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媒體關於陳中州醫師的報導

第五章 媒體關於陳中州醫師的報導

在台灣發現劍道達人!! 被稱作「陳仙」的武術家--陳中州所謂的劍術與身體運用論。

2022-08-02

取材文章:日本武道暨武術月刊《秘傳》(2001年5月號,p.78)

                                     報導記者:橫瀨知行(2001年1月採訪)

 

    台灣存在一位身為78歲高齡,面對年輕弟子們卻能臉不紅氣不喘地佔盡壓倒性優勢,並將日本精神寓於劍術中的達人。

 他名叫陳中州。於日治時期開始接觸劍道的陳老師,藉由「痙攣」(使丹田振動)以支撐其動作的呼吸力,創造出了獨樹一幟,能發揮出超越年齡力量的鍛鍊法。

 

原書p.79

居住於台灣的劍術高手

    「在台灣有一位非常厲害的劍道老師」,從柳生心眼流春風吉田會的吉田朗老師那裡聽聞此事,是將近五年前的事了。還記得當時說過「若有機會拜訪,請務必讓我同行」 ,但在不了了之的狀況下,轉眼間過了數年。

    直到最近,忽然出現「今年一月去趟台灣」的話題。我二話不說便表明了參加的意願。打聽過後,得知此趟的同行旅伴有吉田老師、學習相同呼吸法的門下弟子--鈴木淳子小姐、以神道夢想流杖術和淺山一傳流劍術著稱的松井健二老師。有預感似乎會成為一次饒富趣味的武術探訪之旅,於是内心因期待而雀躍不已。

    啟程當天,除了筆者晚到羽田機場之外,出國手續皆順利地辦妥。飛機也如預定的時間準時起飛。抵達位於台北郊外的中正國際機場,則花了將近四個半小時。接機的郭鴻盛老師盛情歡迎我們的到來。他即是吉田老師就讀針灸學校時期的同窗,同時也是製造兩人相遇契機的人。

    郭老師在台灣擁有中醫證照,赴日留學之後也取得了針灸師的資格。如今不僅於台北市建立醫院,同時著手進行骨董相關的創業等,跨領域地投資著各種事業。據説與陳老師相識的原因為古董摩托車。當時在台灣進行針灸修行的吉田老師便從郭老師這裡聽說了「有位武功高強的武術老師」一事,並被引薦認識。

    劍道方面,吉田老師可説是完全不敵那位陳老師。練習中途被逼到滿臉通紅,上氣不接下氣,導致後半場遲遲無法出招。依照描述,看來的確是位「實力超群的老師」。由於陳老師為台灣人,照當地講法應當稱呼為「陳老師」,但有鑑於他内心的「日本精神」生生不息、再加上他本人對於緊緊相繫自身與日本的羈絆有所自覺。為此,在本文中便以「陳先生 (日文意思:老師)」敬稱。

【譯者注※原文中雖皆以「陳先生」來一貫稱呼。但為避免混淆,中文譯文以「陳老師」代替】

    郭老師承諾明日會帶我們到陳老師的住宅。那天在郭老師的帶領,津津有味地品嚐了客家料理,此時滿腦子都被想早點見到陳老師的念頭所佔據。

 

被稱呼為「陳仙」的武術家

    到了隔天,在郭老師的領導下,一行人順路來到台北郊外的一處靠近桃園的別墅區(注:鴻禧山莊)。在拜訪陳老師前,似乎打算先在此用膳。在(山莊)入口處有著門衞值班室,遼闊的別墅境内隨處可見巡邏警衛的身影。郭老師朝著格外氣派的一棟別墅走去,邊說道「這裡就是前總統李登輝(被票選為前中華民國總統的台灣人統稱)的住宅」。

    郭老師之所以領我們來此處是有所緣由的。陳先生其實是李登輝前總統的舊識(注;淡水中學同窗),為私底下頻繁來往住處(注:李前總統來三峽拜訪中州師僅有一回,而中州師只到台北市參加過一次淡中同窗會)的莫逆之交。據說李登輝先生於日治時期接受日本教育並熱心於修行劍道。也許是出於這些共通點,更加助長了他們之間的深厚情誼吧。知曉這點後,我對陳老師的興趣更是有增無減。

    享用過午餐後,即將要動身前往陳老師所居住的三峡。台北市到三峽約莫花費高速公路一小時的車程,為從台北到台中途中會經過的地方。

    陳老師在此鎮擔任著救生醫院第二代院長,並於醫院二樓開設劍道場。(早年行醫時)一接獲有病患的消息,哪怕對象是山上偏僻村落中的少數民族,也會毫不遲疑地騎著摩托車前往看診,並為貧困家庭提供免費治療。此等善舉簡直如同日本電影「紅鬍子」裡的真人醫生翻版,陳老師在三峽當地因此有了眾所周知的稱謂--「陳仙(人)」(注:此「仙」字,不是「仙人」之意,台灣人對尊敬的資深醫師和教師,依照日語「先生」(sensei)(凡醫師、教師和律師日本人皆以此稱)的發音,都會以「仙仔(音sen-e或sen-え)」暱稱之。)。

 

 (圖1 左上)陳老師即便高齡,眼神仍舊炯炯有神。後方的匾額寫著「無色劍」,三

             字,表現著陳老師將自身調整為「無我狀態」後擊出的劍法。

 (圖2 右下)上圖為前總統李登輝先生來訪時於接待室所拍攝。

李登輝曾在松井老師坐的椅子(左)上愉快地與陳老師進行對談。

                                                                 原書p.80

陳老師是一位眼神銳利、體現了武術家風采的老爺爺。據說今年即將為78歲。我們邊受到陳老師二公子(注:三代院長陳榮耀醫師)依台灣茶道沖泡的烏龍茶招待,邊進行自我介紹,並順道提出了採訪的請求。陳老師爽快地答應接受取材,於是我們便移動到了二樓的接待室。而那裡正是李登輝前總統到訪過的房間。

其劍術精髓在於「痙攣」

 陳老師與劍道的相遇始於日本統治時期。當時就讀台北淡水中學的陳老師在此與李登輝前總統成為了同班同學。雖說李總統隸屬於劍道隊,但當時陳老師卻加入了田徑隊,並擅長投擲標槍。當時擔任劍道隊指導老師的矢口政就鍊士看出了陳老師在這方面的才能,便以「若加入劍道隊,到畢業前允許擁有劍道三段資格」為條件邀約。

 不過陳老師依然婉拒,持續著田徑隊的訓練。其理由為「答應的話,與鄉里的未婚妻(現在的夫人(注:駱清信女士)見面的時間就會變少」。

 縱使如此,在畢業時仍考過劍道一級的升段檢定,日後為了學醫而出國到日本。在異國利用做為醫生修行的空檔時間到(東京)中野區公所的道場學習劍道。

「當時的我身強體壯,有著不輸給任何人的自負。實際上與充滿活力的年輕人對打也不曾遜色過。不過有一天的練習對象是一名年邁劍士,他將劍彷彿當成鋤頭般揮動,並以小碎步地行走著,看不出來具備多強的實力。儘管如此,一旦開始對打,我卻完全不是他的對手。竹劍所打到的地方好像打到棉被一般,喘不過氣來,也完全無法隨心所欲地做出動作。就算平復心情後,打算重新再出招,全身卻都使不出力量,甚至差點失禁。那時發覺自己無法憑劍道謀生,於是自此以後便拼命專注在學醫上。」

從醫學校順利畢業後歸國的陳老師於父親創立的救生醫院做為一名醫生活躍著。此後數十餘年間,陳老師皆抱持著捨己為人的精神救治病人,然而在49歲時迎來了人生中的轉機。在某天整隻右手忽然變得動彈不得,就算如此仍在助手的協助下,以不自由的身軀堅持了十年的診治。

「後來有天右肩忽然有種彈出東西的感覺,從此以後,手又恢復成能行動自如。在這時剛好出現了想在三峽學劍道的人,加上結識了日本神影流的石動碩舟齋老師,決定重新拾起竹劍。雖然距以前在中野區公所練習的時候已間隔了數十年的空白期,此期間都不曾再碰過劍。」

 

 (圖3 右上)陳老師在日治時代的台灣被授予了劍道一級的資格

(圖4 右上)現今陳老師則擁有神影流劍道範士九段資格

(圖5 右下)陳老師的腳步雖輕盈,打擊力道卻很沉重、步步逼近、一波接一波

          的猛攻,逐漸將得意門生逼到牆角。(照片左側為陳老師)

                                                                原書p.81

陳老師從此與不計其數的劍士進行練習,此外也專注於劍道的研究。察覺無論怎麼做,體力上還是已經敵不上年輕劍士的陳老師,開始嘗試了各種鍛鍊法。最終得出的結論為-人類本身就已具備的本能關鍵力量。

「我們人類天生就擁有的強大力量,就是痙攣。新生兒由產道大力痙攣從而誕生、要壓制癲癇發作而全身痙攣的病人相當費力勞神。痙攣正是老天賜予我們的禮物,使人們無關乎年紀皆能在緊要關頭使出足夠力道。」

「也有劍道老師會將力量凝聚在丹田,踩穩步伐,不過僅是這樣做是無法充分發揮出實力的。丹田是人類最脆弱的地方,我之所以活動多久都不累,是因為有刻意使丹田附近的肌肉鬆弛,令這部位產生痙攣,進而運用那股力量擊劍。」

所謂的痙攣,據說就是利用丹田振動所發揮出的力氣。想必是因為陳老師本身從醫的緣故,才選用了這個詞來形容吧。

陳老師定居於台灣,卻沒有特別針對中國武術等方面做深入的探討,反而是透過劍道修行與自身的研究,間接體悟出了能用丹田的痙攣(振動)來精進武藝。既非套用其他流派的技能,而是出於陳老師別出心裁的身體運用法。有了這麼一層認識後,「痙攣」一詞便顯得格外新奇。

 

經由日本精神的交流得到的收穫

    經過陳老師一番說明後,在道場參觀了眾人練習的模樣。只見陳老師和其弟子們行雲流水地接連斬斷立起的紙筒與竹子。據說在這間道場除了學習基本的竹刀劍道外,也會藉由使用真刀試斬,來習得刀子的正確使用法。

    等到試斬結束,大家才紛紛戴上護具準備開始用竹刀練習。今日在場的三位高徒皆為劍道髙段者,陳老師理所當然與他們進行著對打。穿著劍道護具的陳老師擺出了與眾不同的側身架式,悠然地穿梭遊走於弟子之間,並在不知不覺間將他們逼到道場的一隅。然而與疲憊不堪的學生相比,陳老師竟然顯得輕鬆自在。身輕如燕的步伐猶如正被天花板垂下的線吊起四肢一般,使出的打擊力道又是如此之重,受到這樣的猛攻,對方想當然爾會招架不住。「光是身體出力是不行的,行走時須留意放鬆丹田一帶的肌肉,進而將痙攣一路從肩膀傳到手腕。打擊出去時才能神速又不失強度。」

    一口氣進行連續兩個小時以上的練習,不過在此期間不曾停止過輕巧靈活的腳步 (又非盲目地橫衝直撞),一下一下地將竹劍確實地揮出,那副穩扎穩打的姿態可說是非比尋常、不同於ㄧ般人。

    實際上陳老師與日本劍道界也保持著交流,許多著名的劍道家皆屢屢來訪這座位於三峽的道場(注:64歲那年曾和中倉清範士在台北工專交過手)。據說在面對陳老師時陷入苦戰,最終節節敗退的人不在少數。

 

(圖6 左上)陳老師擺出的架式為以半身為主體的獨特型態。

將左腳往前踏出半步,配合著丹田的痙攣擊出竹劍。

(圖7 右下)保持將雙手手背互貼的動作緩慢畫圓。

           據說能憑藉同步丹田與手的動作來訓練如何產生痙攣。同時達到按摩内臟

           而促進健康的效果。

原書p.82

   練習告一個段落後,一行人再次回到了接待室,此時陳老師傳授給了我們訓練丹田的訣竅。將手背貼攏並相互劃圓摩擦--儘管方法看似簡單,但能讓人確實地感知到丹田的顫動。

    陳老師是這麼說的:「只要將此方法持之以恆地加以訓練,自然便能學會控制痙攣。另外也能透過這動作按摩內臟使健康獲益。」

    依據實際訪談,可得知陳老師在劍道方面絲毫不受限於年齡的高強功夫,是由丹田振動以及支撑其動作的呼吸掌控所磨練而成的。

    出於十年前患上心臟疾病、另外將胃切除了一部分的緣故,陳老師的身體理應處於非常虚弱的狀態。然而與正值青春年華的弟子們連續過招仍面不改色這點來看,老師驚人的呼吸法可謂是超乎常人。

    「所謂的劍術,本是為了斬人而存在的。但若僅僅是這樣,劍道便會淪為乏善可陳的事物。若只是一味地思考著該如何用劍殺人,無異於縮窄了看待劍道的視野。『武道』得是更加崇高的存在才行。即使不會有拿劍傷害人的一天,我依然打算窮盡一生透過劍道來力學篤行。我想這也便是劍道值得讓人學習之處。」 

    從意氣風發的談吐中,我們深切感受到了陳老師以日本精神為尊的高尚武術家風範。

 

  柳生心眼流春風吉田會  吉田朗老師(橫瀨訪談)

    陳老師是一位自稱「揮出的劍會導出電波」的武術家,彷彿是傳說中的劍客白井亨再世。我曾經有過與老師對打的機會,回想當時戴上護具過招了幾回合後,突然開始喘不過氣,完全無力反擊。那時的我對自己體力抱持著相當的自信,在使用竹刀的練習中卻勝不過年近古稀的老人家。「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在手足無措中腦海裡盡是浮現這些疑惑。自這時起,每當赴台進行針灸修行,便會順道前去拜訪陳老師,請求劍術上的開導。不久後,老師告訴了我口中所說的『電波』 即是振動丹田的獨特身法。此外也說明了柳生心眼流所傳承的『武者震(指面臨重大場合或戰鬥時因迫不及待而全身顫慄』與前者間的關聯性及問題點。

    最後一次來拜訪時,「以你的程度已經用不著頻繁來訪了。若幾年後我還健在,我們到時候再相會吧」老師這麼對我說道。直至今年,由於想將習得的武術以我的方式告個段落,於是才有計畫此趟旅行的想法。距上次來台已間隔了七年的歲月,多虧這次與老師的會面,使我再次重新確認到對自己來說的武術是何物。陳老師兼備著嚴以律己的自制心以及高尚的人品。明明是位偉大的武術家卻從不因此驕傲自滿、擺架子,不論何時皆樂意把武術的精華傳授給學生。我由衷地認為老師擁有著現代日本人逐漸忘卻的重要精神。

 

  神道夢想流杖術.淺山一傳流劍術  松井健二老師(橫瀨訪談)

    陳老師的劍術以現代劍道的眼光來看,顯得格外特立獨行。打刺時並不會出聲叫喊,亦不從遠方突然跳躍進去,而是一開始便入身到近距離接連打擊。甚至在過程中幾乎採用步足的方式,以右腳為軸心、依單腳為重心的打擊法。此能在古流淺山一傳流、今枝流等流派中所見到的傳統招式,而我是首次遇到將此活用於劍道中的高手,事後向老師探聽,得知了此走步為神影流的特色之一。

    雖說老師的劍道實力無庸置疑,親眼見證了不管連戰幾場都不喘的模樣,卓越的呼吸掌控著,實令我嘆觀止。即使我也會使用丹田橫振動技巧,然而陳老師所指的「痙攣」則為截然不冋的縱振動。我認為陳老師成功地將此體現並融會貫通於劍道上的壯舉絕對是首開先例。

    聽聞陳老師在日本所學的劍術流派為古流的神影流,當我提及以前曾有幸拜見過陳老師的師祖--中島將弼老師(神影流第24世)的0.3秒居合術,陳老師顯得相當高興,不僅指點了我許多相關知識、還將本為直門弟子才有資格擁有,寫有「紅葉無色」的臂章作為紀念相贈,實在是讓我感激不已。

    在神影流的極意中,存在著所謂的「紅葉之傳」,持續自我追求的結果領悟了「紅葉仍有著顏色,達到無色方為最高境界」進而將此句做為臂章的涵義。陳老師身為對於至高領域如此刻苦追尋的少數菁英,令我打從心底感到肅然起敬。

 

 (圖8 左上) 從前排的左方依序為陳中州老師、松井健二老師、吉田朗老師、筆者。

             後排則為陳老師的門下弟子及鈴木淳子小姐。