虛擬三角板,這如同一把刀的刀刃,靠著身體挺進所產生的動能來切開對方賴以守護生命線的竹劍。在我挺進時,若是對方沒有反應,我可直接擊打標的,或是碰開對手的劍,打主動第六時間;若是對方也跟著往前移動,則我可抓其腳還在跨步的第零時間打準出端;若是對方欲打我出端,我在挺進時以身迎劍,在對方的劍快要碰到我的身體時,劍不出鋒,以劍身之中後段撞開其劍鋒,打被動第六時間。

    上述不管是打第零時間、主動第六時間或是被動第六時間;不管是以快拍或正拍打到標的,身體挺進階段的動作都是一樣的,意即藉由後腳支撐身體前進的動能,如同航母破浪般的切開對方的生命線。不管是主動嗑碰對手的劍,或是被動迎劍,都要以極小角度的轉身來帶動自己的劍,為避免提早動手而浪費了身體移動中所產生的動能。身體移動的過程中雙臂要挾緊身體,以保證動能是來自身體的挺進運動。這就好像移動中的車子就會產生強大的動能,不需透過駕駛的出力來增加動能,不將意識放在雙手,方能善用身體移動所產生的動能,也才有餘裕凝點通觀,據以應對各種可能之狀況。

2)李云謙對逼攻要領的理解及體會

    這兩周的練習中,特別強調主被動的第六時間,而此種打法除了運用相當多的技法以及心法,而不論是在前半段的移位逼攻,或是在後半段觀察以及反制,都藏著相當多的技巧在其中。

    在今日的練習中,黃老師強調的是在前半段的入身動作,運用身體移位所產生的動能,可以作為將對手中段破壞的能量,並利用身體的三角矩,來使對手的劍自己偏離中心線,進而減少手腕的使用。在入身時,身體必須送出去,讓整個身體保持在正的狀態,並配合3/4拍的腳步,讓身體能夠快速地進入適合的範圍。除此之外,在入身時,竹劍必須保持在藏鋒,隨時都能夠打擊對手的狀態下,則是要而心態上凝點通觀,以便掌握對手的動向,判斷對手的反應,進而決定是要打主動的第六時間或是被動的第六時間。這個入身的動作相當重要,由於不論是怎麼樣的入身方式,能夠掌握這樣的訣竅,才能讓後續順利下去,所以在入身時必須要利用身體的位移所產生的動能,透過竹劍施壓以破壞對手的中段。

    黃老師提及日本高校九州學院的西村英久跳練習法,在身體往推送的前半段與上述相同,都是利用3/4快拍的起腳入身,不同的在於雙方的位置,如果雙方的位置較近,則可以直接使用3/4快拍以彈道式打擊標的;相反的,如果雙方距離較遠,則利用4/4正拍,並配合彈道式的打法,其中要注意的是,4/4正拍打擊的瞬間,後腳必須馬上收回,讓身體保持在隨時都能出劍的狀態,才能夠防範對手的反擊。

    在逼攻時有四種方法,分別為表攻表、表攻裏、裏攻裏以及裏攻表,在運用上可以交錯使用,使對手判斷錯誤,並配合不同的節拍,進而打亂對手的拍子,使對手僵滯或是反應過度,進而抓住主動的第六時間,並利用彈道式快速打擊對手;如果對手的實力較好或有觀念的話,在被逼攻時沒有上述兩種狀態,而是直接抓住我方的第零時間或是第一時間出手,則我方的動作也是一樣,利用入身的力量破壞對手的中心,只是此時打擊的技法為被動的第六時間。

    最後是在打擊的心態上,由於此技法必須要進入到較近的距離,除了要有相當快速的反應、判斷力以及觀察力之外,也必須要有勇氣,一鼓作氣進到近距離,若是因為猶豫而使動作慢下來,則可能因為露色而被對手察覺,反而被對手抓到打擊的時機。打擊的動作並非是分解的動作,而是一連串的動作,所以在當下必須要冷靜沉著,保持凝點通觀,並一股作氣的入身觀察對手的反應,若他沒反應,則直接打擊主動的第六時間;反之,則轉為打擊被動的第六時間。

3.從三步絕殺到三段絕殺

1)緣起

    2019/0425日(週四)陳建榮、朱志清與李云謙出席中教大劍道社社課稽古,當晚教學內容首先為持各式重量木刀練習各種整勁功法、三種節拍與操刀式結合的要領,其次為地稽古,最後為試合練習。在第一階段練習末尾,黃老師特別為我等三人提供一個真刀對陣時可以實際應用的所謂「三步絕殺」攻擊法,除當場示範講解其做法與要領,並著爾等實際演練而當面予以調整之外,特對我們提出申論考題。

2)黃老師對「三段絕殺攻擊法」要領與訣竅的說明

    所謂「三段絕殺攻擊法」,一開始向徒弟們使用的名稱是「三步絕殺攻擊法」,隨後經過三週的調整,我將其發展為「三段絕殺攻擊法」。「三步」發展成較為複雜但較為完整的「三個階段」。

    所謂「三段絕殺攻擊法」的第一段,講簡單就是,在下定決心對當前敵手拔刀相向後,能直面敵人心無恐懼而積極入身,主動自表側逼攻,直接砍劈,可以的話(對手僵滯),就出重實之劍,以杉木式或甩竿式,就頭頸部位袈裟一擊而殺之。我方刀身落在目標時,應至少以刀身中段部位為落點之準,砍劈中的當下順勢往回拉而切割之。

    第二段者,對手若心生畏懼而舉刀(任何武器)格擋,我則向其裏側以左開足連打三支左迴旋劍,三支袈裟斬可以連擊其右側頭頸,亦可分別擊其上中下部位,亦即第一支頭頸袈裟,第二支半蹲擊其右胴,第三支全蹲擊其下肢(膝部或小腿)。此三支左迴旋劍在施展開足時的基本要領是,每一次進步都必須儘量繞到對手的右後側去。每一步開足都一定要讓後面的右腳跟上來,完成單重的平衡歸零狀態。

    第三段者,身形回到半蹲,略為往左後拉退,以右迴旋劍擊敵左胴後,身形立起,從敵裏側以左霞之位(反向燕飛)架構,用推拉式連兩支劍擊其右面部。

    「三段絕殺攻擊法」最困難的部分在第一段,其困難點有心理層面和入身步法與節拍的原則與技巧兩個點。心理層面又可分為兩個層次。首先,要先下定決心是否真的要出手?有必要出手嗎?不能不必出殺手而還有其他方式解決衝突嗎?接下去真的出手了,對手免不了非死即傷,我方要付出的後續代價值得嗎?不能邊跑離邊防衛而脫離衝突現場嗎?這些問題在臨場臨境的當下都必須冷靜以理性好好適切計算思量妥當才是。在決心要出手之後,心理層面的第二個層次就是要能瞬間直接進入戰鬥狀態,關鍵在於要即刻就能運步逼攻入身進去,身攻心守,身入劍守,不能心存任何驚懼疑惑,目付要能凝點通觀,心態上能有如老僧入定,旁人或對手望之有如石貓木雞,進逼看似暢如流水一氣呵成,其實內中動力從腳底借力整勁,高頻顫動蓄勢待發,步調有如恰恰隨時可以墊步變換,節奏有如爵士樂般自由靈活。

    而在入身步法與節拍的原則與技巧上,最好以劍道型第四型攻方從脇構架式起劍的氣勢(不一定從脇構起劍,將刀平伸我方右側或是將刀扛於右肩有若扛扁擔然亦可),從遠距離以步足快速逼向敵方,在到達一刀一足的距離時,能將步伐調整到以左腳在前的態勢再進逼半步而進入到屬於自己的攻擊發起線,隨後右足以龍步豪邁跨出,雙手或右單手(先出右單隨後視狀況左手再接上刀柄底成雙手持刀)以大動作將劍畫大圓幅從對手表側頭頸部位以袈裟劍式劈下,此時腳下要使用三拍子的哪個節拍來發力就看對手反應,劈下的刀勢要輕要重要虛要實也是看對手的反應而定。

    「三段絕殺攻擊法」的第一段,複雜與困難的就在於它基本上就是武術功力高低的根本。第一段做得好,大概直接就可以把交鋒的任務予以完成。第二段和第三段,基本上就是對手是某種程度的練家子時,再予追加的技法,按照所排定的程式照本宣科去打就可以了。

3)李云謙對三段絕殺攻擊法的理解及體會

    三段絕殺之法就昨日的練習,自己認為在往前進時需要注意到的,要保持左腳在前的意識,使自己隨時都能夠打出一支或是做出誘惑對方的虛劍。在打出第一支時,必須要抓好距離,由於每個人的條件都是不同的,適合的距離也會有所不同,若沒抓好有可能因此揮空或是打太深。若第一支是要打誘惑對手的虛劍,則在打第二支時會利用到迴旋劍,利用身體去帶劍,讓劍可以相當快速,使對手措手不及。

    在練習此法時,黃老師有提到要有氣勢,若在攻擊時的氣勢旺盛,對手會相當緊張,則自己打出的第一支虛劍必定會使對手做出防禦或是退讓的動作,緊接著打出的第二支劍就能夠順利得手。自己昨日在練習時,自己所演示的並不像打架的氣勢,反倒像是小混混的挑釁,也讓自己有所體會,自己以前打劍總是被人說打得很斯文,不僅是攻勢薄弱,原來氣勢也不足,所以才會被人這樣說。

4)陳建榮對三段絕殺攻擊法的理解及體會

    第一步左腳在前的預備式是標槍步,之前曾聽李春壹師兄說他往前攻時,會用左腳在前來偷距離,再跨右腳打擊標的。第二步右腳往前的逼攻是「身攻劍守、以身誘劍」;第三段以後的迴旋劍則是攻敵之弱側(裏側)。

黃老師在闡述三段絕殺時提到:

「從遠距離以步足快速逼向敵方,在到達一刀一足的距離時,能將步伐調整到以左腳在前的態勢再進逼半步而進入到屬於自己的攻擊發起線,隨後右足以龍步豪邁跨出…」

    我從這段話聯想到風靡世界的日本漫畫《るろうに剣心-明治剣客浪漫譚》(台灣譯為《神劍闖江湖》,對岸譯為《浪客劍心》),書中主角緋村劍心最厲害的必勝絕招稱為「天翔龍閃」。此招有何厲害之處?原理為何?對此,網路上有許多漫畫迷的的討論。綜合來說,天翔龍閃是超神速拔刀術,屬於兩次攻擊。第一下攻擊揮空,超神速的揮擊造成強大氣流吸入,導致周圍呈現真空狀態,進入第二次的攻擊。相較起一般拔刀術右腳在前,天翔龍閃拔刀的同時踩出左腳,順勢利用腰的扭力提高拔刀速度和破壞力。

    上述的說法有其誇大之處,但平心而論,並非純屬虛構,以第一下攻擊揮空來說,黃老師在2019年5月30日的社練中,教導我們練習的三步絕殺就是在行進間,第一下從腰間拔刀,順勢由左至右平揮,這一刀也是揮空,接下來第二下起的砍劈皆是打實。漫畫中說第一下的揮空是藉由快速的揮動來造成強大氣流,這種狀況類似大型車輛高速移動時,將附近空氣吸入,帶動周圍的氣流產生劇烈變化,人體的活動是無法產生如此強烈的氣流擾動,天翔龍閃第一刀揮空產生的幾近真空的效應,在現實中不可能出現。反觀本門三步絕殺的拔刀揮空用意則是逼攻,要引蛇出洞,草暝仔弄雞公,看對手有何反應,若是對手處於僵滯狀態,則我可直接打擊標的;若是對手想要格擋,則我在誘其出手後,尋其舊力略過,新力未起的縫隙,向其裏側連續以開足左迴旋劍分別打他右面、右腰、右腳。

    再看「右腳在前,拔刀的同時踩出左腳,順勢利用腰的扭力提高拔刀速度和破壞力」,這一點則頗有師祖「蜥蜴奔飄步」的味道。三年前,黃老師在指導我練習蜥蜴奔飄步時,一開始要我站在一級階梯上,右腳跨下來踩地的同時,左腰扭動,帶動身體往前進,接下來靠腰身持續的左右扭動向前跑。蜥蜴奔飄步的特點是加速度移動,不僅能夠快速接近對手,且不同於送足的等速移動容易讓人掌握進攻節奏,蜥蜴奔飄步的前進是變速的,出乎常人預料,不容易被對手掌握進攻節奏。

    一般劍道的攻擊多是採取右中段的繼足移動,通常在跨出右腳時進行往前的打擊,此種模式的節奏較為固定,容易讓對手掌握。反之,若是在右中段的狀態下,改以跨出左腳進行往前的打擊,一來節奏出乎對手意料之外;二來採用師祖扭腰帶動雙腳移動的蜥蜴奔飄步法,扭腰的同時除了帶動腳的前進之外,亦有助於增強出劍的動能,這麼做就有點類似天翔龍閃在拔刀的同時踩出左腳,順勢利用腰的扭力提高拔刀速度和破壞力的效用了。

    我就曾有以右中段扭腰跨左腳向前打面的經驗,在實戰中偶而穿插使用,有奇襲之效。之後,我將這樣的理念運用在步足迴旋劍中,這樣的技法類似三步絕殺。我在右中段的狀態下逼攻,滑出右腳的同時以我的劍黏對手的劍,誘他做出反應,不管他是反壓我劍,或是打我出端,接下來我就是扭左腰跨出左腳,以左迴旋劍打他右面。這樣的步足迴旋劍就類似天翔龍閃在踩出左腳的同時順勢拔刀,利用腰的扭力來增強出刀的速度與破壞力。

    有一陣子我對《神劍闖江湖》這部卡通頗為著迷,反覆思量著「天翔龍閃」的奧妙。一開始,我覺得天翔龍閃拔刀術的預備式就像是短跑選手就預備位置,起跑的瞬間跨出左腳,向前衝刺。天翔龍閃像是以短跑來帶動攻勢,藉由衝刺來增強出刀的速度與力道。這種攻擊路數和現今以繼足為主的劍道攻擊模式完全不同。繼足適合用於雙方在近距離的攻防使用,若是處於遠距離當然要以步足甚至是跑步來入身。現今的劍道練習都是雙方慢條思理的走到一刀一足的距離之後再以繼足逼攻,這在現實的打鬥中是不合理的。要掌握制敵機先就要能在遠距離快速逼近對手,打他個措手不及,這幾次黃老師教導的三步絕殺就是相當好用的實戰技巧,同樣也適合於竹刀劍道。

    經由與師祖創發之蜥蜴奔漂步與黃老師傳授的三步絕殺的相互驗證,去除漫畫中的誇大成分,天翔龍閃與本門劍道的相通之處在於「扭腰跨左腳」的妙用,此外,就兩次攻擊這點來說,比較合理的做法應該是,從遠距離以步足或跑步逼近對手,第一下揮空誘敵,第二下尋隙打擊,但不可有一擊必中的心理預期,而是要連續往裏側攻擊,直到對手倒下為止。

4.第六時間的攻擊技

    2019年上半年的中教大劍道社社練,黃老師花了很大的功夫在講解逼攻挺進的心法與技巧,其中,特別強調第六時間的逼攻打擊。所謂第六時間指的是對手的劍打過來,在它還沒碰解到我的身體前,我以己劍將其格擋開來,並尋隙打擊之,這是被動的第六時間;另一種狀況稱為主動第六時間,是我採取主動,在對手嚴密防守中線的情況下,我以己劍碰觸他的劍,將其逼離中線而打擊之。不管是主動或被動第六時間,都是要先處理對手賴以攻守的兵器再打擊對手的身體,這是要確保我在與人對陣的過程中,不會發生自己雖能打到對手的身體,可卻無法保障自己的身體不受打擊,而落得兩敗俱傷的境地。

1)陳建榮對第六時間逼攻的理解及體會

    20190514的社練,黃老師特別傳授第六時間的逼攻打擊技巧。什麼是第六時間的逼攻打擊呢?大約有兩年的時間,每次和黃老師稽古,我總是覺得納悶,不管是主動攻擊或是被動應對,往往都是在劍身交會之際就挨打,套一句俞大猷將軍在《劍經》中的術語叫做「黏劍即殺」。

    黃老師將從對方起劍到完成揮劍動作的這個區間分為七個時間,第六時間是指對方的劍已經舉至高點並往下俯衝至將要打到我的身體前,我用劍將對手的劍碰撞開,並順勢回擊。這種用自己的劍撞開對手的劍,以便讓自己的生命板占據對方生命線的打擊技法,和《劍經》裡面提及的「黏劍即殺」不謀而合。

    在那兩年之間,即使事後觀看影帶,我仍不知為何挨打。黃老師曾告訴我,就是在黏劍逼攻時,給我的劍施加壓力,不管是我緊張度不足,輕易就能將我的劍盪開;或是我過度緊張,一經施壓就反應過度,他都是將劍直直舉起,往中間打下。黃老師的劍無論是從裏側或表側對我施加壓力,都是把握上述的原則。也就是說以他的生命板對準我的生命線,劍身直上直下,從中而落,就能完成黏劍即殺。

    「生命線」是指能將一個人的正面平均分能兩半的虛擬垂直線,又稱中線;「生命板」則是在生命線的基礎上,將劍尖、丹田與鼻尖這三點連成的虛擬三角板(可以是立體概念的「三角矩」(舊譯「三角見」)。劍道練習中最常見的持刀姿勢是「中段」,中段就是以生命板來護住自己的生命線,並進一步以自己的生命板來切對方的生命線。

    上述黃老師使劍的原則,套用明末俞大猷將軍《劍經》的術語就是掌握「舊力略過,新力未起」的時機。黃老師的經驗是,將自己全身的力量透過竹劍向對手的劍施加壓力,若是對手輕易就偏離生命線,無法及時回到中線,或是想要抗衡但用力過猛時也會偏離中線而無法及時回防,掌握這個空檔舉起竹劍從中劈下即可得手,這些都是屬於舊力略過,新力未起的打擊時機。逼攻打第六時間的技法精髓就在抓對手舊力略過,新力未起的空檔。此外,黃老師還會從對手裏側施加壓力,誘使對手的劍偏離中線,舉劍打表側,同理,亦可從表側施壓打裏側,雖然兩者都不是打對手中線,但角度不必大,愈小愈好。

    昨天(20190614日)黃老師分析得更加透徹了,將第六時間分為:主動的第六時間與被動的第六時間;將逼攻的位置分為:裏側與表側;將搶攻生命線的方法分為:敲劍、壓劍、盪劍與拂劍。

    被動的第六時間,不用說就是對方的劍已經打了過來,我用劍將其架開;主動的第六時間則是,對手不動,我主動進攻,迫使其劍無法保護生命線而趁隙出擊。

    以被動的第六時間來說,對方的劍劈過來時,我可以選擇從其裏側因應,使用敲劍、盪劍或是拂劍來破壞其行進路線,當然,同樣的做法亦可從表側來加以因應。

    以主動的第六時間來說,對方固守不動,我主動出擊時,要先處置對手守護生命線的劍,我可以選擇從其裏側施壓,使用敲劍、盪劍或是拂劍來破壞其行進路線,當然,同樣的做法亦可從表側來加以施展。

    主動也好,被動也罷,都是在碰撞開對手的劍後再打擊標的,一碰一打之間,時間差愈短愈好,若是間隔長了,對手就有足夠的時間因應反制。一碰的目的是要搶占對手的生命線,重要的是後面的一打,因此,在處置對手的劍時,務必要藏鋒,儘量用竹劍的後半段來敲、盪、拂對手的劍,甚至是將劍鍔當成盾牌,用以撞開對手的劍尖,蓄積的力量則貫注到劍尖打擊標的。

    第六時間的打擊技是在接觸對方的劍之後展開的,因此需要入身逼攻,當我方欲主動入身時,可採用立定跳遠,跳進去的同時透過竹劍將自身的力量施壓在對手的竹劍上,看他是抗壓性不足而偏離中線,或是反應過度而偏離中線,掌握舊力略過,新力未起的空檔而出擊。

    先前已提到壓劍的要領,此外,我方亦可使用敲劍、盪劍、拂劍來迫使對手的劍偏離中線。當對手主動入身時,我仍要保持主動接戰的心態來移動,此時要考量對手進來的速度的步伐大小,否則一交會的瞬間就沒了接戰空間。在對手衝進來之際,我方可以小步往前、原地不動、後退、向左右兩側變換角度等方式,以獲取因應打擊所需之空間。使用這三種技法時,身體要像航母破浪般,力從腳底起,時時提供動能,但上半身要放輕鬆,以確保動能的傳導不會因為手部意識過盛而中斷。與對手碰劍時,要用劍身的中後段部位,利用移動的位能來敲、盪或拂對手的劍,迫使其偏離中線,自己的劍則保持藏鋒,將力量保留到擊打標的時貫注於劍尖。

2)李云謙對第六時間逼攻的理解及體會

    20190514社團練習時,黃老師以第六打擊時機,提出了兩個概念,分別為「主動的」第六時間以及「被動的」第六時間。

    在雙方對峙時,若想要抓到對方的縫隙,最好的時機就是抓到對方第六時間的空檔。當對方的劍快要打到自己的瞬間,利用身體的帶動自己的竹刀,將對手的劍以敲、壓、扣、撥等方式將對手的劍無法在我方的中心線上,使對手無法打中,而在對手要將劍舉起打第二支之前快速的打擊對手。這樣的方式抓的是對手舊力略過,新力未起之時,而在這個的瞬間對手是毫無招架之力的。以上的技法是屬於「被動的」第六時間,抓住對手快打到的瞬間進行的反制。

    另一個概念為「主動的」第六時間,不同於「被動的」第六時間,是由我方主動的以敲、壓、扣、撥等方式破壞對手的中段,並觀察對手的反應,若對手是毫無反應的,則可立即攻擊對方;若對手呈現的是反應過度導致中段偏離,一樣是從中間攻擊對手。除了上述的方式,也可以利用鍔止來控制對方的劍,使我方在攻擊對手時,對手的劍因被我方的鍔止壓住而無法應付,進而被我方得手。

    而不論是「主動的」第六時間,或是「被動的」第六時間,都不能輕易的將手伸直,必須要讓自己保持在隨時都能出劍的狀態下。而在進行敲、壓、扣、撥等技法時,也並非是利用手的力量,而是應該要用身體的力量帶動劍去破壞對手的中段,如此一來,我方在破壞對手中段的同時,也還能夠保持在中心線上而不會偏離。而在打擊時,意識也必須要雖時都放在下盤,而非是完全只用上半身的力量,這樣一來,除了能夠減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之外,也能利用下盤帶出的力量,打出有效的一擊。

    在打劍時,心態上必須是身攻劍守,身體要主動的入身去引誘對手,想方設法讓對手先出手,並抓住對手的空檔進行攻擊。在引誘對手時,若劍是屬於攻的話,一來可能會因為露色而被對手察覺,二來可能會因為手伸出去而無法變化。

    在觀察對手的同時,必須要保持凝點通觀察的意識,讓自己能夠完整的去觀察對手的全貌,一有動作就能進行反制。在心境上,我方要能夠忍耐,忍住不隨意出手,忍到對手露出空檔的一瞬間進行攻擊,就能夠打出漂亮的一劍。

    在打擊第六時間時,是利用破壞對手的中段來達成。以三角矩的方式來說,即是我方利用破壞對手的生命板,是對手的竹刀偏離中心,這樣一來,我方的生命板能夠壓住對手的生命線,而當對手的竹刀要從新舉起攻擊第二次時,即是舊力略過,新力未起之時,這也正是我方攻擊的良好時機。

    在主動的第六時間,由於是我方「主動」入身去破壞對手的生命板,並觀察對手的反應來進行反制。然而若每次入身時都是利用相同的節拍,則有可能會被對手抓到節拍,而被對手打擊到。為了避免這樣的狀況,在入身時可以利用不同的拍子組合來使對手無法判斷我方的節拍。以猴步以及立地跳遠為例,若都是單獨使用同一種步伐來入身,久而久之必會被對方掌握;但是,若兩種步伐交互使用,先利用猴步入身,對手因被誘惑而出手之時,利用立地跳遠快速的抓中對手的一支,這樣就可以讓對手無法掌握我方的拍子。

3.黃老師補述   

    以主被動式第六時間打擊時機為核心的逼攻打法,其實可以據以逼誘出對手其他打擊時間而進行第一到第七時間的攻擊(含被動式第六時間)。一般人起劍攻擊大多是採往上揚尖以取得位能的方式,能像日本劍豪宮崎正裕那樣以大小燕飛架式來揚尖取得位能而打得很順暢的可說是鳳毛麟角極其稀少,以是,依照一般對手往上揚尖幅度的大小以及在往下砍劈而來的各種樣態,就有第一到第七時間的打擊時機可以掌握。

5.小結─與《劍經》的驗證

    綜前所述,最佳的打擊時機是對手賴以守護中線的竹劍偏離了中線時,逼攻的目的就是要設法達到這樣的目的。對此,俞大猷在其所著的《劍經》中使用「舊力略過,新力未起」的用辭可說相當貼切。當我持劍往前逼時,對手感受壓力,自然起反制之心,有可能直接飆出一支,一旦對手下了決定,按了enter,在他出手後到恢復可再出手的平衡狀態之間,就會出現可乘之縫隙;若是對手較為冷靜,試圖壓我的劍,反占我中線,我在與其周旋之際,誘使其用力過度而偏離中線,同樣會出現可乘之機,凡此種種都可說是「舊力略過,新力未起」的狀態。逼攻就是要設法製造對手舊力略過,新力未起的空檔。

    大陸學者張銀行在其著作〈劍經研究〉中提到:「《劍經》是俞大猷數十年軍陣實踐經驗的結晶,其棍術帶有鮮明的軍旅武藝色彩,那就是一擊必殺的實用性。俞大猷棍法樸實,可以用“一打一揭”四字概括之。」。百度百科對於「一打一揭」的解釋如下:

 

"一打一揭"是明代棍法中最基本的攻守技術之一。打即壓人棍而進,揭即撥人棍而進。俞大猷《劍經》:"凡日間將棍一打一揭自習打揭,俱要自更,久則自有力。高不過目,低不過膝。"又:"一打一揭,遍身着力。"唐豪、向愷然在《國技大觀》中注釋:"打者,己棍壓人棍而進,身起則壓重,揭者,以己棍撥人棍而進,身沉則棍自起而有力。所謂一打一揭,遍身着力者,著遍身之力,于一打一揭之棍也。"(引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0%E6%89%93%E4%B8%80%E6%8F%AD)

 

    如上所述,打是壓人棍而進,揭是撥人棍而進,打與揭目的都在先處理對手賴以攻防的兵器,在確認對手的兵器不會對自己造成威脅後再打擊他的身體,是先守後攻的穩建作法,這與黃老師主張的第六時間打擊技所見略同。一打一揭的下一句是「遍身著力」,文中點明「身起」與「身沉」是動力來源的關鍵,這又和黃老師強調的全身整勁理念相通。本門一向主張不可過度依賴外部肌肉的蠻力來操劍,而應善用身體移動過程中的位能轉化為動能,因此,以下半身各關結的曲伸所帶動的重心起伏就是整勁的重點。更重要的是,藉由全身整勁而獲得的動能是全身的力量,而非僅是一臂之力,「遍身著力」的說法誠屬不虛。

    由此可知,本門的逼攻心法及第六時間的打擊技,與俞大猷《劍經》的精髓相互呼應,殊途而同歸。

 

(三)門人朱志清之心得與整理

單兵入身挺進逼攻心(原理原則)功(內功心法)技(特殊技法)訣竅探微

石動中州派神影流門人  朱志清

 

1.前言

 

去年(2018年)世界盃劍道比賽落幕後,本門就世界盃選手對打之戰略與戰術進行了一個系統化的分析,從而獲得「312568」之研究結果。其中,「5」是指雙方交手從遠距離的逼攻,到一個回合(暫時)告一個段落,此間單兵作戰將歷經完整的五個戰鬥階段(1→2→3→4→5)。讀者若有興趣,閱讀完「世界盃評析」一文後,還可以發現選手也有可能只歷經了五個階段的其中三個階段(1→2→5),一個回合的比賽就已結束。不論是完整的五個階段,還是僅經歷三個階段來完成一個回合的攻防,都是要從「1」這個第一階段的「逼攻」開始對戰。就筆者個人經驗而言,這個階段最困難。

難在哪裡?從裡到外、從心到身、從過去到當下,所有狀況都得調整好、夠熟練、夠穩定、夠專注無心、意識夠清楚…等,這個第一階段的逼攻才能順遂的踏步前行,朝後續各個階段發展,否則在接下來的諸多對打階段,就只能且戰且走、邊打邊修乃至手忙腳亂,而致驚險無比,也難受無比。易言之,逼攻絕對不僅是場上「敬了禮、上了場、三步拔刀蹲禮完」才開始的、可觀察到的動作而已,早在上場前,平日磨技、砥礪心智的逼攻準備早已開始!問題是,上場前的逼攻準備要多久之前開始?這因人而異,端視每個人的心態與境界而有所不同,有的人可能已習慣臨陣磨槍,不亮也光;有的人是磨刀千日,就為今朝;達者則是平時如戰時,戰時如平時,平日生活大小事,例如:人際應對進退、生活自我管理、工作處置規劃等,或如進行心智鍛鍊,揣摩對手攻擊模式、自身又如何破解等,皆以嚴謹嚴密思維思慮,復以貫徹到底之意志執行,則其逼攻鍛鍊度俱足矣。上場前的態度及準備度將決定了上場後的有形逼攻之順利與否,這是單兵入身挺進逼攻最困難也最關鍵的所在。

入身屬於逼攻的範疇,也是逼攻的前奏,故場上有形的逼攻,可從入身著力探討。本文分別探究「入身」及「逼攻」的相關資訊,試圖從筆者個人學習歷程經驗、本門相關探究專文所提過的重點資訊中,進行綜合性的整理。筆者嘗試描繪入身逼攻的輪廓,除了方便探討,更能於日後機動性增補或刪修。由於本文受限於筆者視角與能力,此中難免有疏漏舛誤之處,尚祈閱讀師友不吝提醒及指正。

 

2.關於入身

 

筆者首次聽聞「入身」一詞,是在大學三年級學習合氣道的時候。那時候在道館練合氣道,要學習正面打入身摔、順/逆單手抓入身摔、前打入身摔、斜打入身摔等等技法。當時我初接觸武術,身手僵硬,加上天資不高,被合氣道諸多摔來摔去的技法搞得迷迷糊糊的,只好先強記硬背~~這個叫入身摔、那個叫四方摔、還有反手摔、天地摔等等。練久了,終於也比較記得各個招式技法。此間有兩次機緣,讓我初窺「入身」的底蘊:一次是黃隆民老師提點的「一教後方技法」:靠近對方時,自身的腳最少要踩在對方的胳肢窩底下,要不就是踩在對方腳跟後側;另一位是道館總教練施明郎老師於上課時提到一句話:「合氣道重要的是『閃開對方的攻擊線、然後切入對方的死角,才能破壞其重心』」。我自知天資駑鈍,個性有其放不開之處,對這兩次教學無法即刻領會,但也謹記在心。

在劍道學習過程中,黃老師曾表示,相對於合氣道「入身」的觀念,劍道偏重於「捨身」。昔日年少,聽聞此句,心裡想,「挖靠~捨身ㄟ,好酷的動詞,那場景不就是雙方對決,彼此使出絕招,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視死如歸有如櫻花飄落的悲壯淒美場景嗎?」之後隨年紀漸長,習武年資如樹木年輪般一年年增加,回頭看年少的想法,也不禁噗嗤一聲笑了出來。戰場上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誰能存活下來,誰才有資格說話,是以存活率才是硬道理,什麼櫻花飄落、悲壯淒美場景,那也不過是後人閒話一句、電影小說等塑造出來的浪漫故事情境。因此想要獲取較高的生存機率,除了「捨身」,的確還得融入「入身」的知識概念,不然每一招都捨身,雖說攻勢凶猛,獲勝機率看似提升,但遇到高手,有幾個身可以捨?多年前三峽道場李存仁老師也曾提點我:「絕招、絕招、絕命之招,你用完了,沒招了,就換我打你,你的命也就沒了!」,亦可於此做為呼應。

 

前述所言「入身」要領,除了要切入對方死角,尚有一些原則得顧及:

(1)永時以自己的生命板切住對方的生命線,而不讓對方的生命板切住自己的生命線(切板轉尖三角矩)。

(2)切住對方生命線時,轉尖的角度越小越不明顯越好,高手甚至是可以只從鼻孔切進對手生命線。這麼做的原因除了要避免打草驚蛇之外,若自身轉尖的角度過大,耗時過長反而會讓對方有機反客為主,非常不妙。

(3)在切進去的當下,除了角度避免過大,彼此的距離得拿捏精準,有時候是越靠近對方越好,才能壓縮對方還手的空間;有時則是為了取得適合我方發動攻擊而令對方難以施展手腳的距離,例如:小個子與大個子對打,兩者欲取得的「射程」就不一樣,不宜劃上等號,那是假平等。

 

除了上述三項原則之外,必須體認到,入身所被允許的時間,往往只在轉瞬之間,因而在入身速率的掌控方面,必須快速穩當,方能掌握契機,及早取得易守難攻的制高點。古諺有云:「兵貴神速」,至為箴言。那怎麼樣才算是快速穩當復又神速?一般對「快」的認知是在同個時間內我方出劍比對手要早一些命中標的物叫做快(照字面上的敘述,似乎在比較上半身誰出手得快,其實不然,那是結果,真正前端關鍵是動力來源來自於下盤乃至跟地球借力),相較於此,倘若是切中對方的空檔,則此種的「快」更是寫意(「空檔」有很多種,例如:神經反應的空檔、雙腳分開來不及靠攏回到單重的空檔、驚懼疑惑等意識上僵滯的空檔、竹劍打擊從波峰掉到波谷再回到波峰的八個打擊時機空檔等)。為此,腳法必須多樣、腳步運使必須嫻熟、意識必須放在腳底,也必須力起腳底全身整勁,如此一來才能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以變頻變奏的入身速率快速欺近對方,提升切入對手空檔的機率。一旦對手陷入意識上僵滯的驚懼疑惑空檔,或動作緊張的神經反應空檔等惡性循環,我方即能逐漸取得、擴充入身的時間優勢(例如:從原本對手只露出0.2秒的反應空檔(我方要忍住不要急於出手,因為出手的機緣未足),後因心神慌亂或手忙腳亂導致破綻漸次累積,最終出現0.8秒的反應空檔),主導雙方對打的節奏,始能立於不敗之地。

前述所謂「變頻變奏的入身速率」,意指不同腳法所具備的速率不同,交叉運用的結果。入身卡位的節拍速率自然有所變化,而讓對手難以鎖定。也就是說,入身時,不必受限於一般送足的固定速率,相對的,可以跌宕多姿,增添快慢緩急、虛實不定的變化。然而沒有一種腳步是絕對的好、絕對的妙,端賴接戰、逼攻當下的情境能否適時靈活運用。大凡世間萬物運行,皆同此理,大至一年四季有春夏秋冬景象變化,小至人與人之間的對話也有抑揚頓挫,而音樂的音律起伏更不用說了!是以劍道的入身速率,自然不必拘泥一格,被傳統步法綁住(傳統的送足、步足是基礎,也很重要)。君不見日本劍道高手以送足入身,雖說細膩銳利,但因等速前進,故遇到對手入身腳步之速率、節拍不同者,不就陰溝裡翻船?昔日宮崎正裕橫掃日本劍道界、現代西村英九的袋鼠跳步法也讓對手吃盡苦頭,即是明證。在「變頻變奏的入身速率」的前提下,另一個好處是,交戰入身時,更可以壓縮對手研判、決定的時間空間,在這一丁點遲疑的當下,我方除了方便快速通過火線,減低本身損傷機率,也能殺個對手措手不及。

在此回顧一份資訊。在2018/1109「世界盃評析」拙文中,筆者紀錄著以下資料:要入身,就得靠腳,腳下的功夫除了傳統的送足、步足、開足等入門步法,於石動中州派神影流的教範中,尚有標槍步、蜥蜴奔漂步、圓規步、醉八仙、立定跳遠、蠶蛇尺蠖寸進步(即石動碩舟齋總師演示的日本古流S形寸步扭動)等;日本當今高手中,西村英久、古川和男、內村良一等步法也是相當銳利、細膩;在其他武術或運動領域中,尚有可供截長補短的有拳王泰森步(實則即是西洋拳版的三角矩切板轉尖兼閃躲)、形意拳的猴步等,每一步皆蘊含前輩先賢的智慧結晶。茲將上述資訊簡略整理如下表,表中羅列之網址連結,可供諸位詳加體會,在此就不再論述。(注:因本篇論述距離世界盃評析一文已將近十個月,關於腳步名稱略做調整,修改後的名稱於表格中以括號和雙底線標示。旁側表格內容也適度調整,增加了動力來源之欄位)

表1所整理的八種步法,為石動中州派神影流入身步法之彙整(當然,這些步法有許多是源自步足、送足、開足的衍生變化),皆以靠近對方為目的(畢竟要逼近靠近,才能打到對方)。但問題來了,如果無視敵我對峙的緊繃情勢而一味地只用傳統的某一種步法為入身主調,有可能是被既有觀念給綁死了,換個角度論之,也叫做固執而不知變通。亦即,這八種步法若能摻雜應用,則對手將較難抓住我方的節拍與韻律。在實際應用上,每一種步法都有其特殊屬性,例如:猴步可用來試探虛實、泰森步是基本功也同時適用於出其不意的情境。在主動攻擊的心態下,能於瞬息萬變的戰場選擇適合的步法(乃至相關的身法),方為上謀,這好比急診醫師在處理重大傷患中得當機立斷,使用哪種療法哪種手術工具止住傷勢的嚴重性(操刀式的使用亦是此理,在不同的情境變換不同的操刀式)。這八種步法沒有一種好練,戰場上要能在間不容髮的時機用對步法更是不易,若沒有熟練到一定程度,一個緊張,用錯步法,可能就一翻兩瞪眼就給對方可乘之機了!但還是得練熟練巧,練到如狐步舞般的自然流暢(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GeeaIdnBc8&feature=youtu.be)。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吾人若沒有日本劍士安藤翔那樣能遠遠就發動主動襲擊的先天條件,總是有其他的足法方案來靠近對方,完成「進逼入身」的第一階段任務。

 

表1

石動中州派神影流入身步法彙整

編號

步法名稱

特色

補充說明

動力來源

1

標槍步

變頻變奏變速。入身特色:速率快、轉尖角度小

中州範士九段在就讀淡水中學時為陸上競技部的標槍選手。

利用腳跟離地、頓地的位能轉換成往前移位的動能。

2

蜥蜴奔漂步

變頻變奏變速,尤其適用於對手退後時的追擊。當然,用於瞬間往前逼進亦可。

中州範士九段晚年能以此種步法瞬間以顫功啟動而幾乎不動用外部肌肉拋出百米短跑的速率達20米以上而氣不喘。

左側腹抽筋顫動將全身往前拋出。

3

圓規步

龍行步

從對手死角切入,類似合氣道「順單手抓外迴轉」、「一教後」的左右擺動運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hcnNxwvjzE

左、右側腹抽筋帶動半身做半圓形旋轉。

4

醉八仙步

過度用力、反向用力、不按牌理出牌、出其不意。

可參考成龍醉拳影片之身法韻味,約第43分00秒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JH4KLtsU90

利用身體偏斜(東倒西歪)讓重心不穩而移位。

5

石動碩舟齋總師的S形寸步扭動

蠶蛇尺蠖寸進步

隨時向地球借力、縮短間隙(rolling)、出其不意。

♦在三峽為眾門人前演示過神影流古劍術左腳在前的偷步法。

♦以腳趾頭屈伸連動帶動身體微步往前偷距離的「蠶蛇尺蠖寸進步」與石動總師的步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角趾、前腳掌在地面屈伸、旋轉,維持一定的摩擦力,時機一到蹬地躍出一步。

6

立定跳遠步(娃娃跳步、袋鼠跳)

♦瞬間移位,逼進或退出,以試探對手反應(試探性入身)。

♦若配合上半身的操劍式,則劍尖軌跡的變幻可聲東擊西、迷惑對手,延宕對手的反應或讓其判斷錯誤。

♦立定跳遠若第一步的跨距縮小,不失為縮短兩人間距的方法。

♦現役日本選手西村英九的「西村跳」步法,為「立定跳遠」的變形,詳如: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egqDhSo1AA

♦現役日本選手內村良一的「水漂步」第一步,也是「立定跳遠」的變形,請參考: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o9mPSRKYa4

重心放鬆下沈,利用腳底蹬地的反作用力跳躍出去。

7

形意拳猴步

♦進退趨避之間,試探對手反應,迷惑對手的判斷,為後續的攻擊先行鋪陳。

♦亦可不著聲色偷距離。

♦猴步請參考: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tc9K2pHtSU

♦古川和男以送足試探迷惑對手,其功用類似猴步,請參考: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EhcExc_vhE

軸心腳腳尖蹬地後,自由腳腳尖輕輕落地。

8

拳王泰森步

故佈疑陣、聲東擊西。身形從中間晃到左邊,再晃回右邊,於左、中、右三個方位都可以隨機出腳出手發動攻勢。

請參考甄子丹對陣泰森的視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sntR9gL9EA

骨盆下沈的同時,也確定了下沈的方向,讓自由腳可以接受控制,往前後左右移動。

資料來源:朱志清整理,黃隆民補修。

 

筆者資質駑鈍,為記住這些運身步法,綜合表1內容試寫打油詩一首,方便記憶。詩文如下:「蠶蛇標槍醉八仙,纏絲顫腰開腳顛,蜥蜴龍行一教後,滑步原地皆繞圓。西村袋鼠搶中線,泰森翻浪閃板尖,喇牙抬腳單重心,猴步跳遠虛實變 」。(注:翻浪一詞源自於形意拳拳譜所記載的一句話~打起打落如水之翻浪。請參考龐超先生講解的視頻: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OeoZ8kdB0I)

 

切中對方的空檔,只憑多樣腳法、嫻熟腳步、腳底意識等要件,不免仍略顯單薄。以對手的視角來看,我這裡磨刀霍霍、殺氣騰騰,那麼即便是腳法諸多變化、進退嫻熟,也不免打草驚蛇,讓對手一有風吹草動,當下死命回防,哪肯輕易成為俎上肉?是以在入身的同時,須不帶火氣,如此即便劍尖指著對方,仍可以讓對手難以研判我方是要打、還是不打?如果要打,會是打哪裡?如果不打,似乎又難以突破對峙。若能練就此無色入身之要領~~積極而不毛躁,果敢而不動聲色,有如沉靜水流,不讓對手探得我方意圖,此際再搭配腳底意識來控劍,如此入身當能讓對手太慢察覺甚至難以察覺,而更加順利迫出對手身心狀態的空檔了!

眼下出現一個疑問,無色入身有沒有什麼比較具體可行的實踐方法例證?在此我們先聊聊合氣道。若觀看Youtube日本合氣道視頻,不論是徒手合氣道準備要摔對方,或是合氣劍對練,存在著「你怎麼來,我怎麼閃開後再滑步切入你的死角,或是我直接就切入你的側翼死角,幾招內要結果你」的入身邏輯。由於沒有穿戴防具,在徒手或是拿木刀的演練時,這已經是極盡可能的揣摩實際對打時該如何入身的情況了!相較於合氣道,劍道穿了裝備、拿了一支比木刀柔韌有彈性而不大會把對方動輒打到骨頭斷裂的竹劍,因而雙方對陣時,有著異於合氣道/合氣劍對練之真實對打情況(講白了,就是玩真的):(1)每一次攻防稍有不慎,皮肉就會討痛,因此沒有人願意讓對手趁心如意、登門踏戶、切入自身的死角而被揍;(2)由於手握兵器,雙方從相距約莫六尺左右的距離開始對峙,這恰巧就給予彼此佈局設謀的空間。

在對手「不從」兼以雙方得從遠距離開啟後續交鋒的特性,若要不動聲色來入身,可以試試以虛探實的「試探性入身」策略。這個試探,依使用的情境與手法,可以產生下列效果:(1)投石問路、一探究竟,測試對手反應~你不動就K你,你動就盪你(盪掉你的劍);(2)虛張聲勢、威嚇對方,讓對方心神一亂而輕舉妄動露餡了(中段是個矛盾的構型,站好不動似乎無懈可擊,可是呆立一久又都是縫隙,若改變中段姿態縫隙立刻出現,所以得快速進入下一個打擊姿態免得被別人抓到);(3)聲東擊西,調虎離山,轉移對方注意力,方便我方趁隙而入;(4)引蛇出洞,請君入甕;(5)故佈疑陣,虛實互換、難以捉摸。關於這五項入身原則這方面的視頻資料頗多,不論是徒手武術(例如:李小龍武打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gDtCl13x7Y、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EhiG-ZIh48&feature=youtu.be)、拳王泰森以小搏大偷步入身(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Q6CvAv_lys&feature=youtu.be),還是劍道影片(例如:日本選手權(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6rqqI74q-0)、韓國趙秦用一本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l7Fb2j91cY&feature=youtu.be)、2018世界盃劍道比賽(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BCFs2QC7wI,2分19秒韓國選手被西村逼到往左側先行移動而錯失先機)),都可以略窺一二。

在本門的教範中,有一課程是以猴步入身、操杉木劍試探對手動態的技法。在敵我情勢未明的情況下,以猴步跳入火線,看看對手的本能反應是攻是守還是受到驚嚇。在猴步跳躍過程的零點幾秒我方即情蒐完畢,落地的當下即可當機立斷要虛晃一招還是虛實互換,改以一支紮實的重劍擊出。這猴步本身不帶火藥味,微跳入身,目的是以自身為誘餌(身攻劍守、身攻心守),誘出對方按下Enter指令一出定型的動作後(不論是呆立不動還是忍不住出手等),因敵我情勢已明朗,即能從中截殺之。要誘敵,當然不能敲鑼打鼓,由於猴步本身特質之一是降低給對方的壓迫感,或是讓對方滿腹疑竇而誤判能採用的出手時機、模式等,即為無色入身的範例。

上述討論入身時,提到需兼顧「角度、距離、速率、腳法、無色入身、試探」六項原則,然而除了這六項之外,眼睛能否綜覽全局,也十分重要。眼要精,心要清,心理狀態如果不平靜、意識不凝,心有旁鶩,那就難以凝點通觀,陷入視而不見的窘境,更遑論要克敵了!2019/0816中華職棒兄弟與Lamigo捉對廝殺,兄弟隊因一局上出現兩個失誤掉了三分,此後軍心受到影響,打擊很悶,安打難以串連,分數始終無法開張。三局下Lamigo打者擊出一球本壘後方的高飛球,只見捕手和主審第一時間以為球會飛到觀眾席,未積極掀開面罩向後追蹤球路,反而是投手往本壘後方狂奔,接住落下的高球,送打者回去休息(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L-1CVZhn68)。這段視頻可說是內心專注安定與否會讓一個人對眼前動態是眼觀四面還是視之不見進而影響後續所採取的行動的極佳對比案例。心有沒有安定、意識有沒有專注,完全影響眼睛能否觀照整個局面。若能先把內在安頓好,定靜安慮得,則昔日中州範士九段強調的「看燭火」功夫才能展現,也才不會漏掉每一個千載難逢的入身機會。

中州先生昔日曾指導過筆者,他在場上會運用「催眠」的功夫來和對手互動。當時我才疏學淺,即便老先生已經明講「眼睛要看嘴角的點才能去催眠」這回事,仍然搞不懂在場上這麼緊張的狀態,出手都來不及了,哪有可能去催眠對手?後來經黃老師指導,才知道是眼睛關注一點,但心神籠罩對手全身動態(甚至場域意識也能形成,能掌握周遭環境的變化),則對手的一舉一動不致讓我方驚嚇,我方則如影隨形跟著(或是誘導)對手的節奏來互動,出劍互擊,好似對手被我牽著鼻子走,達成催眠的效果。由於與對方的節奏頻率同步,故能感應到其節奏空檔而完成入身的企圖,進而好整以暇地襲擊其波谷(當然這又牽涉到動力來源能否力起腳底全身整勁的議題)。

入身更需要膽量與強技(此處所謂的強技是指心功技法)。膽量有很多種,例如:肆無忌憚,任意橫行的膽大包天,或刻苦自勵的臥薪嘗膽,亦有不知死活危險的憨膽,而本文所強調的是功夫純熟勇猛果決的藝高人膽大。有人天生膽氣十足,有人經後天環境的磨練訓練歷練而練就熊心豹膽,無論是先天還是後天,心功技法的精純若能與膽氣調和,則場上對陣展現出來的氣勢可讓敵手心旌搖曳,得另花心力凝聚心神,如此我方不就取得了先機?或許讀者閱讀至此,認為場上那些打得乒乒乓乓、喊得震天價響的劍士,展現出來的氣勢是所謂的膽識豪壯嗎?我的答案是還有展現更高膽氣境界的劍士,他們姿態樸實無華,看似不慍不火,待與其過招,方驚覺實為「黑矸仔裝豆油,看不出來」~該佔先機絕不讓步,欲取得最佳入身角度、距離亦是當仁不讓,此乃木雞老貓,真正渾身是膽也。具備此膽量者,入身無往不利,縱使遇到攔阻,亦無所畏懼。黃老師在世界盃評析一文提到中州範士九段昔日與日本高手對戰的精彩敘述,可為明證:「…很久以前(約莫1988年許)筆者(黃)在台北工專體育館觀看神影流九段範士中州師(當時64歲)和昭和劍鬼中倉清(時77歲)以及日本三次八段賽冠軍的佐藤博信進行地稽古,三位先生都是六十幾歲以上的老人(尤其是中倉先生當時已經77歲了),但同樣是一行完了禮不由分說便直接入身逼進出手,每個回合都是乾淨俐落。」老劍士們技術純熟、心性穩定,得手不喜、失手不悲不怒,雙方你來我往,心情不動如山,基本上就是一支一支的打,一步一步的入身搶攻,臨陣應敵,智勇兼備,膽大可以如斯。

另一個例證是,中州範士九段十九歲時於日本東京中野區公所橫掃道場,不料來了一位拿劍猶如舉鋤頭的老者(神影流二十二世中島圭祥),讓中州先生使力之際打得欲振乏力、滿腹疑團。中島老先生惜才,在場上要中州先生再進攻啊、秀出本事啊,但中州先生自身體能、技術雖然正值顛峰,對於自己身體反應卻百思不得其解,索性不打。要知道中島老先生能如此戲弄中州先生,可見對其技術層面是絕對有自信的,此其一;若非膽氣驚人,豈敢無懼直面當時狀況甚佳、可以橫掃道場的年輕人?此其二。其三,中州範士九段年老時訴說這段經歷,描述當時看到的這位老先生除了拿劍像鋤頭,與學校老師教的持劍姿勢不同之外,老先生看起來好像要死要死的樣子,根本就沒把他放在心上,直到對打時才知道踢到鐵板,這不就是遇到木雞老貓真正的高手了嗎?故精純的心功技法與膽量互為犄角之勢~~膽量培養強技,強技增添膽量,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但真正有修為者,功力強到一定程度,反而如低頭的稻穗,謙虛不傲,而不會成為一介只知武鬥的莽夫,這樣的大高手,你會說他入身有窒礙、會驚懼嗎?

 

綜合上述探究,筆者將入身時須兼顧的要件整理如表2:

 

表2 

入身諸元

編號

項目

說明

1

三角矩概念下的切板轉尖

要能佔住利於我方而不利於對方攻守的位置

2

小角度

避免打草驚蛇

3

取得利於我方的距離

取得適合自身爆發力、手腳長短的好出手距離

4

多樣腳法帶來的變頻變奏入身速率

穩迅兼備是快、榨出對手空檔更佳

5

無色入身

不帶火氣

6

試探性入身

(一)投石問路、一探究竟,測試對手反應;

(二)虛張聲勢、威嚇對方;

(三)聲東擊西,調虎離山,故佈疑陣,轉移對方注意力,方便我方趁隙而入;

(四)引蛇出洞,請君入甕;

(五)虛實互換、難以捉摸。

7

內心專注安定

心神意識清明,不受情勢影響

8

凝點通觀

綜覽全局、催眠對方

9

膽量與強技

膽技一氣

10

多元動力

與腳法有直接的相關,牽涉到入身節奏與速率的變化

 

3.從入身到逼攻

 

多年前,黃老師指導筆者與敵對陣時,要謹守「進、逼、攻、擊」四字要領。進,是進入到適合我方的攻擊區,然後逼對方出手,在後續的打刺過程中,處理掉對方的攻勢(藏鋒互擊),最後在對方僵滯之際(波谷)予以一擊(第N+1支)。現在回頭思考這四字訣,其中的「進」,就是入身。沒有前頭入身的鋪陳,後續的逼攻顯得粗魯了一些,看似勇敢往前衝,到最後很容易就茫(盲)了,畢竟逼攻其實還有很多的入身前置作業要納入考量。

入身的目的在於逼攻,雖然入身本身就有逼攻的效果,但是逼攻還得納入其他的條件,這樣的逼攻才算趨於完整。如果想要建構逼攻的架構,或許可從瞭解逼攻的本質、目的開始思考。

逼攻,就是要逼你出手,你出手了,原本渾沌不明的對峙局勢漸趨於明朗~晦暗不明的拍子、節奏、作戰模式、慣性、優劣勢心理狀態等情資,在對手被逼、誘、擾之後,我方即可在瞬間根據現場情資來採行適當的作戰策略以遂行攻、擊目的,講白了,就是要逼你現出原形。但是要逼你現出原形,僅靠入身是不夠的,相關連的所謂看不到的觀念、謀略與看得到的外顯樣態如同鳥之雙翼,缺一不可。

首先是自我保護觀念。黃老師在今年(2019)七月於中教大授課時,引用西洋拳擊場上教練對選手的叮嚀,將之套用在劍道上~「在入身、逼攻時,一定要先能保護好你自己」。當時聽聞此教誨,真是心有戚戚焉。我在道場與師友進行地稽古時,已數不清楚有幾次是在我進逼之際自顧自地思考下一步要如何進行時就挨打了!就對手的視角來看,在這麼千鈞一髮的當下,我看似跳電,想當然爾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錯過了不知道還要等多久。除了這樣子不會保護好自己,我也曾經因為攻擊小手的意圖太過明顯,還在進逼時,身體不自覺向左傾斜而露出破綻,最終自討苦吃。至於這一年來體能下降,猶記得我在學校擔任體育教師,經常耳提面命告訴孩子們,「沒有體力就沒有戰力,體力一定要練好」,結果我自己在進逼入身時,因體力、肌肉爆發力退化,看到對手來勢洶洶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無法及時做出處置,被對手K.O.。走筆至此,想到像這樣不會保護自己的親身經歷,著實令人汗顏。「一定要先能保護好你自己」確實是進逼入身的最高指導方針,當無法保護好自己時,還能談什麼後續的第幾階段的哪些攻、擊呢?拳王泰森職業生涯後期的影片也證明了無能力自我保護,撐得了一時也撐不完全場,最終任人宰割而已(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AxqyjBN7U0&feature=youtu.be)。

 

其次是動力來源。入身要靠腳(不走/奔/滑/跑/跳進去,怎麼入身?),腳下的各式動力來源讓入身跳脫出單一的節奏。在入身之際或是入身末了,也可以同步藉由力起腳底、全身整勁的動力運轉模式,讓持劍之雙手靈活放鬆而不僵硬地以各種構型或操刀式來逼、誘、擾對手,例如:中段立定跳遠杉木式、蜥蜴奔漂逆燕飛(擔擊)、蠶蛇尺蠖霞之型、蠶蛇尺蠖上段等。若是雙方相互逼近,以竹劍在那裡「恰、恰、恰」的要搶距離、角度、時機、中線等,此時更需要以渾厚的動能來引領指揮鬆淨的上半身來執行逼攻。不論竹劍有沒有相交,一旦雙手意識過盛,將與腳腰動力互生扞格,一來露鋒(出手沒有節制),二來露色,這要如何進行有效能的逼攻呢?

好的動力來源,是腳尖推動地球,跟地球借反作用力之後,腳腰整勁,不但帶動各式入身步法,也能讓上半身在不用成為主要動力來源的情況下,有更多的餘裕變化構型、有更多的揮灑空間來變化操刀式。反之,較差的動力來源是手歸手、腳歸腳,如此不但逼攻打擊沒有效果,也容易造成本身的傷害。器械武術如此,徒手武術亦然,大陸形意拳龐超先生於視頻上的講解也強調全身整勁的妙用(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KxNLxtoTeo)。表1所整理出本門所運用的腳法動力來源,其實有一魚兩吃的妙處,例如:腳腰纏絲勁與左側腹的抽筋動力混和運用,不光可以發動入身,也能源源不絕的提供上盤在施展壓迫、奇襲、威嚇、驚嚇、看似若無其事其實暗潮洶湧等百變風格的逼攻姿態所需的動能。若進一步分析表1裡頭各個腳法的動力來源方向,可粗略發現有四大走向~上下、前後、左右、混和。上下者,是指將體重透過腳掌或趾尖推動地球產生的反作用力來產生前進的動力,例如:猴步、立定跳遠、袋鼠跳等。前後者,是指骨盆腔前傾及趾尖屈伸往前移動,帶動身體前行,例如:蠶蛇尺蠖寸進步。左右者,與陳氏太極拳的纏絲勁功法類似,但本門中州範士九段以其行醫經驗、醫學知識及殊高天份加入抽筋的概念,讓纏絲勁的運使更加細膩、更加省力、更具爆發力,不但可帶動入身,更可以產生強大綿密的力量來與對手過招,此代表的腳法為蜥蜴奔漂步。混和者,將前述之上下、前後、左右等動力整合為一體,而帶出令對手難以捉摸的腳法,例如:標槍步(上下+前後)、醉八仙(上下+前後+左右)、拳王泰森步(左右+前後)。龐超先生在講解武術實戰中應儘量多角度發力,視頻中可以看到力線若能來自前後、上下、左右各個角度,則能較有效維護自我重心,提升實戰中的安全性(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PaQYnI26Ug&feature=youtu.be)。

上述本門特殊腳法及其動力來源走向呈現腳腰帶動手、劍之逼攻特色,身體上下部位各司其職、層次分明,不至於落入手忙著使力、控制方向,而腳底動力反被切斷無法上傳造成無謂的能量浪費。唯,儘管動力依循由下而上的正確整勁程序,上盤在運使竹劍時,仍必需秉持航母破浪劍的奧義,否則,一旦雙手意識過盛而露鋒,原本屬於佈局性質的逼攻第一階段,將跨入刀刀見骨剁豬肉的打刺第二階段,那又是另外的論述了~。

 

其三是戰略。不論是軍團對戰,還是殺人刀活人劍,都必須要有戰略。戰略者,作戰的策略也,古稱兵法,講淺顯一點,可以詮釋為計謀、詭計、策略。古今中外先聖先賢流傳下來的兵法書頗多,修練劍道的人應該對五輪書(宮本武藏)、兵法家傳書(柳生宗矩)感到不陌生(日本最古老的兵書「闘戰經」似乎對武士道有相當的影響,可惜國內沒有翻譯本(https://www.kingstone.com.tw/new/basic/2070430223261/));另有媒體整理中國古代十大兵書(https://kknews.cc/culture/2lpbglz.html),有興趣者可以上網參考。

誠如中州範士九段所言,竹刀劍道打不死人,因此非常幸福的可以在一回又一回的地稽古中,進行戰略上的修正。是以在逼攻(甚至是入身開始)時,應該就要對這一回合所採取的戰略定下方針,從中試煉、調整,日積月累,對於各個戰略的經驗值、適用性與熟練度必然有所提升。比較糟糕的是在進逼之際,未做充分的戰略選擇準備,而是採取臨機應變的作法來直面對手的挑戰,時日一久,大腦建構的戰略資料庫可以想像是殘破不全、沒有系統的,徒然浪費每次上陣的機會。古今中外的兵法書所提到的戰略有其嚴謹性、複雜性,在一對一的劍道地稽古中,或許可以從一些比較簡單的兵法著手練習,待熟練之後,逐漸將學習層次拉高到各個兵書所闡述的內容,如此一來,腦海裡所建立的戰略資料庫可以由淺至深,通達後,更能根據對手特性採用對應的謀略,既鬥智復又鬥力,如此樂趣也多了!

所謂的簡單的兵法其實你我都不陌生,或多或少都有聽過,在此以「三十六計」為例。關於三十六計的資訊,網路頗豐(https://www.ifreesite.com/scriptures/36.htm),其源頭考證不是本篇重點,重點是其中部分內容倒是可以讓我們試著去思考如何應用在劍道對陣中。茲將三十六計內容於表3呈現,諸君閱讀後或許會和我一樣感到意外,原來當中的一些詞語果真是時有所聞,甚至是已經有在應用,若將之拿來當作入門的戰略,可說是平易近人,少了一份高不可攀的味道啊~。

 

表3 

三十六計

第一套勝戰計

第二套敵戰計

第三套攻戰計

第四套混戰計

第五套並戰計

第六套敗戰計

第01計

瞞天過海

第07計

無中生有

第13計

打草驚蛇

第19計

釜底抽薪

第25計

偷梁換柱

第31計

美人計

第02計

圍魏救趙

第08計

暗渡陳倉

第14計

借屍還魂

第20計

混水摸魚

第26計

指桑罵槐

第32計

空城計

第03計

借刀殺人

第09計

隔岸觀火

第15計

調虎離山

第21計

金蟬脫殼

第27計

假癡不癲

第33計

反間計

第04計

以逸待勞

第10計

笑裡藏刀

第16計

欲擒故縱

第22計

關門捉賊

第28計

上屋抽梯

第34計

苦肉計

第05計

趁火打劫

第11計

李代桃僵

17計

拋磚引玉

第23計

遠交近攻

第29計

樹上開花

第35計

連環計

第06計

聲東擊西

第12計

順手牽羊

第18計

擒賊擒王

第24計

假道伐虢

第30計

反客為主

第36計

走為上策

 

以下試舉數例證明三十六計之實用性。

2017年8月,黃老師拋出一個問題:「注意觀察宮崎正裕怎樣偷收左腳然後以快拍搶面(https://youtu.be/p2Ga5KvA1fEhttps://youtu.be/DTPOnKnjSws)」。筆者回覆:「跟複式切返的雙腳很像,踝膝維持一個彈性,往前往後時,雙腿內側一夾,兩腳底落地的瞬間已調位完成,隨即利用落地的彈力,左足一蹬出劍」。黃老師指導:「沒那麼複雜。設法讓自己處於單重狀態,即可跳出。宮崎的右腳已經深入較近的間合,對手的位置如果沒變,而他的左腳又太開而太後面時,直接跳快拍面會跳不好時,就需要把左腳往前縮回來,但這個縮腳進來的瞬間最是危險,有經驗的對手大多會升擊面飛過來,所以宮崎有兩個策略:1)已經深入的右足不動,利用手上的劍好像要逼攻那樣佯攻,同時藉以掩飾其縮回左腳的動作。縮左腳的時候,身形維持先前已經下潛的姿勢,以免對手有所覺察。這招是暗渡陳倉。2)有時他會佯退,引誘對手往前追擊,等他左腳準備好的瞬間,往前打出快拍面。這招叫對手自己進來挨打,是請君入甕」。

暗渡陳倉,屬於36計的第08計。請君入甕,則類似第04計的以逸待勞(以逸待勞一詞其實是來自孫子兵法的軍爭篇)。中國大陸張銀行先生在其「《劍經》研究」一文中以「示形用詐、聲東擊西、敢於用奇」來詮釋俞大猷的哄誘技法。聲東擊西,屬於第06計。而本門核心心法之「使從使逆」,為一個執簡馭繁的戰略,這一戰略其實深藏了「航母破浪劍、力起腳底全身整勁、切板轉尖、主動第六打機」等心功技法。若對手的竹劍被壓迫偏離中心線(使從),我方則可以趁火打劫,這是第05計;而對方反應過度,竹劍被壓迫之後反彈偏離中心線(使逆),我方反抓標的,這有那麼一點欲擒故縱的味道,這是第16計。若是在逼攻之後,欲以被動第六打機來反守為攻,這與第30計反客為主是一樣的。本文於開始之處探討試探性入身時,有提到此舉具備了調虎離山的奇效,這是第15計。昔日在中州道場出入的高段老師,有的擅長若無其事、漫不在乎的入身,待進入到屬於他的一刀一足距離再暴起發難,這是第10計笑裏藏刀;有的老師將喊聲放在擊打時機之前或與擊打同步,藉以干擾對方在進攻及防守時機上的判斷,這也是第06計的聲東擊西。

從以上數例即可看出,戰略(兵法)其實不遠,有的甚已在實踐之中,所謂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如果平日在逼攻的想定與實踐時,留意一下什麼時機、可以採用什麼策略來處置哪一類型的對手,一步一腳印,系統化的去建立屬於自己的大腦戰略資料庫,那麼在逼攻的過程中,思慮自然越來越周延,面臨突發狀況亦能一心不亂,從廣博的資料庫中調出不同的策略,見招拆招,誘導對手落入圈套而化險為夷。只是,難就難在,於瞬間的入身挺進逼攻時,你夠熟練嗎?你能用得出來嗎?

 

其四是戰術。戰術一詞,經查詢教育部國語辭典,是這麼敘述的:「在戰場或預想戰場及其附近,運用戰力,創造與運用有利狀況,以支持野戰戰略的方法。目的在爭取作戰目標的達成或獲致決戰時最大的成功率與最有利的效果」。我個人認為這個解釋相當抽象,但其中「支持野戰戰略的方法」倒是標記出戰術扮演著支撐戰略的角色。在本文的解釋中,我將戰術定義為「戰鬥的技術」。若把戰略比喻成車子,戰術就是車輪。車子沒有車輪就無法前行,是以沒有戰術的戰略那僅是空想而已。

筆者於2018/0212中教大與黃老師稽古,事後於課後筆記記載著如下的資訊:

「對打後,黃師認為,我持劍之姿勢太過拘泥於高中段,其利~拋物線打面;其弊~無法控制對方竹劍(飛彈),行引蛇出洞之謀略。彼此攻擊的劍路有所謂的米字形九種路徑(path)(姑且稱之為「大米」),今日眼界大開,竹劍貼身控制對手的竹劍也是循米字形路徑的方法(姑且稱之為「小米」)。控劍要訣,掌控「部位、力道、方位」三元素。

    (1)部位:劍尖、劍身、劍根、甚至刀鍔控制對方竹劍之劍尖、劍身、劍根、甚至刀鍔,目的只有一個,悄然地迫使對手竹劍偏離中線。

    (2)力道:予以施壓,刻意地迫使對手竹劍偏離中線。施壓後,(a)對手垮了,趁火打劫;(b)對手反應過度,趁亂反向取之;(c)施壓後,對手反應過度,順著對手反應過度的路徑,推波助瀾一番,再襲擊之。

    (3)控劍的方位,為小米路徑。

以上,是所謂的「劍の推手」,必須時常練習此種施壓、反撥的謀略心智鍛鍊。」

 

從以上這篇記錄,我們可以發現在戰術方面,可以透過米字形劍路(path)來主動發動攻勢,或是因應對手的攻擊路徑來做機動性、積極性的防衛。我個人將這米字形七個方位的劍路(大米)簡化為「敲(由上往下,為米字的直豎劃)、捲(由右上往左下或是由左上往右下在對手的劍身畫圓,圓的直徑可大可小,也可以趨近於0,使其路徑外觀如同在刷劍,這是屬於「米」字上方的兩個點)、拂(由右下往左上或是由左下往右上來撥開對手的竹劍,恰好與捲的方向相反)、割(此由左往右橫劃的路徑在劍道場上似乎少見,筆者於本門見識到黃老師使用右手正拳右腳正拍擊打近距離的胴,威力驚人;此外本門李春壹老師也曾指導筆者於交鍔時,運用左小手往右方水平撞開對手的左小手,再順勢倒曳竹刀擊打逆胴,此為由右往左的橫劃)、刺(讓劍尖瞄準對方的喉部,亦即米字各筆畫交會的中心點)」五個名稱,除了「割」,餘六種劍路可用來試探、逼迫對手,讓對方手中的竹劍受到擾動之際,露出本能的反應動作,則逼攻的目的(前文所述之「逼你現出原形」)即已達成。

劍是手的延伸,太極拳有推手,劍道當然也可以有推手(劍の推手)。在手中之劍搭上對手的劍後,將大米劍路濃縮在方寸之間,以劍尖、劍身、劍根去施壓、逼迫、誘導對方(當然,這過程的動力來源如同航母破浪劍般,是來自下盤,絕對不是以雙手使力在那裡和對手的劍互相爭搶中線),則為「小米」劍路,同樣也是要讓對方在受到干擾之後,使其身或心出現空隙,而給予我方有了可趁之機,遂行後續的戰略。

而筆記中,關於(2)所記載的,不就是戰略嗎?是以戰術是戰略的前導,少了戰術的佈局,戰略難以執行,兩者本來就是密不可分,難以切割。

 

除了「敲、捲、拂、刺」,尚有「連擊、互擊、擔擊、拔擊、退擊」的戰術也和逼攻有所關連:不管是兩段打還是三段打的連擊,連擊的頭一支可以當作是試探性的出手(屬第一階段的逼攻),擊出之後,看對手的反應把殺手鐧留在後頭(屬第二階段的打刺)。互擊則可以視為逼攻結束後的戰場處理(屬第二階段的打刺),或是下一波逼攻的前奏。擔擊則是逼攻百般樣貌中的刻意驚嚇對方之手法。拔擊則是戰略上的以逸待勞、請君入甕(拔擊面、拔擊小手)或見縫插針(拔擊胴),都是讓對手誤以為逼攻有成而決定出手之際,被我方反將一軍,這算是反向操作的逼攻(或許可以名之為「逆逼攻」吧?)。有的退擊是巧妙的製造出揮劍的空間,瞬間來一個甩竿得手,這也是逆逼攻,只是行進方向是往後而非往前;有的是在交鍔時猛然碰撞對方,利用對手身心失衡的瞬息直接往後或往左後、右後方迴旋退打一支得手(日本2018世界盃國手星子啟太擅長此技),這個猛然碰撞以利後頭襲擊,算是比較肉搏戰的逼攻,直來直往,毫不囉唆。

 

在世界盃評析一文中,於第一階段的逼攻,黃老師就一刀一足距離詳細說明小個子對高個子可以採用的策略有出其不意、引蛇出動、請君入甕。在那個電光石火的瞬間,不但身攻劍守、身攻心守、以身誘劍,還能夠比對手早一瞬結果對方,所仰賴的技術層面就是四分之三快拍彈道式。就持刀的構型而言,這是以高中段先揚劍尖來備戰,當然還有上段、中段、下段、八相、脇構、平青眼、霞之型等起手式,也有將重刀扛在肩膀上,或單手持刀放在右後側之脇構變形;就拍子而言,在黃老師指導筆者撰寫之「雙手刀三種出刀節拍概說」有詳細的敘述;而操刀式,黃老師亦在「雙手刀操刀式概說」有精闢的講解,讀者可以參考這兩篇著作,思考節拍、構型與操刀法可以怎麼樣地融入戰術的內涵中。

徒手武術或器械武術對陣時,常出現的迷思是:「力強則勝」。武俠小說常聽到的敘述是,某某老者一掌打出去,開碑裂石;或是少林高僧將禪杖舞得虎虎生風。若都是這樣恃力而鬥,比肌肉棒子,那還有什麼趣味?力小者直接棄甲拋戈算了。實際對陣時,若能將「大小、輕重、快慢、虛實」列入戰術資料庫,這四個小戰術彼此亦可重組搭配(最多將有2×2×2×2=16種變化),甚或再與其他的戰術合併使用,雖力小而術豐,雖柔弱但能勝剛強。

小結論是,入身挺近逼攻,若能綜納上述自我保護意識、各個腳步、動能、戰略、戰術等諸般要件,斟酌運用,雖誠屬不易,但逼攻之輪廓漸趨完整矣。

 

4.從入身挺進逼攻到三段絕殺

 

在本文前言中,曾提到就筆者個人經驗而言,雙方交手以入身逼攻階段最為困難,經本文探討後,證明了有太多的先備知識與技巧必須建立,否則後續對打的第二到第五階段雖說你來我往互不相讓看似最為精彩引人注目,但因缺乏了系統化的入身逼攻引領,容易流於盲(茫)打,故仍須以第一階段為基礎,整個對戰過程才算完整。君不見自古以來的大兵團作戰能戰勝的一方,不都是在前置入身逼攻階段煞費苦心精心策謀偵蒐敵情後,才放膽任將士上陣殺戮嗎?即便是現代的國際體育競賽,也是如此作法。所謂「樹頭若是站乎在,不驚樹尾做風颱」,茲將前述入身挺進逼攻各要件以表格暨排列組合的方式呈現,足以顯示此前置作業委實複雜不好兼顧,劍士不可輕忽。

 

表4 

入身挺進逼攻各要件呈現暨排列組合表

入身諸元

入身腳步(10)暨

動力來源方向(4)

×

戰略(N)

×

戰術

(若干類,可再延伸探究)

●三角矩概念下的切板轉尖

●小角度

●取得利於我方的距離

●多樣腳法帶來的變頻變奏入身速率

●無色入身

●試探性入身

●內心專注安定

●凝點通觀

●膽量與強技

●多元動力

●蠶蛇步

●標槍步

●醉八仙步

●蜥蜴奔漂步

●龍行步

●西村袋鼠跳

●泰森拳擊步

●猴步

●立定跳遠步

●各步法穿插混和運用

●上下

●前後

●左右

●混和

N

●大米(6):敲捲拂刺

●小米(6):敲捲拂刺

●連互擔拔退等5擊

●5種以上構型

●3種拍子(快正反拍)

●7操刀法

●大小

●輕重

●快慢

●虛實

●航母破浪藏鋒互擊

             

 

腳、腰動力來源貫穿全場,支應入身、逼攻的所有需求

 

 

今若以表4中的數字交互相乘,行排列組合之計算,就可以知道臨陣對敵,有多少種玩法了!中州先生昔日說過:「看診時,聽聞患者述說症狀,腦袋裡的コンピューター(電腦)馬上就要能夠分析病情、開出處方」,也說過:「看那個時局就要走那步棋」。同樣的,表格中的每一個元件如果都能熟悉,熟能生巧,大腦進行自動化的演練運算,看什麼對手就採行或試驗哪一種數學排列,對打的樂趣、詭譎性、刺激性也就跟著提升了!

 

2019/0425於中教大社課,黃老師講授三步絕殺攻擊法(後發展為三段絕殺攻擊法),課後黃老師提問:「昨晚所授三步絕殺之法,請就其可能牽涉之本門心功步技諸法,試詳申你的思考與體悟。」

我資質駑鈍,眼看師兄弟都逐一回答,就只有我腦袋瓜整理不出個頭緒,腦海浮現的答案盡是凌亂沒有組織性的,這也讓我難以下筆回覆老師的提問。當時心裡想著:「寫不出來就放著,慢慢整理總是可以彙整出個什麼東西,這總比亂寫一通要好。亂寫一通是應付老師的提問,那不是該有的學習態度。」於是乎就這樣硬著頭皮,把它擱在心裡,缺交作業。日後雖有空就看看2019/0425的上課稽古影片,試圖與曾學過的知識產生連結,但總是成效不彰,還是難以動筆。過了三個月已是七月底,中州道場館長陳榮耀醫師為紀念尊翁中州範士九段,特於2019/0728辦理追思稽古大會。在大會前兩週與當天早上,黃老師不厭其煩指導我三段絕殺要領,最終在0728午前與之前所學的產生共鳴,稍微看懂三段絕殺的奧妙了!另一個讓我可以突破關卡的契機就是本篇寫作。黃老師於六月底時出了另一道考題,就其所提供的逼攻挺進、三段絕殺、主被動第六打機來逼攻三篇資訊整理成一篇完整的論述,當下看完考題的反應和四月底一模一樣,腦袋瓜資訊東一則、西一則,就是無法連成一氣。這次的考題一樣陪我東奔西跑,毫無著落,巧合的是也是在2019/0728練習三段絕殺劈斬草蓆後,大腦裡的訊息開始跑位,漸漸統整,即便下筆寫作時時遇瓶頸,常常半天擠不出幾行字。為了克服難關,一邊打字一邊演練一邊查資料,猶如在寫一篇論文。為了回答黃老師的兩道難題,意外地在點點滴滴書寫過程中統整了我昔日學習歷程中的入身逼攻相關資訊。現在回頭一看三段絕殺,多多少少理出一些頭緒,茲敘述如下:

師祖中州先生和黃老師以前教我劈紙捲時,先以右手(單手)持刀,刀尖自然下垂,腳跟則如同標槍步的預備動作一樣,反覆離地、頓地如同活塞(piston)運轉(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x04M8YwOBw),如此一來,武士刀也跟著上下晃動,像是小鳥在地面跳躍時尾巴上下振動的模樣。隨後骨盆前傾(好像有人在拉你的皮帶環,把你扯出去)以步足往紙捲靶台移位,一旦進入到砍劈的位置(以下稱「攻擊發起線」),右手旋即把武士刀上舉,左手也於此時迎接刀柄,成雙手握刀之斜上段態勢,這個時候是左腳在前(軸心腳)。後續則右腳滑出(從自由腳變成軸心腳),以杉木式劈下第一刀。第二刀之後基本上都在原地,右腳在前(軸心腳),反覆的砍劈紙捲。

這個動作我練了上百次,會很自然地以步足行走到攻擊發起線時,就調位成左上段,預備劈紙。也就是這個關節,讓我頓悟三段絕殺的第一段,不管用哪一種構型~右手持刀刀尖下垂、重刀扛肩如扁擔、平青眼中段、八相,或是右單手脇構(初學劍道時,黃老師在場上以右手拿著素振大刀,模擬古忍者將刀藏於右後方的起手式,以拖曳之姿態奔跑,待奔跑至攻擊發起線,瞬間將素振大刀由後往前由下往上畫一個大弧度揚劍再砍下)等皆可,反正一旦抵達攻擊發起線,就是左腳在前(軸心腳)、刀尖也要(瞬間以肚皮內部抽筋之力振起或是緩緩沒有火氣地)揚起就空中砍劈的預備位置(一般而言是上段)。在抵達攻擊發起線之前,表4的入身多種腳步皆可以善加利用(這些腳法賴以為根基的動力來源更是得熟練,不管是跟地球借力,還是自身筋骨合縱連橫、扭絞舒放、全身連動產生的力量),反正就是一旦逼近到攻擊發起線,就是左腳在前(軸心腳),準備下一刻就要砍下去了!2019年9月,我國標槍好手鄭兆村勇奪國際田聯鑽石聯賽年終賽銀牌,從影片中看到他奮力一擲的瞬間,奔跑速率跑到最快、左腳在前、擲完不能超線,這和三段絕殺的第一段殊途同歸~以各種腳步犀利入身、腳下調位(從遠距離到近距離,步幅由大調小)、出手當下左腳在前(標槍頭、劍尖均已揚起),在攻擊發起線出手(距離的掌控),出手後換右腳在前且不能過近(超過終點線)(https://www.facebook.com/CHTMOD/videos/379586756058721/?v=379586756058721)。而不同的腳法有不同的速率特質,要換檔成哪一種腳法、搭配哪一種速率入身逼攻,得視當下的情況來決定。能否在砍劈前的最後一刻讓身體成為左上段,就是平時功力的檢證!

這樣的攻擊模式熟練後,就可以加入表4的各個元素。例如:以小角度從表、裏切板轉尖無色入身;不一定只有步足,表4中的步法都可以嘗試應用;砍下去的路徑就從大米裡頭去變化;雖然左腳在前,但砍下去的時候可以有三種拍子;可以是第一支佯攻,第二支揚劍才真的要砍劈下去(連擊);操刀法可以是甩竿、彈道、杉木等;而構型可用高中段掩護,心裡的持刀構型實際上是平青眼、八相等變形的上段;可以虛晃一招,進入第二段才紮實的砍劈下去。我在道場上練習劈紙的單一入身模式是第一課,現下認知到對手不是靶台上的紙捲,傻傻地就站在那裡放給你砍,是以必須盡其變化,把庫房裡的各種戰術拿出來使用。走筆至此,忽然體會日本神影流左腳在前並不光是偷距離而已,在那個左中段霞之型的構型下,左腳其實是按下Enter的開關,在左腳就定位之前有各種入身逼攻的模組,左腳就定位之後,其實是暗藏數十殺著,等著料理對方。至於會用哪一招來入身逼攻結果對方,就得看本身熟不熟練、對方的功力深淺,無法在此先預設立場要使用哪一種攻擊模式了!

多年前剛開始練習劈紙時,心情總是會緊張,原因很多,例如:手裡拿的是開鋒後的真刀、或是深怕身體哪一個小小的環節沒調整好,武士刀一劈下去僅讓紙捲折腰而未被切斷等。後來慢慢上手了,專注力增加,一些額外的擔心、預設立場等想法在不予理會後,劈紙漸漸進步。表4提到的入身諸元中,內心專注安定、膽量與強技、凝點通觀、多元動力等該練就的心法或功法,我認為對三段絕殺的第一段大有幫助。這幾個先備條件有練透,不論是劈紙、劈草蓆(聽說有一種是草蓆裡頭包竹子,挑戰性比單純劈草蓆要高,想當然爾製作上費工耗時成本高,故較少見)、還是像中州範士九段示範難度相當高的瞬間抽刀砍掉甫放手的竹子,一定有所助益。萬不幸未來街頭遇到俗辣,為了保護心愛的家人或財產而免不了動了干戈,這幾項入身諸元若沒練就起來,接下來的對幹廝殺我看也不見得是有練過劍道的會贏。而這也回應本文前言所提,在不得不出手之際,平日磨技、砥礪心智的逼攻準備是否真有落實?是臨陣磨槍?還是磨刀千日?抑或平時如戰時、戰時如平時?(後記:我於2019/0909駕駛車輛遭後方騎士撞擊,雖說車損輕微,但事後也花了好一番心力處理理賠事宜。此事件給我的另一啟示是,開車技術穩健不算是優良駕駛,平日能否揣摩交通狀況處理,乃至真的遇到車禍能否頭腦清晰一心不亂有條理地處理糾紛那才是優良駕駛的關鍵指標)

三段絕殺的第二段所使用的腳法是開足,這個好像在表4中沒有出現,其實就是所謂的合氣道一教後方步法,也可以歸納為表4中的龍行步。設法繞到對方的裏側後方死角,以操刀式中的迴旋式來執行砍劈任務。這樣的一個步法,平時也可以練習,例如:我站元立引導學生打小手時,體碰的一瞬間就可以這樣練,當然,引導孩子打面、打胴就是練習表側的一教後方步法了!所以不見得是只有在練習三段絕殺時才用得上這樣的步法。

三段絕殺的第三段,也可以參照表4中的入身挺進逼攻要件來執行。其實第三段除了作為三段絕殺的收尾技法,也可以獨立出來運用。不論是其腳步、節拍、操刀式、動力來源、大小輕重快慢虛實等,都可以就原本第三段的套路發展出變化的型式,一刀化萬刀,搞得對手難以招架(研討至此,亦發覺到其實三段絕殺的每一段都可以獨立發展、變形,待熟練之後,招式千千萬萬,其實源自於很單純的套路。這好比我在道場上劈紙的套路一樣,可以百變衍生,說到底,其實就是第一課,萬刀歸一刀而已)。

 

5.中州範士九段紀念稽古後的檢討

2019/0728日,中州道場辦理了追思中州先生逝世五年的紀念會,活動上半場是藝文展演,有刀具介紹、古琴及手鐘演奏,顯示道場的包容性,各個領域的專業都可以納入劍道的主軸來交流。活動下半場則是劍道師友的地稽古、試合。我因為許久未見到這麼多的師友齊聚三峽,心中興奮異常,一上場就毫不保留,想要打個痛快。但才一出手,就知道不妙,照這樣沒有節制的打下去,打得好打不好是另一回事,2019/0727之前所做的修練不就拋諸腦後、功虧一簣?為此自責不已。在警覺到必須儘速讓自己回到本門心功技法所規範的章法後,我採取的策略是,既然控制不了手尾,我就放手去打,打到手酸沒力,就沒有本錢去揮霍了。如此過了數個回合,開始有點效果,自我節制力量有起來一些。現在回頭一望,當日犯的錯誤就是入身逼攻前,內心不夠專注安定。

那天與師友地稽古約莫90分鐘裡,很珍貴的得到了以下該努力檢討的地方:

  1. 硬進去不如軟進去:剛上場時由於亢奮,磨刀霍霍向對手,不料意圖明顯,對方早有防備,是以我久攻不破。等到我刻意的耗掉一些體力後,身體自然放軟,以切板轉尖三角矩的原則瞄準對手,看似要逼攻入身,又好像在門口徘徊,就在那一下子對手來不及注意,我抵達我的一刀一足距離,後續得手的機率提高不少。
  2. 支支搶快濺血不如處處藏鋒互擊:方才提到,我因興奮過度而急於出手,看似每一支又快又狠,其實CP值不高,畢竟沒有人喜歡被打,當然會加強防守。也是因為後來心性比較穩定了,劍鋒比較收斂,反而有比較多的餘裕切入對方的破綻。我自己是這麼分析的~以1秒出手一次來看,假設我花0.5秒入身調位、調單重,後面0.4秒藏鋒互擊,所餘0.1秒是我賺到的,多個幾次,比如說累積個0.5秒的空檔,我就可以打到對方。反之如果每一秒我都露鋒打滿,多個幾次我還是沒有掙得時間來出手。
  3. 腳腰整勁取代肩部亂揮:在亢奮的情況下,壓根兒控制不了雙手,直到後來手酸手累了,腳底整勁的模式才慢慢浮現。也幸好我有慢慢切換過來,不然要撐完90分鐘,會是個不可能的任務。
  4. 兵棋推演老謀深算第負時機:在去年討論世界盃的論述專文中,黃老師將打擊時機細分成八個。而在兩軍對壘之前,或是上個回合甫結束、這個回合未開啟之空檔,就要能夠深思熟慮,預想對手的特性、動態,我個人給予如斯對打前的準備時機稱為「第負時機」。雖然我平時對打都有這樣做,但2019/0728對打後,更確認第負時機的準備度將會影響到八個打機的掌控度。
  5. 黃老師給的建議:「你的兩腳分太開而致雙重,當下無法再移位了。其實你整晚的練習都一直犯這個禁忌,解決之道,就是進退多用娃娃跳,比較能隨時維持單重」。
  6. 李春壹老師給的建議:遇到年輕的對手,可以引誘他,用拔擊來打他。以空間換取時間。

 

如果以表4的逼攻要件檢核上述六點檢討,不難發現在戰術、戰略、動力來源、心神意識等層面,我都要再加油。表4的內容越是落實,則逼攻身手越是周延,進退顧盼之際,也才不會一遇到亂流就慌亂。心神意識專注安定,後續第二階段到第五階段自然開展順遂、水到渠成。

 

6.結語

 

戰陣上對方的違抗性,與彼此互動存在的緊張、不確定性,凸顯入身挺進試探逼攻的不可或缺性。筆者國小時聽我哥哥描述世界級的桌球比賽是這麼樣開始的:甲方發第一球試探乙方虛實,乙方接了這一球、回擊之後(第二球),甲方根據回來的球路,立馬就要研判出其球路特性,(第三球)予以截殺。當年是沒有網路的年代,要在賽前取得對手的攻防特性比現代隨便上網撈一下視頻就能取得影像的難度要高上許多,在情報有限的情況下,擁有發球權發第一球去試探對手的能耐,更顯得機會彌足珍貴。或許當年於場上一邊偵蒐試探一邊比賽的模式已與今日不同,但一照面先試探對手虛實能耐再截殺之作法與本門進逼攻擊的心法可說是異曲同工。

入身是為了逼攻,而逼攻是要逼對手露出馬腳、現出原形,然後在那彼此盤算的瞬間決定打你或互擊盪劍,以及發展第二階段之後的攻防趨勢。因此入身的道行高低將決定後續的成敗。好的入身是無色,次一級是給人壓迫感,最差是大落落進來自以為探囊取物其實早已風吹草動。入身逼攻要顧及的層面細節多如牛毛,無一不是關鍵,每樣心功技法的養成亦非易事,但若能深入鑽研復以身體力行,戰陣上存活的機率自然是高了一些。

金庸所著小說笑傲江湖中,有這麼一段故事:華山派耆宿高手風清揚欲傳授令狐冲獨孤九劍,卻因劍法繁複,沒有把握令狐冲短時間內學得起來,只見風清揚自顧自地屈起手指,喃喃數道:「歸妹趨無妄,無妄趨同人,同人趨大有。甲轉丙,丙轉庚,庚轉癸。子丑之交,辰巳之交,午未之交。風雷是一變,山澤是一變,水火是一變。乾坤相激,震兌相激,離巽相激。三增而成五,五增而成九……」。高中時讀此敘述,印象超深刻,心想怎麼會有劍法是這樣傳授的?裡頭的術語從易經、八卦裡擷取,但傳劍方式卻又像是在指導學生進行數學演算。直到自己練了好長一段時間的劍道,被修理了無數次,終於體會金庸當年如此鋪陳授劍所隱含的寓意~在上陣之前如果不會、也不懂得精密計算敵我之間的優弱勢,一旦臨敵刀來劍往,又如何能夠算計對手?自古兵不厭詐,先要會計算、才能夠算計,誰能多計較一點入身逼攻要考量的條件,誰的贏面就比較多。

 

(四)門人李云謙之心得與整理

                   逼攻技法及心法的重點訣竅之整理

1.前言

    劍道是相當高深的武術,在修練的過程中,不僅要時時刻刻的鍛鍊自己外在的技術層面之外,對於自己心靈上的磨練更是必要的修行。一個好的劍士,不僅要有高超的技巧,心靈層面也比一般人來的強大,由於劍道是源於起源於武士,是用武士刀與人拚搏的,所以不論是在膽識還是在耐性之上,都必須比常人還要更加的精進,在對峙時能夠等待時機,在進攻時能夠有膽識一鼓作氣的進到對手的面前。

    在外在的技術上,一般人在力量的使用上都會利用上半身以及手的力量來去帶動,但這樣一來,過度使用上半身的力量會導致上半身的力量使用太多,長時間下來必然會容易疲累,而長年下來更是可能因體力衰減而無法再繼續打劍。而本門的秘訣在於從下盤來使力,這樣一來能夠分擔上半身的負擔,較為強壯的下半身也能提供更強的力量,在做不同的技巧時也能利用下盤的力量帶動,使技巧的實施能夠省時且省力,對於人本身的負擔也能大幅度的降低,也才能打更長久的劍。

    在本次的整理中,所主要探討的為逼攻。在劍道的對峙中,雙方會相互逼攻,並觀察對手的反應,進而做出如何進攻的判斷。然而,逼攻也並非簡單之事,首先是在逼攻的技巧,能否成功引誘出對手來讓自己做出判斷是相當重要的;而在逼攻的的心態上,也必須要是掌握身攻劍守的概念;最後則是在逼攻的心理,能否有等待機會的耐心以及一股作氣進入對手攻擊範圍的膽識,是必須要去鍛鍊的。雙方若距離稍遠,需要縮短距離時,則可使用三步絕殺之法。三步絕殺之法則是透過三步的距離,一次做到逼攻、入身、誘敵以及攻擊的技法,配合逼供所要掌握的要點,一鼓作氣的將劍打完,使對手毫無招架之力。最後則是以第六打擊時機為核心的逼攻方式,是本門的技術中最為高深的技巧,藉由對手「舊力略過,新力未起」的時機,抓住這個空隙給予對手攻擊是本技巧的核心,此法更是融入了上述的所有技巧,且時機的掌握更是相當的困難,若能夠有效的掌握這個時機,在劍道的技術上必定能夠更上一層樓。

    綜合以上的所有技術,逼攻是劍道技術中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高手並不會主動的出手,而是會想方設法先讓對手先出手,進而觀察對手的出手方式加以反制。若逼攻的好,成功的讓對手先被引誘出來,才有辦法去做後續的發展;而在成功引誘之後要如何反制對手,又是另外的一門學問。

2.逼攻挺進的技法及心法之訣竅略探

    雙方在對峙之時,我方絕對不能貿然的進入到對手的攻擊範圍內,但是在打擊時,這段距離又可能會造成我方打擊不到,所以利用逼攻的方式,想方設法進到自己能夠攻擊的距離並且打擊到對手。然而在逼攻之時,並不是簡單的敲對方的劍就進入,在逼攻之時,除了要具備外在的技術之外,也必須要有內在心技相互配合,並利用不同的節拍的使用,才能夠做出完美的逼攻。

    對於逼攻的概念,可以從外在方面的技術以及內在的心技來做分析,以下為陳建榮師兄以及李云謙對於逼攻的概念分析以及見解:

1)外在的技術層面

a.陳建榮師兄

    昨天的中教大社練(20190604),老師提到武術對決比的是膽識,因此要勇於入身,敢於攻擊。老師以兩屆全日本選手權優勝的西村英久為例,說明入身逼攻的要訣在於挺直腰桿,以後腳為支點將身體往前推送,過程中雙腳要能盡量拉開,撐得越久越好,而能最快打到對方的就是四分之三拍彈道式。

    網路上流傳一則〈西村英久一本集〉的視頻,從中可見西村往前逼攻打面時,是以後(左)腳為支點,前(右)腳懸空,挺直腰桿將身體往前推進,以四分之三拍彈道式打到面部。當西村往前挺進時,對手要與之抗衡也往前移動,這時雙方距離拉近了,使其能在右腳著地時以彈道式打到標的;若是挺進時對手在原地不動,距離遠了無法以快拍打到,他則以西村跳在雙腳著地時以彈道式打到標的。

b.李云謙

    在20190604日的社課練習中,老師強調的是在前半段的入身動作,運用身體移位所產生的動能,可以作為將對手中斷破壞的能量,並利用身體的三角矩,來使對手的劍自己偏離中心線,進而減少手腕的使用。在入身時,身體必須送出去,讓整個身體保持在正的狀態,並配合3/4拍的腳步,讓身體能夠快速地進入適合的範圍。除此之外,在入身時,竹劍必須保持在藏鋒的狀態,隨時都能夠打擊對手的狀態下,保持凝點通觀的心態,才能掌握對手的動向,判斷對手的反應,進而決定是要打主動的第六時間或是被動的第六時間。而這個入身的動作是相當重要的,由於不論是怎麼樣的入身方式,能夠掌握這樣的訣竅,才能讓後續順利下去,所以在入身時必須要利用身體的位移帶動,使竹劍產生的能量破壞對手的中段。

    老師也有提及到日本高校九州學院的練習法,在前半段與上述相同,都是利用3/4快拍的腳步入身,不同的在於雙方的位置,如果雙方的位置較近,則可以直接使用3/4快拍直接使用彈道式打擊;相反的,如果雙方距離較遠,則利用4/4正拍,並配合彈道式的打法,其中要注意的是,4/4正拍打擊的瞬間,後腳必須馬上收回,讓身體保持在隨時都能出劍的狀態,才能夠防範對手的反擊。

    在逼攻時有四種方法,分別為表攻表、表攻裏、裏攻裏以及裏攻表,在運用上可以交錯使用,使對手判斷錯誤,並配合不同的節拍,進而打亂對手的拍子,使對手僵滯或是反應過度,進而抓住主動的第六時間,並利用彈道式快速打擊對手;如果對手的實力較好或有觀念的話,在被逼攻時沒有上述兩種狀態,而是直接抓住我方的第零時間或是第一時間,則我方的動作也是一樣,利用入身的力量破壞對手的中心,只是此時打擊的為被動的第六時間。

2)內在的心技層面

a.陳建榮師兄

    逼攻的過程講究的是膽識,要主動入身,入身的前半段是以後腳推進,過程中獨腳支撐使身體滯空的時間越長越好。身體滯空往前推進,就是以自身的三角矩來切對手的生命線。所謂三角矩是指兩肩與劍尖形成的虛擬三角板,這如同一把刀的刀刃,靠著身體挺進所產生的動能來切開對方賴以守護生命線的竹劍。在我挺進時,若是對方沒有反應,我可直接擊打標的,或是碰開對手的劍,打主動第六時間;若是對方也跟著往前移動,則我可抓其腳還在移動的第零時間打準出端;若是對方欲打我出端,我在挺進時以身迎劍,在對方的劍快要碰到我的身體時,劍不出鋒,以劍身之中後段撞開其劍鋒,打被動第六時間。

    上述不管是打第零時間、主動第六時間或是被動第六時間;不管是以快拍或正拍打到標的,身體挺進的階段動作都是一樣的,意即藉由後腳支撐身體前進的動能,如同航母破浪般的切開對方的生命線。不管是主動嗑碰對手的劍,或是被動迎劍,都要以極小角度的轉身來帶動自己的劍,為避免提早動手,過程中雙臂要挾緊身體,以保動能是由身體挺進而來。不將意識放在雙手,才能凝點通觀,據以應對各種可能之狀況。

b.李云謙

    在打擊的心態,由於此技法必須要入身的較近的距離,除了要有相當快速的反應、判斷力以及觀察力之外,也必須要有勇氣,一鼓作氣進到近的距離,若是因為猶豫而使動作慢下來,則可能因為露色而被對手察覺,反而被對手抓到打擊的時機。打擊的動作並非是分解的動作,而是一連串的動作,所以在當下必須要冷靜沉著,保持凝點通觀的心態,並一股作氣的進到近的距離快速觀察對手的反應,若沒反應,則直接打擊主動的第六時間;反之,則轉為打擊被動的第六時間。

3)三段絕殺攻擊要訣之詮釋

    三段絕殺在本門的是相當高深的技法,不論在多遠的距離進入,我方都必須隨時保持戰鬥狀態。在最後的三步時則必須要有意識,因為在這三步時必須能夠觀察對手反應,所以要保持凝點通觀,根據對手的反應,瞬間做出判斷並出手攻擊對手。在三步完後所要做出的攻擊,可以從對手的反應來判斷是要直接出手或是要先以虛誘敵,而在出手之後則要一股作氣得將劍打完,由於本技法的原先是利用武士刀來進行,出手之後對手非死即傷;若有任何的猶豫讓對手抓到機會反擊,則死的就有可能是自己。

    20190425日(週四)陳建榮、朱志清與李云謙出席中教大劍道社社課稽古,當晚教學內容首先為持各式重量木刀練習各種整勁功法、三種節拍與操刀式結合的要領,其次為地稽古,最後為試合練習。在第一階段練習末尾,我為三位徒弟提供一個真刀對陣時可以實際應用的所謂「三步絕殺」攻擊法,除當場示範講解其做法與要領,並著爾等實際演練而當面予以調整之外,特對三人提出申論考題。

4)2019/0426/10:01 黃隆民 提問

    昨晚所授三段絕殺之法,請就其可能牽涉之本門心功步技諸法,試詳申你的思考與體悟。

a.對「三段絕殺攻擊法」要領與訣竅的說明

a)「三段絕殺攻擊法」之實施階段

   所謂「三段絕殺攻擊法」,一開始向徒弟們使用的名稱是「三步絕殺攻擊法」,隨後經過三週的調整,我將其發展為「三段絕殺攻擊法」。「三步」發展成較為複雜但較為完整的「三個階段」。

    所謂「三段絕殺攻擊法」的第一段,講簡單就是,在下定決心對當前敵手拔刀相向後,能直面敵人心無恐懼而積極入身,主動自表側逼攻,直接砍劈,可以的話(對手僵滯),就出重實之劍,以杉木式或甩竿式,就頭頸部位袈裟一擊而殺之。我方刀身落在目標時,應至少以刀身中段部位為落點之準,砍劈中的當下順勢往回拉而切割之。

    第二段者,對手若心生畏懼而舉刀(任何武器)格擋,我則向其裏側以左開足連打三支左迴旋劍,三支袈裟斬可以連擊其右側頭頸,亦可分別擊其上中下部位,亦即第一支頭頸袈裟,第二支半蹲擊其右胴,第三支全蹲擊其下肢(膝部或小腿)。此三支左迴旋劍在施展開足時的基本要領是,每一次進步都必須儘量繞到對手的右後側去。每一步開足都一定要讓後面的右腳跟上來,完成單重的平衡歸零狀態。

    第三段者,身形回到半蹲,略為往左後拉退,以右迴旋劍擊敵左胴後,身形立起,從敵裏側以左霞之位(反向燕飛)架構,用推拉式連兩支劍擊其右面部。

b)「三段絕殺攻擊法」的困難之處以及實行要點

    「三段絕殺攻擊法」最困難的部分在第一段,其困難點有心理層面和入身步法與節拍的原則與技巧兩個點。心理層面又可分為兩個層次。首先,要先下定決心是否真的要出手?有必要出手嗎?不能不必出殺手而還有其他方式解決衝突嗎?接下去真的出手了,對手免不了非死即傷,我方要付出的後續代價值得嗎?不能邊跑離邊防衛而脫離衝突現場嗎?這些問題在臨場臨境的當下都必須冷靜以理性好好適切計算思量妥當才是。在決心要出手之後,心理層面的第二個層次就是要能瞬間直接進入戰鬥狀態,關鍵在於要即刻就能運步逼攻入身進去,身攻心守,身入劍守,不能心存任何驚懼疑惑,目付要能凝點通觀,心態上能有如老僧入定,旁人或對手望之有如石貓木雞,進逼看似暢如流水一氣呵成,其實內中動力從腳底借力整勁,高頻顫動蓄勢待發,步調有如恰恰隨時可以墊步變換,節奏有如爵士樂般自由靈活。

    而在入身步法與節拍的原則與技巧上,最好以劍道型第四型攻方從脇構架式起劍的氣勢(不一定從脇構起劍,將刀平伸我方右側或是將刀扛於右肩有若扛扁擔然亦可),從遠距離以步足快速逼向敵方,在到達一刀一足的距離時,能將步伐調整到以左腳在前的態勢再進逼半步而進入到屬於自己的攻擊發起線,隨後右足以龍步豪邁跨出,雙手或右單手(先出右單隨後視狀況左手再接上刀柄底成雙手持刀)以大動作將劍畫大圓幅從對手表側頭頸部位以袈裟劍式劈下,此時腳下要使用三拍子的哪個節拍來發力就看對手反應,劈下的刀勢要輕要重要虛要實也是看對手的反應而定。

    「三段絕殺攻擊法」的第一段,複雜與困難的就在於它基本上就是武術功力高低的根本。第一段做得好,大概直接就可以把交鋒的任務予以完成。第二段和第三段,基本上就是對手是某種程度的練家子時,再予追加的技法,按照所排定的程式照本宣科去打就可以了。

a.三段絕殺攻擊法的領悟及討論

a)李云謙

2019/0426/20:00 李云謙

    針對三段絕殺之法,就昨日的練習,自己認為在往前進時需要注意到的,要保持左腳在前的意識,使自己隨時都能夠打出一支或是做出誘惑對方的虛劍。在打出第一支時,必須要抓好距離,由於每個人的條件都是不同的,適合的距離也會有所不同,若沒抓好有可能因此揮空或是打太深。若第一支是要打誘惑對手的虛劍,則在打第二支時會利用到迴旋劍,利用身體去帶劍,讓劍可以相當快速,使對手措手不及。

    在練習此法時,老師有提到要有氣勢,若在攻擊時的氣勢旺盛,對手會相當緊張,則自己打出的第一支虛劍必定會使對手做出防禦或是退讓的動作,緊接著打出的第二支劍就能夠順利得手。自己昨日在練習時,自己所演示的並不像打架的氣勢,反倒像是小混混的挑釁,也讓自己有所體會,自己以前打劍總是被人說打得很斯文,不僅是攻勢薄弱,原來氣勢也不足,所以才會被人這樣說。

b)陳建榮師兄

    20190430日陳建榮師兄指出,第一步左腳在前的預備式是標槍步,之前曾聽小咪師兄說他往前攻時,會用左腳在前來偷距離,再跨右腳打擊標的。第二步右腳往前的逼攻是「身攻劍守、以身誘劍」;第三段以後的迴旋劍則是攻敵之弱側(裏側)。

c.以主被動式第六時間打擊時機為核心的逼攻策略與技法

    第六時間打擊時機是在對手將打擊到的瞬間,使對手的劍以被打落及打空的方式,偏離自己的中心線,進而使我方的劍能夠打擊到對手。老師在20190514的社課練習時,老師提出了第六時間的主動式以及被動式的概念,以往所提到的第六打擊時機是在對手出手之後反擊,屬於被動的第六時機,而主動式的第六時間則是利用主動逼攻的方式觀察對手,在瞬間分析對手的反應並進行攻擊。兩者之間的動作在實際的演示之下是一模一樣的,不同的地方在於逼攻之後是由誰來先進行攻擊的。

2019/0515/12:21 黃隆民 昨晚(20190514)所提關於主動被動第六時間的觀念、技法及其訣竅,能否就你的理解與體會做一些描述與說明來分享給門人。

d.第六打擊時機的領悟以及探討

a)李云謙對第六時間逼攻的理解及體會:

    週二(20190514)練習時,老師以第六打擊時機,提出了兩個概念,分別為「主動的」第六時間以及「被動的」第六時間。

    在雙方對峙時,若想要抓到對方的縫隙,最好的時機就是抓到對方第六時間的空檔。當對方的劍快要打到自己的瞬間,利用身體的帶動自己的竹刀,將對手的劍以敲、壓、扣、撥等方式將對手的劍無法在我方的中心線上,使對手無法打中,而在對手要將劍舉起打第二支之前快速的打擊對手。這樣的方式抓的是對手舊力略過,新力未起之時,而在這個的瞬間對手是毫無招架之力的。以上的技法是屬於「被動的」第六時間,抓住對手快打到的瞬間進行的反制。

    另一個概念為「主動的」第六時間,不同於「被動的」第六時間,是由我方主動的以敲、壓、扣、撥等方式破壞對手的中段,並觀察對手的反應,若對手是毫無反應的,則可立即攻擊對方;若對手呈現的是反應過度導致中段偏離,一樣是從中間攻擊對手。除了上述的方式,也可以利用鍔止來控制對方的劍,使我方在攻擊對手時,對手的劍因被我方的鍔止壓住而無法應付,進而被我方得手。

    而不論是「主動的」第六時間,或是「被動的」第六時間,都不能輕易的將手伸直,必須要讓自己保持在隨時都能出劍的狀態下。而在進行敲、壓、扣、撥等技法時,也並非是利用手的力量,而是應該要用身體的力量帶動劍去破壞對手的中段,如此一來,我方在破壞對手中段的同時,也還能夠保持在中心線上而不會偏離。而在打擊時,意識也必須要雖時都放在下盤,而非是完全只用上半身的力量,這樣一來,除了能夠減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之外,也能利用下盤帶出的力量,打出有效的一擊。

    2019/0515/08:28 黃老師提示:生命板三角矩的概念可以再加強說明。入身的步法與節拍的掌握也可以再思考。基本主動逼攻的概念,身進心守,身入劍守的原則下來逼攻而掌握第六時間的打擊時機,是必須先予說明的前提。

15:23 李云謙

    在打劍時,心態上必須是身攻劍守,身體要主動的入身去引誘對手,想方設法讓對手先出手,並抓住對手的空檔進行攻擊。在引誘對手時,若劍是屬於攻的話,一來可能會因為露色而被對手察覺,二來可能會因為手伸出去而無法變化。

    在觀察對手的同時,必須要保持凝點通觀察的意識,讓自己能夠完整的去觀察對手的全貌,一有動作就能進行反制。在心境上,我方要能夠忍耐,忍住不隨意出手,忍到對手露出空檔的一瞬間進行攻擊,就能夠打出漂亮的一劍。

    在打擊第六時間時,是利用破壞對手的中段來達成。以三角矩的方式來說,即是我方利用破壞對手的生命板,是對手的竹刀偏離中心,這樣一來,我方的生命板能夠壓住對手的生命線,而當對手的竹刀要從新舉起攻擊第二次時,即是舊力略過,新力未起之時,這也正是我方攻擊的良好時機。

    在主動的第六時間,由於是我方「主動」入身去破壞對手的生命板,並觀察對手的反應來進行反制。然而若每次入身時都是利用相同的節拍,則有可能會被對手抓到節拍,而被對手打擊到。為了避免這樣的狀況,在入身時可以利用不同的拍子組合來使對手無法判斷我方的節拍。以猴步以及立地跳遠為例,若都是單獨使用同一種步伐來入身,久而久之必會被對方掌握;但是,若兩種步伐交互使用,先利用猴步入身,對手因被誘惑而出手之時,利用立地跳遠快速的抓中對手的一支,這樣就可以讓對手無法掌握我方的拍子。

b)黃隆民補述20190517

    以主被動式第六時間打擊時機為核心的逼攻打法,其實可以據以逼誘出對手其他打擊時間而進行第一到第七時間的攻擊(含被動式第六時間)。一般人起劍攻擊大多是採往上揚尖以取得位能的方式,能像宮崎正裕那樣以大小燕飛架式來揚尖取得位能而打得很順暢的可說是鳳毛麟角極其稀少,以是,依照一般對手往上揚尖幅度的大小以及在往下砍劈而來的各種樣態,就有第一到第七時間的打擊時機可以掌握。

5)小結

    許多人認為劍道僅是一種運動而已,但是劍道的內涵是相當的廣泛的。在劍道的修行中,所要鍛鍊的技法及心法是相當的多,每一個技巧也都是相當高深的學問,需要長時間的練習以及培養才有可能能夠習得。不論是外在的技法練習,或是內在的心法修行,都是劍道練習上的兩大課題,一位好的劍士必須時時刻刻的磨練自己,才能夠在戰場上好好的發揮自己的實力。

    當雙方對峙時,如何想方設法讓對手先出手,必須透過逼攻來做引誘,而在逼攻時,我方也必須要有耐心以及膽識先讓對手出手,透過凝點通觀,好好的觀察對手的出手方式,進而去做反制的手段,而每次逼攻方式也不能被對手掌握節拍,必須要做不同拍子的組合,使對手無法掌握我方,才能夠再每次的逼攻下,成功的讓對手被自己引誘出手。

    劍道的修行上,最為困難也是最為重要的修行及是心技上的修行,如何時時刻刻保持著平常心去應對各式各樣的狀況是相當困難的,而在面對不同的處境時,又能夠保持耐心去等待時機,最後在掌握時機之後又有膽識能夠一鼓作氣的進攻,是心技上相當重要的課題。老師說,劍道的修行到後面都是修心,若在自己的心理上能夠更加的精進,對於劍道技術的提升必然有相當大的幫助。

 

()黃師總結

    2019年0728日週日下午三時,中州道場現任館長陳榮耀醫師為紀念石動中州派神影流劍道範士九段中州師逝世五週年,特在道場舉辦紀念會。為彰顯中州範士九段一生習劍練劍多所創新的功技傳承,除擬於2019年底以前出版《春風心無色劍--石動中州派神影流劍道之理技》一書外,陳館長特別交代要在紀念會上讓本門門人演示具有本門特色功技。該項任務即由黃隆民辦理規劃及相關排演事宜,擬定「20190728日中州師逝世五周年紀念會本門功技演示規劃及細節實施計畫」,其演示項目及細節如次表1所示:

 

表1

中州師逝世五周年紀念會本門功技演示規劃及細節實施計畫20190723新修版

演示項目編號

演示內容概要

     演示內容特色暨演示細節流程

演示人員

1

複式切返

面、小手、喉、胴(有別於傳統切返只打面部,本門對入門弟子創新設計基於面部切返(一支面後進四退五打九支面),增加了小手、刺喉及左右胴左右切返的練習。

李云謙、林鈺建(互為元立一次)

2

本門五種操刀式、三種打刺拍子配合五種入身逼攻步的組合運用

1)快拍彈道式(a.左猴步入身(左腳在前)→b.蠶蛇尺蠖寸進步逼攻→c.出右腳龍形跨步打第一時間面(出端))

2)快拍彈道式(a.右猴步入身(右腳在前)→b.蠶蛇尺蠖寸進步逼攻→c.蹬左腳出右腳跨步打第一時間面(出端))

3)快拍彈道式(a.右猴步入身(右腳在前)→b.蠶蛇尺蠖寸進步逼攻→c.蹬左腳出右腳跨步打第一時間小手(準出端))

4)正拍杉木式(a.右猴步從表側入身(右腳在前)→b.以娃娃跳躍入→c.著地瞬間打正拍一支面)

5)正拍推拉式(a.右猴步從裏側入身(右腳在前)→b.以送足推拉第一支小手→c.送足推拉第二支正拍打一支面)

6)反拍甩竿式(a.右猴步從表側入身(右腳在前)→b.以蜥蜴奔漂步入身→c.步足反拍打一支面)

7)反拍甩竿式(a.右猴步從表側入身(右腳在前)→b.以娃娃跳步入身同時舉上段→c.兩腳著地瞬間反拍打一支面)

8)左迴旋式(a.右猴步從表側入身(右腳在前)→b.以標槍步入身→c.左迴旋打右面一支)

9)右迴旋式(a.左猴步從裏側入身(左腳在前)→b.以標槍步入身→c.右迴旋打左面一支)

10)快拍、正拍、慢拍一口氣三拍子的組合攻擊(第一支快拍a.右猴步入身(右腳在前)→b.蠶蛇尺蠖寸進步逼攻→c.蹬左腳出右腳跨步打第一時間面(出端) →d.第二支正拍以杉木式打一支面(元立同其互擊)→e.第三支慢拍以甩竿式打一支面)

(說明:猴步為從中國傳統武術取意的步法;娃娃跳步為本門弟子新創概念(日本劍道界亦有此祕法;蠶蛇(寸進)尺蠖步為本門總師名譽九段範士石動碩舟齋親授的柳生神影流古劍術祕法。)

陳建榮(元立)。李云謙 (下位)

3

丹田顫功(外壓式低音感腹腔共鳴逆式呼吸法)為基的高頻打靶練習法

外壓式低音感腹腔共鳴逆式呼吸法,為中州範士九段自創的鍛鍊法,也是本門最難練就的基礎功法。練習打假人靶時,由慢的大支(著重在單重的掌握以及擊打時節拍的音樂性與準確性)逐漸加快到小支快速高頻(著重在透過高頻綿密的擊打(類似打快鼓),而一以練習高頻劍,二以練習對小腹的呼吸產生外壓式的鼓動而逐步內化成自動換氣的神經叢(腹腦)強化效果。

林偉成、陳建榮、朱志清(互為元立下位分別演示)

4

八個打擊時間(時機)(第零到第七時間)的介紹與演示(將傳統劍道所區分的「先先之先」、「先之先」與「後之先」等三種打刺時機改為第零時間到第七時間的理解

1)第零時間(準出端)(a.元立以送足進逼入身→b.下位以彈道式快拍打一支小手)

2)第一時間(出端) (a.元立以送足進逼入身後以推拉式揚尖欲出手→b. 下位以彈道式快拍打一支面)

3)第二時間(a.元立以送足進逼入身後以推拉式揚尖出手到較高位置→b.下位以彈道式快拍打一支面)

4)第三時間(a.元立以送足進逼入身後以推拉式揚尖出手到最高位置→b.下位以彈道式快拍打一支小手)

5)第四時間(a.元立以送足進逼入身後以推拉式揚尖出手到最高位置後下劈瞬間→b.下位以彈道式快拍打一支小手)

6)第五時間(a.元立以送足進逼入身後以推拉式揚尖出手到最高位置後下劈到一半→b.下位以彈道式快拍打第一支互擊再打第二支擊面)

7)第六時間(被動) (a.元立以送足進逼入身後以推拉式揚尖出手到最高位置後下劈到下位面部→b.下位以彈道式快拍打第一支互擊再打第二支擊右胴)

8)第六時間(主動一)(a.下位以鍔前刀根從表側主動壓制元立刀鋒→b.元立鬆懈→c.下位從表擊面)

9)第六時間(主動二)(a.下位以鍔前刀根從表側主動壓制元立刀鋒→b.元立過度反應→c.下位從裏擊小手)

10)第七時間(拔擊一)(a.元立主動出手擊面→b.下位從表往右後閃開使其落空→c.回擊元立之面)

11)第七時間(拔擊二) (a.元立主動出手擊面→b.下位從表往前鑽入使其落空→c.回擊元立之右胴)

陳建榮(元立)、朱志清(下位)

5

以標槍步及蜥蜴奔漂步入身的主動第六時間一刀極意刺喉擊面

1) (a.下位以標槍步入身→b.刀尖以逆時針旋轉→c.杉木式刺喉)

2) (a.下位以蜥蜴奔漂步入身→b.刀尖以逆時針旋轉→c.甩竿式擊面)

(說明:標槍步及蜥蜴奔漂步兩者皆為中州九段新創的特殊步法;而所謂「一刀極意」)者,則為中州師體會之與日本一刀流技法類似的打刺法)

林偉成、朱志清(互為元立)

6

三段絕殺法稽古演示(第一段須演示各種不同的本門特殊入身步法—標槍步、蜥蜴奔漂步、猴步(此三項均以左腳在前為準)、娃娃跳步、龍形步等)

1)(a.第一段左猴步刺探,繼之以標槍步斜砍一支左面→b.第二段連三支左迴旋劍上中下各一支斜砍右面、右胴、右膝→c.第三段a)斜砍一支左胴後拉出距離b)從裏側以推拉式互擊一支虛劍c)以娃娃跳進去斜砍一支甩竿式擊右面)

2)(a.第一段右猴步刺探,繼之以蜥蜴奔漂步斜砍一支左面→b.第二段連三支左迴旋劍上中下各一支斜砍右面、右胴、右膝→c. 第三段a)斜砍一支左胴後拉出距離b)從裏側以推拉式互擊一支虛劍c)以娃娃跳進去斜砍一支甩竿式擊右面)

3)(a.第一段右猴步刺,探繼之以娃娃跳步斜砍一支左面→b. 第二段連三支左迴旋劍上中下各一支斜砍右面、右胴、右膝→c. 第三段a)斜砍一支左胴後拉出距離b)從裏側以推拉式互擊一支虛劍c)以娃娃跳進去斜砍一支甩竿式擊右面)

林偉成、陳建榮、朱志清(互為元立下位操演)

7

三段絕殺法斬道演示

演示細節-同項目9。

(由本道場駐館刀劍鍛鍊師陳江榮先生提供斬道練習所需之刀具及其相關設施)

林偉成、陳建榮、朱志清;黃隆民(預備)

註1:演示人員李云謙、林鈺建、林偉成、陳建榮、朱志清及黃隆民皆為本門石動中州派神影流劍道門人。

註2:彈道式、杉木式、推拉式、甩竿式、迴旋式為本門弟子綜合整理之中州師所傳劍法及中日韓傳統古劍術的雙手刀操刀式。

註3:所謂「三段絕殺法」(年底出版之本門理技專書中另有專文探討),乃特為本門弟子在因應可能面臨之緊急場合而設計一套實戰刀法。非不得已需要出手以自衛或保護親朋時,讓門人能具體有效應用本門所學心功技法,以期臨險時能全身而退。

 

    表1所示的演示項目及其內涵,只是本門心功技法的簡化而已。任何武術,不論是單項演示、自由稽古或是斬道表演,外行人看到的永遠都只會是華麗的皮毛表相而已,而且可惜的是,一般表演者的真正功力,在歷經多代的傳承後,由於後輩已屬庸才,復以疏於踏實勤練與創新,多半已經實質失傳,而徒具招式或套路的華麗形式而已。若以本門弟子在中州師逝世五周年紀念會所演示的內涵來看,由於演示者大都是師父師祖生前親炙調教的徒弟徒孫,故而勉強尚能復刻賢者所傳功技精髓的十之七八,至於他日之後,能否擺脫傳統門派功技傳承水準每況愈下之窠臼,那就只能隨緣隨份了。

    演示過程中觀者所見的熱鬧形式裡頭,若要摘其精華之犖犖大者,以為後世後輩念茲在茲不可或忘的原理原則,則大致可以簡要提示如次:「不戰而屈人之兵」是集團作戰大兵法的最高境界,在小兵法裡頭則有「最好的寶刀總是收在鞘裡頭」。唯一旦下定決心擺陣戰爭或拔刀劍出鞘戰鬥,如何臨兵攻守就是很深奧的學問,致勝的因素當然有各方面條件的考量與配合,但最重要的關鍵(尤其以單兵戰鬥來看),還是逼攻進擊的心法與技法。這些心技的加總,要言之,就是1.放下生死懸念的勇氣與決心,2.積極入身逼攻的心法原則、氣勢與技巧,3.身攻劍守身入心守之先能自我保護的意識,4.高頻出劍與快速換氣的基礎功力以及5.能隨時變頻變調變換節奏虛實大小快慢間雜運用的技法。也就是說,任何一項演示,自由稽古時任何一次第一階段的逼攻,斬道表演的任何一次入身逼攻砍劈,乃至實戰任何一個回合的重啟,上列五個基本原理原則都是絕對要講究,在技法上也是絕對要嫻熟的。而這些基礎原理原則和技法的熟練於身心靈,仰仗的也絕對不是只靠一張嘴的口頭禪,徒論幾個武術秘訣的詮釋或複誦,或是套用先輩演示的外在形式(影像或圖像)依樣葫蘆,就可以宣稱其有所傳承的。

    中師初代系統門人陳建榮約莫於2014年起,回到中教大來找我繼續劍道的深入修行,中教大劍道社休止將近12年之久依緣再度復社之後,建榮經常抽空從彰化回母校協助師弟妹們的劍道教學,此期間在個人修練上他用心戮力學習本門各方面深層次的心功技諸法,幾年下來,不僅實踐功力脫胎換骨,幾乎盡得我門秘技真傳,於理論體系的周延認識與論述分析能力,也每每能精闢入裡處處到位。最近2019年暑假以來,聽說他獲其師兄弟譚至皙校長之邀,赴台中市東勢區中山國小協助小朋友的劍道教學。某日陳博士同我提起一事,自覺有些困惑。陳君在同小學生練習時,在節奏上不知為何反而不如在中教大同師弟李云謙與林鈺建進行地稽古(互格練習(自由對打))時那麼好掌握。這對建榮來講其實是很寶貴的經驗。

    中州範士九段以前曾轉述過本門總師名譽範士九段石動碩舟齋的話給我聽:「所謂八段究竟是怎樣的境界?」若要具體描述之,那就是:你和七段的對打時是八段,和六段的對打時好像是七段,和五段的對打時好像是六段,…,和二段的對打時好像是三段,和初段的對打時好像是二段,當然,和段外的對打時就好像是初段一般,你總是表現得只比對手強上一段的樣子。這也就是為何劍道稽古時傳統上站下位的要對站上位的元立進行切返的道理。透過切返的動作,站上位者能據以判斷下位的實力到哪裡,從而才能決定如何剛剛好以比下位者實力稍為強上一些的技術來給下位者適切的引導。這個道理看似簡單,可是能做到剛剛好的劍士其實不多。首先,你一定要具備夠深夠廣的實力與經驗,才有可能因應不同下位者的個別差異,而在稽古當下即能做出適切的判斷;其次,更重要的是,站上位者一定要有足夠的修養,沒有高下位一等的傲慢心態,也不會有一定不能輸給下位的火氣,因此才能有適切提攜後進的雅量。而若要能更具體地落實上述的境界,最基本的功力就展現在「至少能夠抓得住對手的習性、節拍與韻律」。

    能夠抓得住對手出劍的習慣動作(大支小支、輕重虛實快慢的變化)以及身體節奏的音樂性(呼吸與起落動作的拍子),也就是「你抓得住對手的習性與節奏」,自然我們就至少可以有效地同對手合拍互擊,而立於不敗之地。如果能更進階,「讓退守抓不住你的習性與節奏」,那對手就不容易有效地打到我們。武術此門技藝之道無他,說穿了,最基本的就是這個道理而已。我國閩南武諺有云「黑面將軍犯到囝仔厄」說的也是這個道理。一個資深的練武者如果會被資淺的初學者打敗,多半就是由於自己的功技境界其實是名不符實。沒有真正的實力,當然在臨陣交兵的當下,就沒有辦法抓得住對手的內外種種條件而獲致正確的判斷已做出適切的對應與處置。

    本門資深門人陳在惠牧師在回憶他昔日和中州師父的互動時,記述了一段我和師父共同的對話經驗:「老師父曾經問我 :『你能從我手中夾走這顆花生嗎?』我知道沒有人有這種速度和精準度,這麼遠的距離夾走對方手中的花生?老師父說:『是嗎?可是我的小孫子可以。』我今天才體會到,越快的劍越容易引起對手的防衛,師父的孫子不可能有這種速度,所以根本沒有人會想到要防守,『出劍,入身出劍要能無色無味,像春天的氣息般自然流暢。』」這種沒有火氣的境界就是「春風心無色劍」的極意。

    一個花生夾裡頭至少有一顆花生顆粒,閩南話稱單顆花生粒叫做「花生仁」,又稱其為「土豆仁」。放置於人手掌心中的一顆花生仁,若無意讓他人輕易拿取,則他人要來拿取,絕非易事;若定要拿取,除非持此顆花生者已然心無防備,因此中州師父的孫兒有機會從祖父手掌心取走花生仁。今兩方交兵,勢同水火相煎,各自緊張戒備,卻如何可能有機會如同孫兒之欺祖父之不意不察不備而輕易得逞者乎?那看起來是幾乎不可能的事。不過,這也是相對差距的事,因此也是不無可能。昔日,少年中州師就讀淡水中學時代,他就親眼目睹兩件不太可能之事:其一,日本武專校長金子金太郎六段以彈道式手法連三回合各吃下太平教練一支小手;其二,同為武專出身之台北州知事藤田傊治郎六段以奇特身法步法瞬間入身刀尖輕抵太平教練喉部。兩位六段高手入身出手的無影無色功力可謂出神入化,也許就是中州師父後來同弟子講述這種境界的由來吧!後來中州師一生練劍練到呼吸停止為止的動力,晚年練習書法喜歡寫「惠風和暢」、「春之風」、「心之劍」,並且身體力行,在劍道修行上依此境界的嚮往磨礪七十載,並有所成就,豈是偶然!

    門人林偉成回憶一段往事提到:「摸」(刀鋒不出而輕柔地含著對手要害)的概念來自中州師祖71歲獲頒神影流劍道範士九段證書時的致辭,「…不同於單人就可練習的運動項目,劍道一定要有對手一起練習才能進步。謙虛地說一開始不會打,老師與學生打來打去,不服輸有如格闘技(かくとうぎ)。但打到60歲,發覺劍道應是修養,不應該打到人家,應該用摸的,一直要去摸,摸比打的技術更深奧,這才是真功夫。」…以「託神的福かみさまのがげ(庇蔭)」,感謝上帝賜予,遇到好幾位非凡的劍士/親友/徒弟們的緣份。以上是中州師祖對於神影流的另類解釋(影(かげ),在日語與陰/蔭的發音同)。

    要怎樣才能不慍不火的如同春風拂檻般自然流暢地正確揮出一刀呢?昔日,本門石動總師曾經交代裏柳生的二十五世豐島一虎同七段門人伊井以錄影方式演示了「雙足如踩水車般前後踩踏,雙手操劍則如同操作連枷般的連桿式運動」的單兵對陣秘技,其原理和中州師發展的標槍步法加上逆時針的刀尖旋轉技法身有異曲同工之妙。正是「雙足輪踩風火輪(兩腳好像踩水車或孔明車一般),刀勢立圓(腰腳動力從橫圓依齒輪組原理轉換成立圓)如連枷(刀根先刀鋒,好似蒸汽火車頭帶動飛輪之連桿的動作),一刀極意不慍火(先出根部再來刀身最終才出鋒),標槍奔漂步入身,三角矩切板轉尖,第六時間主被動,下打上揭嗑碰響,黏劍擊殺不遲疑。」

    所謂連枷式(連桿式、動輪式)的操刀式,其實整合了彈道式、甩竿式和杉木式等三種操刀式的內涵。仿同農人打穀揮動連枷時一般,必須先以杉木式的操刀原則讓連枷本桿以整支倒下的方式畫弧,所以揮刀的前半段不能輕易先動用手腕的力量(亦即不能出鋒),及至本桿揮到目標上方後,才能讓掛在桿尖的枷版有效地一慣性作用甩出去,此時彈道式和甩竿式的作用才能有力地展現出來。日本一刀流的揮刀過程就是守著這種「先出鍔前根部再來刀身最終才出鋒」的順序原理來出刀的。時間點抓得好,鍔前刀根或刀身中段部位的動能可用來制壓手的物打刀鋒,而將自己的刀鋒力道保留到最後如同連枷版最後才甩出去打擊對手的標的部位。這種雙方節奏的適時掌握是很深的功夫,必須要有無念無想的禪定心性修養,也要有正確的揮刀順序才能做到。

    這種在雙足踩踏的動能下所牽動的連桿式操刀手法,基本上可以轉換成其他好幾種操刀式來出手:其一是快拍的彈道式,可用在抓對手的準出端(第零時間)或出端(第一時間);其二是正拍的杉木式,可配合娃娃跳步法打對手的出端(第一時間)或對手崩勢時或僵滯時的時間或是第三、第四及第五時間的連擊;其三是正拍或反拍的推拉式或迴旋式來打對手的主被動第六時間,由己裏直接擊其表、由己裏返擊其表,或是由己表直接擊其裏、由己表返擊其裏,均無不可。我個人觀察日本劍道前賢十段範士持田聖二以及九段範士中倉清兩位先生的入身逼攻,其基本的攻擊大概都有這種連枷式的態勢,一交劍便如流水般,說進去就進去,積極主動,疾行如風,侵掠如火,引蛇出洞,絲毫沒有拖泥帶水,對手稍一遲疑露色洩隙,即遭我襲,一招而潰敵。

    這樣積極主動的入身逼攻,自己心性當然要先能定,心定則膽氣必足;當然也要能有高頻運劍的本事,而高頻出招的基礎,除了以各種不同的身法步法來做節奏韻律的掌控與變化之外,自身氣息的調節能否均勻且使可獲致的動能可以源源不絕,這樣的功法便是本門特別重視與強調的。氣息吞吐的鍛鍊之道,如果在出劍時能確實掌握「外壓式低音感腹腔共鳴逆式呼吸法」,則身體內的血氧就能透過這種呼吸法來維持高頻發劍所需的基本動能。平日練習時,可以逆式吸氣練習素振,在物打部位位移速度最快的瞬間,倒吸一口氣。劈出一刀的速度可快可慢可大可小,出鋒瞬間來吸那口氣,慢慢養成習慣,刀勢慢柔則以鼻慢吸,刀勢快猛則鼻口同時快吸。手中若無刀可拿著練,而以徒手時,反正只要是出拳或出掌,拳掌到定位時就吸氣,只要記得往前擊出就是吸氣,如此每天練習,逆式呼吸法就能成為不經思考的反射行為。熟練後,上焉者最高境界則是,猛然先倒吸一口氣之後,可以啟動丹田顫功而自動「甩出」一支無色無味的連枷劍。也就是說,逆式吸氣的時機不必然是在出鋒時才吸氣,而是在出刀前即可猛吸(以口急速吞吸)而帶動丹田顫功的啟動,之後再以鍔前刀根或刀身中段一直到物打部位出鋒等幾個階段,都要練到可以在吸氣的瞬間發出力量,乃至練到先猛吸一口氣再甩出無色的一刀。如此,基本上以逆式吸氣的發力的型式或時機就有三種:其一,吸氣時,刀之力道僅止於鍔前刀根或刀身中段(此謂之「藏鋒」),只做和敵刀互擊的嗑碰;其二,吸氣時,刀之力道直接傳於刀鋒以同敵刀互擊嗑碰或是直接打刺標的;其三,先猛然吸氣再啟動顫功而無色無味甩出整支刀,也是可用以互擊嗑碰敵刀或直接打刺標的。在出刀節拍上,由此三種逆式吸氣的出刀方式再做區分的話,則有單支發劍和高頻連擊發劍兩大類:第一種基本上屬互擊敵刀以消解其攻勢之用,多半會傾向於高頻發劍;第二種屬於出鋒的高頻劍可用以互擊或直接打刺;第三種則是單支的發劍,也同第二種一樣,可用於互擊敵刀和直接打刺,和第二種的差別只在於第三種發劍是先猛吸一口氣再甩出一個單支。三種方式如果能熟練,則可以隨意自由組合,交叉輪流應用,氣息可以不斷,血氧充足,動力源源不絕。https://i2.kknews.cc/SIG=27pthua/7sn000205so0op945n3.jpg

圖7  活塞式蒸汽機的主要部件
(20190915取自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tech/ok34p.html)

 

https://i1.kknews.cc/SIG=5a5v89/7sp0002071pr173q8q8.jpg

圖8 蒸汽機車的傳動結構

(十字頭通常與傳動杆相連,從那裡連到聯杆,由聯杆驅動機車的輪子。十字頭與傳動杆連接,而傳動杆則與火車的三個驅動輪中的一個連接。這三個輪子通過聯杆連接在一起,所以它們同步轉動。20190915取自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tech/ok34p.html)

 

「汽車引擎作動原理」的圖片搜尋結果

圖9  汽車引擎作棟的四個基本進程—吸入、壓縮、點火、排氣

(20190915取自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q=%E6%B1%BD%E8%BB%8A%E5%BC%95%E6%93%8E%E4%BD%9C%E5%8B%95%E5%8E%9F%E7%90%86&tbm=isch&source=iu&ictx=1&fir=g7TUuHGaaldNwM%253A%252Cpo2s9vimKlrZhM%252C_&vet=1&usg=AI4_kRuwuu1Fkdsr94mXRSAbTT6cxCb4Q&sa=X&ved=2ahUKEwj9svaO0dLkAhVZed4KHbLmBVgQ9QEwCXoECAUQBg#imgrc=7uD9CUCM4Y-z6M:&vet=1)

 

    這種逆式吞吸的發力原理,和由圖7到圖9的蒸汽機和汽車引擎所示的作動原理有其相近之處。先吸入一口氣,取得基本動能後,再來發力,可見應該是普世的原理。任何武術或劍道在拳掌或兵器的發力上,無論如何不呼吸是不行的,各門各派的差異看起來就在於吸氣呼氣的時機和發力的時機間所主張的關係不同而已,這裡面應該沒有優劣之分。本門所主張的逆式吞吸法本身在吞吸和發力出刀之間也有時間差的各種型態,習者可以依照自己的需要自行揣摩,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總之,自己的節奏與韻律能控制自如,自然較能有效抓住對手的節奏與韻律,如《莊子》〈南華經〉寓言所提之庖丁解牛境界(註),曰「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又曰「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武術功力的高下概在於斯理斯境也。我在拙作「論不逆不從合氣合拍互擊之道」一文中,對於如何能抓得住對手的節奏也有過一些探討。首先,《說文解字》《註》徐鍇曰:聲之外曰響。響猶怳(同恍)也,怳怳然浮也。(「道之爲物,惟怳惟忽。亦書作恍。言沖漠(虛寂恬靜)難狀也。」) 老子《道德經》:「實而精者曰聲,朴而浮者曰響。響之附聲,如影之著形。」《玉篇》「響,應聲也。」《書·大禹謨》「惟影響。」其次,其他各經典也有提到的是,《莊子·在宥》有云:「大人之教,若形之於影,聲之於響。」《管子·任法》有云:「然故下之事上也,如響之應聲也;臣之事主也,如影之從形也。」《列子·天瑞》:《黃帝書》曰:「形動不生形而生影,聲動不生聲而生響,无動不生无而生有。」漢·劉向《說苑·君道》:「故天之應人,如影之隨形,響之效聲者也。」簡言之,依照前兩段所引資訊以白話來詮釋,原來其核心概念就是「如影之隨形,如響之效聲」,也就是說,相較於「影」,「形」是其本;而相較於「響」,「聲」是其本。

    抓得住對手的節奏說到底就是能「如影之隨形,如響之效聲」。高段者在同初學者做地稽古時,不會用盲目而輕率地使用六段七段的身手應對,而只需要以初段以下的規格去互動,多做幾回,自然能掌握到初學菜鳥囝仔的律動與節奏,或者也能再次回憶感受一下赤子之心的真味。能如此,單兵入身挺進逼攻的心功技法才能有真正權宜變化的通達,而漸漸滲入「神影無色,萬法歸一」境界。所謂「如影」「如響」的逼攻之道,正是「變頻入逼換節奏,如影抓拍窥八機,根尖嗑響識虛實,萬氣呵成千峰雲,無念出岫破雷電,一刀無痕化春風。」的意境。

    大小兵法臨兵對陣對應變化之道,所應列入考量的主客觀因素(變項)雖然繁多複雜,難以一一表列,乃至談論,以其運用之妙實應本於一心,心中有整體結構之全貌,充分掌握各部細節肌理骨架間之關係,不可於未能全明之前即動輒切割,細部分而析之,以免破碎支離各自為政之病。昔時莊周寓言所謂妙師庖丁之解牛(注)者,先是「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導大窾,因其固然。」其進步之程也,先有全牛概念,繼則不見全牛而見細節之關聯,最後以直覺通觀整體及其細部關聯,所謂「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而得以遊刃有餘。

    若以莊子寓言之理引申之,則臨兵應變之道,不論拳腳器械,一以貫之簡言歸約則可曰「化敵之實而擊敵之虛」也。所謂敵之實者有曰1.「間合(形勢)有利」:1)角度佔勢(切板轉尖得勢);2)距離佔勢;3)時機佔勢。2.「力氣有利」:1) 戰技熟練(兵強馬壯);2)體力充足(後勤充足);3)戰術靈活。3.意志有利:1)士氣高昂;2)心性禪定;3)必勝決心。

    歷來劍道前賢對敵之時如何化解多有教誨,其中最基本之具體性原則殆為

「三殺法」:所謂殺劍、殺技、殺氣。對敵「間合有利」之實者,則一以「殺劍」之策對應之:切板轉尖或從表或從裏以三角矩概念搶有利於己之角度,不使敵以其刀藉三角矩之心法切住我生命線;以己刀之三段(刀鋒物打、刀身中節、鍔前刀根)猶如蛇行鯉擺般,遊移於敵刀三段之間而操控其刀,既用以搶其中線洩其中勢,復據以施壓之測其持刀手住中線之穩定度,逼迫敵刀或過或不及,以俟其偏失之漏隙瞬間以擊刺之。此其一。敵我身之高矮手腳長短各有其先天條件,猶如巨砲長鎗短銃之各有其用,或如騎兵箭隊步卒各有其效,兵隊武器效用之發揮但看佈陣之策能否因應敵之條件,其則自是不可千篇一律,以是手腳短者之「一刀一足距離(reach)」自然不同於手腳長者,此於所謂較為安全之「遠距離」或是較為危險之「近距離」或「死之距離」在定義上亦然,因人而異。以是,手腳短者豈可傻傻立於手腳長者所屬之「一刀一足之距離」哉?手腳短者若持短銃或步刀者,豈可呆立於箭隊長鎗之有效威力距離而不知潛行逼近以攻耶?今兩單兵同持步刀,其理相同,手交短者務必先行潛入其適切之「一刀一足距離」瞬間施以逼攻之術,方能立於不敗之地也。手腳長者見短者潛行逼近欲取有利位置,自然不會輕易坐以待斃,必然在於其有利之距離先行發起攻擊,後發者則不可僵立呆視,只要將己身體再往前擠,即可以較安全之態勢破壞對手設定好之攻擊距離。此時進逼縮短距離遠勝於退後拉開距離,「前進一步,天堂之路;後退一步,地獄之門」之武諺所指即此情境。此其二。至於敵手若已能掌握對我之打擊時機,我之漏隙既已遭其掌握,當然我方殆已危在旦夕矣,從第零時間的準出端、第一時間的出端、……、後之先的第六時間,一直到被拔擊的第七時間,習者自當對此最基本之八種打擊時機予以嫻熟精練,方能於電光石火之間直覺洞察而制敵機先,此自不待言。然若己方先機已稍見失,危急之際勉強自保之道者,唯有以快拍彈道式之操刀式,用刀尖點擊敵手鼻尖之法,或可於千鈞一髮之際合氣互擊之化解敵勢,逃出生天,再重整旗鼓,捲土重來。此其三。

    二以「殺技」之策應其「力氣有利」之實者,則概皆應以「合拍互擊」同速同步但以輕力或誘或迎其優勢之技,使失其效。面對之敵既然戰技熟練(兵強馬壯)復又體力充足(後勤充足),我與之周旋之策萬萬不可執意於「以硬碰硬」之法,而宜以靈活變化之策對應之,更何況敵手又能戰術靈活者,我方豈能一成不變,一意孤行哉?我方力氣既有稍遜,即宜以「避其重就其輕」之「打帶跑」類似游擊之策,以求消耗其力氣,折磨其耐心,引發其驕氣,以俟其一時之疏忽,再一鼓作氣趁其虛隙而入,挫其銳氣乃至得以取得破竹之勢而一舉成擒。其實「殺技」之法,不僅面對強敵,即令敵手之力氣有稍弱於我者,亦應一體適用。其原則即是「高頻出刀」與「合拍互擊」也。合拍者,合敵之氣,合敵節奏也。合拍互擊之用力,應避免實重擊打,只須配合敵手出刀之頻率而以十分之二三出力同其互擊即可。第一支互擊有效,若見其尚有餘力,不必再第二支即欲強渡關山,而應再以輕即予以引誘而再次合氣互擊,直至敵瞬間氣衰僵滯力量一時不濟失去平衡之際,我方再施以致命一擊即可。此其一。所謂靈活變化者何?即曰:「節奏之變」、「大小之變」、「輕重之變」、「快慢之變」以及「虛實之變」也。此五項目之變,欲其得心應手者,必須配合之原則性要素則曰:「借地之力」、「全身整勁」、「下盤主控」、「一步一刀」、「移位取能」、「抱元守嬰」、「以身帶刀」、「左手意識」、「彈道優先」、「杉木其次」、「擊後歸零」。此諸要素之內涵,平日已多提點教導解說示範,只待諸君信受奉行,勤習不懈,百鍊自得,此處不贅。此其二。

    三以「殺氣」之策應其「意志有利」之實者,敵我高下之判,主要在於「心性禪定」之境界耳。神影流前賢所提心法素有「不從不逆」之說法,考其源頭,則有見藏傳佛教始祖蓮花生大示之教導曰:「修深般若波羅蜜,了知諸法,猶如夢幻。心不執著,身隨所安。妄念起時,勿隨勿制」,又曰「緣境違順,塵影好醜,不起愛憎。惟常覺照,而忘覺照。佛心自心,本自如如。我見破盡。心一境性,即是成佛。」講的是無心無想的心法,若參他經教誨,其旨不外「不取不捨  不順不違  不從不逆  無住生心」之意。此為佛法禪定之甚深般若波羅蜜,爾等既修劍道以修菩提,自當珍視自己內在之「蓮花珍寶本心」,發大菩提心,誓心不退。能如此修行,則敵氣再高,亦難擋「神心無想」浩瀚之氣也,能臻於斯境,則何勞刻意殺敵之氣耶?

 

附註

註:庖丁解牛,出自《莊子》〈南華經〉中的一則寓言,庖丁(一個廚師)為魏文惠王殺牛,並藉機講述道家養生的道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硎,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語譯

    人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勢必體乏神傷,既然如此還在不停地追求知識,那可真是十分危險的了!做了世人所謂的善事卻不去貪圖名聲,做了世人所謂的惡事卻不至於面對刑戮的屈辱。遵從自然的中正之路並把它作為順應事物的常法,這就可以護衛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給父母留下憂患,就可以終享天年。

    廚師給魏文惠王宰殺牛牲,分解牛體時手接觸的地方,肩靠著的地方,腳踩踏的地方,膝抵住的地方,都發出砉砉的聲響,快速進刀時刷刷的聲音,無不像美妙的音樂旋律,符合桑林舞曲的節奏,又合於經首樂曲的樂律。

    魏文惠王說:「嘻,妙呀!技術怎麼達到如此高超的地步呢?」

    廚師放下刀回答說:「我所喜好的是摸索事物的規律,比起一般的技術、技巧又進了一層。我開始分解牛體的時候,所看見的沒有不是一整頭牛的。幾年之後,就不曾再看到整體的牛了。現在,我只用心神去接觸而不必用眼睛去觀察,眼睛的官能似乎停了下來而精神世界還在不停地運行。依照牛體自然的生理結構,劈擊肌肉骨骼間大的縫隙,把刀導向那些骨節間大的空處,順著牛體的天然結構去解剖;從不曾碰撞過經絡結聚的部位和骨肉緊密連接的地方,何況那些大骨頭呢

    優秀的廚師一年更換一把刀,因為他們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廚師一個月就更換一把刀,因為他們是在用刀砍骨頭。如今我使用的這把刀已經十九年了,所宰殺的牛牲上千頭了,而刀刃鋒利就像剛從磨刀石上磨過一樣。牛的骨節乃至各個組合部位之間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幾乎沒有甚麼厚度,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和組合部位間,對於刀刃的運轉和迴旋來說那是多麼寬綽而有餘地呀。所以我的刀使用了十九年刀鋒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過一樣。雖然這樣,每當遇上筋腱、骨節聚結交錯的地方,我看到難於下刀,為此而格外謹慎不敢大意,目光專注,動作遲緩,動刀十分輕微。牛體霍霍地全部分解開來,就像是一堆泥土堆放在地上。我於是提著刀站在那兒,為此而環顧四周,為此而躊躇滿志,這才擦拭好刀收藏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